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三日 戒慎,虔誠

4.13《農二月‧二十五》
【靜思小語】一念善,能造福;一念惡,會釀災。
「人道精神」就是菩薩精神
桃園蘆竹區一戶民宅日前發生火災,男主人衝進火場搶救兒子不幸喪生。慈濟志工前往關懷、致送慰問金,並協助清掃;將持續陪伴年邁母親與稚子面對家庭變故。
臺中五歲的劉小妹妹去年底突然癱瘓,就醫檢查發現罹患罕見的惡性萎縮性丘疹,每月醫藥費高達四十萬元。慈濟獲報評估,立即給予醫療補助,也將持續陪伴與協助。
新北市板橋一位年輕人,因腦部病變造成四肢萎縮,生活全靠年近七十的媽媽照顧。為了減輕媽媽的體力負擔,慈濟志工致贈電動床,四位平均年齡超過六十歲的師兄,使盡力氣將床搬上他們位於公寓三樓的家……
早會時間,上人感恩慈濟志工不辭勞苦、無私付出。「所謂的『人道精神』,就是菩薩精神;發心行菩薩道,要走入人群、發揮大愛,幫助苦難眾生。」
只要得知何處有苦難,慈濟人總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膚慰苦難,讓人感受溫情。上人強調,還要進一步做到「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不只扶持度過難關,還要帶動受助者打開心門,同行善道,才是最徹底的救助,讓人身心脫苦。」
「戒慎虔誠」即是危機意識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比喻個人言行均受眾人注目,不可不慎。上人與本會同仁談「危機意識」,引以教眾,待人不可無「誠之情誼」,同時也要有警覺性,時時「戒慎虔誠」。
「一念善心啟動,可以造福天下;一念惡心生起,可能造成毀滅性災難。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要謹慎。」
人心空虛、抗壓力弱,遇考驗就容易退轉。上人教眾以佛法調整心念,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誠之情誼」,且要殷勤吸收善法。「自己做得到,身體力行作典範,才能『教之慇實』,帶動人人造福富足。」
上人表示,佛陀盡其一生說法,也難以在世間普降法雨;慈濟人志為人間菩薩,就要效法佛陀精神走入人群,遍灑法雨。
「接受正法,信根深入、願力宏大,且用實際行動精進;信、願、行具足,就能廣招人間菩薩、接引同行,持續為社會人群『造福富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