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5期
2013-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5期
  Tindog Tacloban!獨魯萬站起來

◎撰文‧邱淑絹  攝影.蕭耀華

眼見人們在晴雨交加下呆坐泥濘中,眼中沒有一絲希望;
人潮背後,是發出惡臭的垃圾山,綿延港邊幾公里……
志工搬來一張椅子、一組麥可風,登高一呼「以工代賑,清理市容」!
持續十九天大規模清掃,超過二十八萬人次深入街巷愚公移山,
受災民眾靠自己的力量,讓獨魯萬站起來!

接近赤道的獨魯萬市,典型熱帶雨林氣候型態,終年高溫多雨,無所謂冬夏季之分,僅有炎熱與潮溼可言。

十一月雨季時分,每日上午,太陽萬箭齊發的熱力,曬得人頭昏與汗流浹背;下午,雲層將盡忠職守的太陽驅逐,把又急又強的雨傾倒在這已是殘破不堪的災區裏,蹂躪出滿地的髒污與泥濘,讓人們淋得一身溼。

災後兩週,獨魯萬市主要街道仍塞滿高達兩層樓高的垃圾,未發掘的遺體、動物腐屍,從四周發出陣陣惡臭。

鹹溼海水浸泡過殘堆瓦礫,哪堪天天雨水沖擊,一旦爆發疫情,後果恐令人難以想像。

獨魯萬市的安妮柏鎮面對巴拿拉朗灣(Panalaron Bay),隔著聖朱安尼可海峽(San Juanico Strait)與薩馬島(Samar)相望。

向其右北邊上望,是獨魯萬市港(Tacloban City Port),吞吐著從馬尼拉、宿霧及卡加延德羅(Cagayen de Oro)來的貨櫃,運輸著五金器具、罐頭、衣服、鞋子等。港邊有一大型漁獲集散地,旁邊一棟兩層樓的傳統式公共市場,集中著小販出售蔬果、魚肉等民生食材;緊鄰市場旁的,是間大型超級市場。港口、漁市場及傳統市場,運轉著此地的經濟。

此地經濟活絡,許多外來貧民陸續移遷至此謀生,以簡便的木板、鋅片、塑膠布,或是棕櫚樹幹、樹葉,循著海堤邊溼地,搭築起一間又一間的違章建築;平日的浴廁,就在海堤邊,簡陋的四分之三面木板牆,構築出此地混亂、複雜的市容。

不堪的市容,再經海燕橫掃,便一攤攤地垮在海堤邊上,頹敗地有如公共垃圾場。連矗立了不知幾載歲月的公共市場和超級市場,也不堪嚴重一擊,人去樓空後,由無處可去的受災居民占領,拉起了毛毯、塑膠布等充作避難所;環繞其間的,盡是腐敗與殘破的器物等。

安妮柏鎮共有七個里,慈濟志工來到六十五里的禮智興華中學(Leyte Progressive High School)時,受災民眾如潮浪湧地擠到眼前,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期盼志工們能拿出他們所需的賑災品。

〔圖說〕每天上工前,居民整隊等候;日增的人數,也顯見他們對這份工作的渴望。

長期在馬尼拉投入訪視的志工林國榮表示,獨魯萬市受災居民大多以漁業為生,部分種植椰子、稻米等農作,往往一車的農穫或是做一天的工,只能賺得一百三十、四十披索(一披索約新臺幣零點六元)勉強過活。

住在六十六里,從事貨櫃司機的拉梅爾(Ramel Casiong)告訴我們,這裏的家庭除了漁夫之外,許多是碼頭的搬運工人,有些以時計價,一小時一百披索,有些則以量計價,搬多少包才算多少錢,而一包的單價只有一披索,有工作時還過得去,沒收入時,當然就是餓肚子。

相較於那些漁夫或搬運工,拉米爾的司機工作讓他一天可賺五百披索,但這是災前的行情。災後,一切全毀,一切也就沒得比。任何再微小的物資,都得從外地設法送來,在自由市場運作下,價格翻漲,讓不堪一擊的受災戶更是雪上加霜。


從六百人到三萬人

眼見人們在晴雨交加的時空下呆坐泥濘中,伴著頹敗的大地,眼中沒有一絲希望。人潮背後,是堆積如山、終日發出惡臭,數也不數不清的垃圾,綿延港邊幾公里……民生凋蔽,又恐疫情爆發,更期盼引領受災居民重拾生存活力與動力,進而帶動當地生機,慈濟志工們在證嚴上人的指導下,咸認為啟動大規模的「以工代賑(Cash-for-Work)大清掃」,是當務之急。

當地最低工資兩百六十披索(約新臺幣一百七十四元),慈濟決定給以幾近兩倍的五百披索(約新臺幣三百三十五元),期盼民眾有能力購買基本生活用品、修繕房舍的材料,以重建家園。

獨魯萬市受災區域廣泛,遠途而來的慈濟志工人力有限。為搶時間,菲律賓分會執行長李偉嵩與以工代賑經驗豐富的蔡昇航,判斷禮智興華中學地點適當:有需要清掃的區域,有可以清掃的人力,以及足供集合的場地,於是以此為根據地,十一月二十日啟動以工代賑大清掃活動。

禮智興華中學是所華人興辦的學校,校內處處可見華文標語,颱風嚴重毀損校舍,災後人去樓空。李偉嵩及蔡昇航帶領一組民眾將學校清掃後,以此做為「慈濟賑災指揮中心」;而後,他們穿著雨鞋走出校門,踏進泥濘的巷道,以麥克風廣播,號召鄰近居民前來參與以工代賑。

以工代賑啟動首日,來了六百一十人;他們之中有些人不信天底下有這等好事,但當天拿到錢後,翌日,人數攀升到兩千三百一十人,志工不但全數收納,更鼓勵居民回去邀集更多親戚朋友來參與。

而為更廣闊地啟動以工代賑,志工再往第二個點──安妮柏小學(Anibong Elementary School)啟動以工代賑,兩千六百八十人參與清掃。

第三天,興華中學來了四千五百人,安妮柏小學則有一千六百一十人。蔡昇航主持完晨時的上工儀式後,再往第三個點聖嬰廣場(Sto. Nino Shrine)啟動以工代賑,創下當日人數總和六千五百八十人。

如此三點運作到第四天,已達一萬九百四十九人次。然而相較於廣闊災區,人力仍顯不足,他們再往茉莉廣場(Sampaquita)、薩卡漢中學(Sagkahan High School)、鳴遠中學(Sacred Heart Cellege)、五十八里空地(Gemini)以及聖荷西(San Jose)陸續開啟八個點,創下單日以工代賑人數三萬一千五百八十七人;截至十二月八日,十九天累計有二十八萬七千一百七十人次參與──在人口只有二十二萬的獨魯萬市,扣除老人、小孩,參與慈濟「以工代賑」,幾乎成了「全民運動」。


感受彼此在一起

李偉嵩在南萊特島出生,小學畢業後就離開,蔡昇航在馬尼拉長大;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和有些差異的語言,要以小博大地帶動以工代賑,實是不小的挑戰。

然而在二○○九年九月凱莎娜颱風侵襲馬尼拉馬利僅那市,二○一二年七月強烈颱風蘇拉掃過黎剎省後,他們都有帶動兩地居民以工代賑的十足經驗;李偉嵩和蔡昇航無畏懼地以一把椅子、一組麥克風,在幾位馬利僅那本土志工協助下,畫定居民十人為一組,每組選出一位組長,聲聲切切地以耐心和耐性,引領眾人集合整隊……

在這之前,居民習慣了有人來發物資,就衝到最前面搶;慈濟志工不希望見到這樣的場面,他們與居民「博感情」:「我們是慈濟志工,不認識您們任何一個人,但為何要來到這裏?我們來是因為證嚴上人不捨你們受災。」剎時,現場安靜了一些。「我們為何要把大家集合起來,要大家乖乖地排隊,乖乖地坐下?是因為您們如果好好地把心安定下來,我們才好進行登記作業,才不會漏掉每個人。」

「慈濟的以工代賑,我們希望能一直持續下去,您們若遵守規矩,就能幫助我們進行,否則我們無能為力。」

現場剎然安靜無聲。李偉嵩與蔡昇航見隊伍已整合好,便開始與居民帶動唱;敞開他們埋伏多日的陰霾、展開笑容後,進而和他們心靈對話──先闡述上人法語、分享慈濟理念,而後再播放慈濟「一家人」歌曲、帶動手語,讓居民明白彼此都是一家人,應該合和互協完成大清掃的任務和使命。

待現場融入為一片後,志工再帶領眾人虔誠祈禱──為家人、為這片土地祈求更美好的將來。結束後,方才讓居民依序散開,往各自居住社區去打掃。

整隊,需花不少時間;但以工代賑的另一用意,即是讓受災民眾相聚一起,感受彼此活生生的生命力,以避免在家裏哀怨失去的生命與財產;再者,可以將環境清掃完成,實是一舉多得。


打通交通命脈

走在以工代賑的現場,垃圾山一座又一座,分不清巷弄與走道,也只有每天生活其中的居民懂得門路,才知如何清理;災後缺乏工具,但困境激發他們想出各式各樣的方法──

他們拖著破舊的桶子、塑膠籃子、屋頂鋅板、半邊電扇葉、垃圾桶蓋子,連破冰箱都可以載運垃圾;一些年輕人更發揮創意,找來了鋅片,兩頭綁上線,兩個人一組拖著,其他人則負責裝載上垃圾,如此來來回回,只聽得路上到處是「沙沙沙」的聲音,拖著垃圾的人影來去,運作著原本寂寥的災區,變得好有生氣。

〔圖說〕興華中學校門外的萬貢邦貢河(Mangonbangon)災後充斥著垃圾;經慈濟以工代賑大清掃後,逐漸恢復原有樣貌。

六十六里的貨櫃司機拉米爾(Ramel Casiong)也受災,他與家人、鄰人們從其塌落的頹屋中,拖著一支又一支的木條到屋外主要道路上,漸漸地將巷弄清出一個樣貌來。

拉米爾指著塌陷在海堤邊的一堆木板條說,那就是他的家,已不能居住,目前全家暫避在斜對面的佛教廟宇華南寺。華南寺前與拉米爾家旁,充斥著從對岸獨魯萬港口沖刷過來的許多只四十呎、二十呎貨櫃,躺在街道上動彈不得。

五十七歲的拉米爾說,他原本在外工作,一得知颱風警報,老闆便要他回家。十一月八日凌晨到家,四點多和家人一起用早餐時,接獲撤退的指令,待出到門外,水已開始漲,全家人什麼都來不及帶,迅速奔跑至華南寺。

強風嘶吼得有如飛機駛過,房子晃動的感覺,就像是在地震;而暴風潮帶起六公尺高浪頭,促使來寺裏避難的居民紛紛跑到三樓躲避。

拉米爾說,他們站在三樓陽臺上,眼睜睜地看著暴風潮把對岸一只只貨櫃沖過來,撞倒他們一個一個的家後,直到腳下的廟門也倒下,浪潮才退去,讓貨櫃停了下來。「才差兩三公尺就會撞上廟了。」拉米爾感恩地說,不然他們如今可能已不存在,「我從來沒遇過這情況,幾天來都睡不好。」

那些七零八落的貨櫃,比起旁邊五艘數千噸重的貨櫃輪船來看,還只是小巫見大巫;也由此可見大自然的威力,不是渺小之人類所能掌控。拉米爾說船上載有許多米,貨櫃裏有很多衣服,都被受災的居民拿得拿、取得取,所剩無幾。

拉米爾拾得一些海水浸泡的米,吃了兩天;而後是紅十字會發放三公斤的米,也已用罄。聽得里長說慈濟有以工代賑,他第一天就參加,做了五天後,獲得兩千五百披索,他說:「災後都吃罐頭,終於有錢買菜;剩下的錢要存起來蓋房子用。」

住六十七里、靠海更近的莉蘭‧波提羅(Realyn Portillo),二十八歲,丈夫原是三輪車夫,災後沒了工作,夫妻倆參加以工代賑五天,獲得本錢在海邊開了家雜貨店,售有即溶咖啡、餅乾、糖果、雞蛋、梳子和髮夾……

莉蘭開心地說:「我們以工代賑第三天就開店了。」小店每天為她帶來七百披索收入,丈夫十二月六日也恢復了踩三輪車的生意,一家子的生活可以不用擔心了,「真的很高興慈濟來這裏帶動,不然我們實在不知道怎麼活下去。」


現在開門為您服務

居民每天從狹街、窄巷中清除出來的垃圾,按規定堆積在大馬路與主要街道旁,慈濟基金會再出動挖土機、山貓與卡車等,將之清運至市政府畫定的垃圾場裏。

小巷道,重機械無能進入清理,但人力可為;大街道,人力微小,卻是重機械的舞臺。除了慈濟租用的以外,市政府熱情提供,加上慈濟志工楊國英從馬尼拉船運過來的,奧莫克市長無償無限提供的五部大卡車及山貓⋯⋯獨魯萬市共有四十部大卡車、兩部大山貓及一部挖土機,隨時把垃圾清運出去。

一天過上一天,災後不見了的巷道逐日呈現出來;一日加上一日,主要街道在傾盆大雨幫助下,一條條以乾淨面貌再度活絡於世人面前。

離興華中學兩個街區的柏格斯街(Burgos Street),許多華人商店及超級市場除了有風災毀損跡象,也有人為破壞的痕跡。慈濟帶動以工代賑五天後,這裏開始出現一攤又一攤的攤販,賣起鐵釘、蚊香、醬油、蔬果、衣服、煤油燈、火柴等。

華人瑟菈(Thelma Saleda)說得一口流利英語,她的攤位原在公共市場內,但颱風將一切毀掉,她的生意只得暫停。近日看人們有錢了,陸續出來買東西,她趕快在路邊擺上攤子,再度賣起根莖類蔬菜。

風災毀了她和兒子的房子,在此擺攤收入不比在公共市場,但孫子參加三天以工代賑,也有錢可自理課本、學費和制服,在在不無小補。「慈濟以工代賑真的幫助很大,人們身上沒錢的話,就不能買東西了。」

小販阿華歐(Jun Awa-Ao)原本是建築工人,兩週前看到此地經濟活絡,也跟著擺攤,「蓋房子一天只有兩百五十披索,賣東西一天就有兩千披索了。」

災後急需購物的受災居民催促著攤位一一擺起,也催促著那些逃離此地的華人商家們,陸續回到柏格斯街重新營業。一九七八年先祖就從那瓦(Naval)遷移到獨魯萬的一位華人先生,感恩於慈濟帶動這條街的經濟,看到慈濟人來訪,不禁歡喜地說:「我們開店已經五天了,我現在到處跟人家宣傳慈濟哪!」

華人黃蔡麗珍經營的帆布店,店門上弄個橫幅,大大的字地寫著:「Now Open to Serve You !(現在開門為您服務)」她以流利的華語對我們說,就是因為慈濟來帶動清掃才能重新開店。


戒除惡習,愛鄉愛家

菲律賓有句俗語:只要給貧民們一支鐵鎚和一把釘子,他們就可以把房子蓋起來。災後,賣釘子的攤位,生意特別活絡。走在災區裏,四面八方傳來的是此起彼落的敲打聲,原本絕望的居民們買得起鐵鎚、釘子、鋅片等建材,加上撿拾的木板、木條,興致高昂地蓋起了房子,陸續地許多房子的骨幹在災區重新矗立起來

〔圖說〕以工代賑確實改善災後生活,居民將無形的感恩化作有形的海報、舉牌,矗立在家門口或街道。

災後一個月,當志工悠然地走在災區裏,聽到的是源源不斷的「慈濟,慈濟,Go! Go! Go!」、「慈濟,慈濟,Salamat Po!(感恩慈濟)」、「慈濟,慈濟,Thank you !」、「Mamuhay Tacloban !(獨魯萬加油)」。

獨魯萬市市長亞佛雷‧羅姆爾德茲(Alfred Romualdez)表示,風災讓市府人員筋疲力盡,他雖然身為市長,也沒有能力去控制情勢與治安;這些日子,他每天只睡五小時,「這是獨魯萬首次遭到這麼大的風災襲擊,也是第一次被救助。慈濟大規模的援助,帶來很大的影響。非常感謝慈濟的幫忙!」

市長行政助理林福益,當地人稱呼他為「小市長」。他語帶哽咽地說:「沒想到慈濟人來得這麼快,災後第七天就到了。慈濟除了讓市民平靜下來,也鼓勵他們走出來做事情;給予信心和希望,意義更大!」

林福益說,慈濟帶動以工代賑同時,也教育居民不要拿這筆費用去抽菸、喝酒,要誠正信實,「我聽到有的人甚至把錢退回來,只因為他們並沒有工作,不應該拿這些錢。這讓我很快樂,因為這就是慈濟希望人人變成誠實的人。」這來自於每日上工前,慈濟人把居民當一家人,殷殷切切希望他們把錢用在重建家園,要把愛放在家人身上的聲聲叮嚀!


下午四點,是以工代賑大清掃收工的時間,大家一一回到原來集合的地方,眼神不再無力、肩膀不再垂下,臉上充滿笑意,有些身影更隨著慈濟志工播放的音樂而起舞。每天上工前與收工後的集合時間,已成了他們和慈濟志工同樂、歡動的時間。

他們分享受災經歷,訴說心靈的鬱悶和憂愁,進而將心靈打開、重拾往昔的快樂;許多人也勇於表達感恩,頗富才華的他們,把感恩畫成漫畫、寫成書信,做成海報或舉牌,就怕慈濟志工們接收不到他們的心聲,或看不見他們心中的感恩!

有形、無形的感恩與感激之餘,他們更勇於支持「竹筒歲月」,把身上零錢投到竹筒或是自製的寶特瓶,期望慈濟往後的賑災路上,有他們付出的一點一滴心力。

十九天來,慈濟志工有時趣味,有時溫馨感性的帶動,已成了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有人寫信時說:「已經習慣了慈濟在這裏,希望慈濟能夠永遠在這裏。」

對此,慈濟志工跟他們說:「志工不會永遠在這裏,但慈濟會永遠在您們心中。您們可以選擇慈濟要不要在這裏──只要有人加入慈濟、只要見到慈濟的標誌,您們就會知道,慈濟已經在這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