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2期
2015-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世間
  慈善臺灣
  阿板薰法香
  助人線上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2期
  四月二十二日 莫忘初心

4.22《農三月‧初四》

【靜思小語】信根要扎得深、扎得穩;莫忘初心,更要堅定信心。

為佛教,為眾生

午後,上人與印尼慈濟人談及修行初衷。

「修行,是我發心要走的人生道路。在閉門自修的過程中,看見人間苦難,起不忍之心,所以走入人群做慈善。慈濟四大志業的開展,都來自『為佛教,為眾生』的初衷。」

印尼慈濟志業的發展,起於傅鄒麗英、劉素美等幾位師姊,她們的繡花鞋一步一腳印踏出慈善志業。一九九八年印華衝突,開始有實業家投入,當時上人期勉大家:「頭頂別人的天,腳踏別人的地;要取之當地、用於當地。」

二○○二年雅加達水患過後,慈濟人、實業家與政府合作,投入龐大的人力與物力,進行抽水、清掃、消毒、義診、建屋等「五管齊下」賑災行動,並展開長達三年多的大米發放。

「慈濟人一肩扛著米,一手牽著老者,護送他們回家;『拉長情,擴大愛』,就此牽起了與印尼民眾的真誠情誼。」

上人感恩印尼慈濟人,在動亂不安之時,以愛的能量發揮安邦定國的大良能。

紐西蘭劉淑嫣師姊請示,當地志工人數少,擔心自己吸收的法不足以承負重任。

「法像雨水,普潤大地;聞法根機大小,取決於各人願力。」上人表示,修持五戒、十善,只能斷除煩惱欲念,隨緣消舊業,不更造新殃;把握聞法、行菩薩道的因緣,走入人群度化眾生,才能造福且增長智慧。

「過去大家沒有深入聞法,卻有辦法做慈濟事、行菩薩道,這是『本能』——聽到『慈濟』就心生歡喜,再困難都想盡辦法突破、把握任何可以做慈濟的機會,自然不斷與人結善緣、歡喜緣。」

而今慈濟走過將近半個世紀,上人強調,心中有法,才能道心堅定。「日日吸收法,以法水洗淨無明,就能時時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維持正向不偏。」

 

信根深,正法傳

佛典中有一則故事——

一位修行者慈育群生、布施濟眾,德行廣受敬重。帝釋天怕他將來往生天界,會威脅自己的地位,便對修行者說:「你可知道布施救人,將來會墮落地獄受苦?」隨後化現地獄景象,在地獄受苦的人告訴修行者,因為生前行善布施,所以死後墮入地獄。

修行者問:「如果布施會墮地獄,那接受濟助的人,將來會受什麼樣的果報呢?」

帝釋天回答:「他們會往生天界,在天堂享福。」

修行者聽了便安心說:「我之所以廣施濟眾,就是希望苦難人得救;如受我濟助的人都能離苦得樂,生天享福,只我一人墮入地獄受苦,我心甘情願哪!」

這分大慈悲心感動了帝釋天,最終告訴修行者實情並由衷懺悔。

「只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慈濟人在世界各地無私無求付出,就是出於這分菩薩的大慈悲心。」

上人感恩慈濟人付出無所求,所做一切都是為了救拔眾生苦難。「無論過程何等艱辛,人人心甘情願,讓師父很安心。」

與加拿大慈濟人談話,上人期勉要適應時代,傳法入人心。「傳法人的心能合,佛法才能普及。要『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法脈宗門才能代代傳續。」

與香港慈濟人談話,上人叮囑,培養慈悲平等心。「把好事做好,將信根扎得深、扎得穩固;莫忘初發心,更要堅定信心。」

要成就好事,需要凝聚大眾能量,共同以愛心付出;上人叮嚀泰國慈濟人,用心凝聚法親之情,且招呼有心人共同投入。

菲律賓人醫會義診已逾二十年,從早年離島大型義診、回歸馬尼拉的貧民義診,到近年成立義診中心,長期救助當地貧病人;其中,眼科義診在七年之間,已幫助五萬多人矯正視力、重見光明。

因應愈來愈多的貧病求診者,菲國慈濟人希望擴展義診中心空間;上人表示樂觀其成。「有心、有願,就有力!我在意的是『弟子心』,要恆持人文精神,代代傳承法脈、開展宗門。」

上人表示,「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正因為有苦難眾生,才有人間菩薩度眾的機會,要把握因緣帶動人心,以愛以善,讓菲律賓更平安。

 

菩薩網,破無明

「招募會員,不在『募款』多少,而在『募心』——無論貧富,只要打開心門,人人都有力量助人,小錢也能行大善。」

與馬來西亞慈濟人座談,上人教眾,以真誠感動人心,讓不同宗教、種族人士都能合和互協,歡喜力行菩薩道。

緬甸郭寶鈺師姊分享,當地貧富懸殊,富裕家庭的孩子容易恃寵而驕,貧困家庭的小朋友也常行為偏差;身為教育志工的她,經常帶領學生參加慈善訪視,希望讓他們「見苦知福」。

「教育無法收立竿見影之效,必須有耐心、有毅力。」上人舉南非慈濟人帶動本土志工為例:「非洲民眾的生活更為窮苦,可能終其一生都難改善;也正因為環境不佳、生活困苦,更需要用心引導他們轉變心念,從而轉變人生。」

緬甸是佛教國家,人民信仰虔誠。上人叮囑,學佛莫執著於供養三寶,要將佛法用於修養身心、待人接物上,才能真正去除煩惱。

「莫只是當『聞法』者,更要『說法』、『傳法』。走入人群,不受眾生的煩惱無明污染,才是修行的真功夫。」

五濁惡世,眾生心靈被煩惱網、疑網困住。上人教導:「要以法破除無明疑網,用莊嚴的七寶瓔珞織成法寶網,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誠之情誼』,鋪展菩薩網。」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