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2期
2015-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世間
  慈善臺灣
  阿板薰法香
  助人線上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2期
  四月二十八日 撥除心地塵沙

4.28《農三月‧初十》

【靜思小語】持戒修善,撥除心地塵沙,還原清淨本性。

上求下化

新聞報導考古學家在沙漠地底,挖出一座長年累月被風沙層層深埋的古城。晨語時間,上人以「塵沙」比喻人心的「無明」。

「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只是被無明掩蓋;無明如塵沙,重重堆疊,將掩蓋真如本性。要發掘這分本具的佛性,就要如考古學家挖掘古蹟般,專注用功,層層撥除塵埃;用心去除心地的無明,直到顯露清淨、亮麗本性。」

上人指出,凡夫心易受外境誘引,墮入陷阱,不斷複製煩惱、造作惡業;欲回歸佛心,須行菩薩道。「持五戒、修十善,投入人群行菩薩道,『漸次修行』方能『皆得道果』,啟動佛心。」

包括四位醫師在內的第一梯次尼泊爾賑災醫療團,今天上午即將從泰國飛往尼泊爾。上人肯定這十五位發心奔赴災區的大醫王、人間菩薩,不只「上求佛道」,且「下化眾生」。

「大家久經法水滋潤、如法修行;得知災難發生,不忍眾生受苦難,義無反顧投入救災、救苦、救難行列。加上同仁與志工群體後援,調度、運送賑災物資,了解、聯絡賑災管道。眾人合心協力,緊密順暢地鋪展菩薩網,只為及時發揮救助良能。」

此生有善因緣接觸佛法,上人鼓勵大家要「上求下化」——認真吸收法水,改往修來;並且堅定信心、難行能行、自利利他。如此來生才能接續聞法的善緣與慧命。

 

勇於承擔

尼泊爾賑災醫療團由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領隊,臺北慈院趙有誠院長、大林慈院急診部李宜恭主任、花蓮慈院創傷小組王健興主任,組成內科、外科、急診團隊;另有臺灣、馬來西亞、印度、美國志工共十一人,分頭趕抵尼泊爾會合。

賑災醫療團能在短時間成軍出發,有賴許多人的發心。早會時間,上人感恩四位大醫王率先響應,以及臺北慈院同仁緊急準備大量藥品及醫材。「感恩人人發大心、立大願,勇於承擔、樂於付出,以愛的能量織起綿密的菩薩網絡。」

七十二小時「黃金救援時間」即將過去,災區交通中斷阻礙救援,許多傷患等待醫治,隨著時間分秒流逝,死亡人數持續攀升;當地這兩天晚上又下雨,上人憂心受災民眾無處棲身……

「心碎、家園破碎,還有餘震連連的恐懼,要如何度過漫漫長夜?」上人籲眾虔誠祈禱,不只為尼泊爾,也為普天下祈禱,願人人平安無災。

早在二十二年前,慈濟人就已經踏上尼泊爾,救助水患受災民眾,上人談及這段因緣——

一九九三年七月起,尼泊爾暴雨成災,蒙藏委員會提請慈濟援助尼泊爾受災民眾,慈濟人在當年九月前往勘災。

「從那一刻開始,我們到達了佛陀的故鄉,踏上災後滿目瘡痍的土地,也看見居民在貧窮苦難的環境裏掙扎求生。」

「同樣生而為人,為什麼他們生活這麼苦?孩童缺乏營養,肚子大大、四肢瘦小。他們要求不多,一位阿嬤用很懇切的語氣哀求:『只要給我一片塑膠布。』因為她的家被大水沖毀,已無安身處,一下雨全身溼,所以她只求一片塑膠布。」

慈濟實地勘查後,除了急難時期的物資發放,也做中長程的規畫,在三個縣、四個區建蓋一千八百戶大愛屋,一九九五年落成。

二○一三年十一月,尼泊爾裔的美國慈濟人賴達邁師兄,知道慈濟曾經在他的故鄉建屋安置受災鄉親,回尼泊爾時到慈濟大愛村參訪。看到他拍攝回來的照片,上人表示欣慰。「大愛屋經過二十年歲月,仍然牢固無恙,村口仍有書寫『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的石碑。這都是寶貴的慈濟足跡!」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