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瘠土壤喜見新芽 新世代接班人
撰文‧鄭雅嬬 攝影‧蕭耀華
 |
扛起白米穿越蜿蜒的小徑,年輕一代在資深志工的陪伴下學習走入社區膚慰貧病。
|
充滿貧與病的社區,
南非慈青及助學生並不陌生,
要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
艱難比外人想像得還要多,
但有志工媽媽領軍,
他們志為「接班人」。
當司機黛比費瓦(Debbie Phewa)一播放德本當地黑人饒舌搖滾團體的唱片時,「慈濟三號」內近十位平均年齡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不約而同地:「WOW!」傳出一陣歡騰,開始跟著旋律搖擺歌唱。
幾位同樣坐在車上,年紀可以當他們阿嬤、媽媽的資深本土幹部,活力全都被比了下去,但她們不以為意,開心地跟著年輕人玩在一起,不時被逗得哈哈大笑。
「慈濟三號」停在德本市英南達(Inanda)區內的一處集會中心,大夥下車分頭作業,年輕人安裝電腦、投影機、架設投影幕,資深幹部們在附近走動招呼社區民眾,也協助供食點的煮食。
不一會兒,集會中心聚集了近百民眾,二十五歲的安迪雷‧恩古班內(Andile Ngubane),拿著麥克風對眾簡報德本的慈濟足跡;附近在玩耍的青少年被人潮吸引了過來,圍著二十五歲的山姆凱洛‧馬格瓦札(Samkeliso Magwaza)好奇地問問題。
二十一歲的娜坦朵‧瑟雷(Nothando Cele),跟著志工阿嬤們拜訪社區的照顧戶,拿著筆記本記錄案家的生活和案主的病情等資訊;十九歲的波爾莎‧恩賈帕(Portia Njapha)拿出相機拍攝畫面;幾個男孩子扛起白米跟著隊伍,學習恭敬地將之分送給照顧戶。
這是「供食點關懷團」,穿梭在德本一百五十多個社區;成員包括資深的本土志工、本土慈青以及接受新芽助學金補助的助學生。從實做中,年長者肯教,年輕人肯學,漸漸地培養出許多跨國跨區的人才。
 |
年輕志工關懷社區長者,如子孫般陪伴祝福,讓臥床老奶奶展歡顏。
|
為未來栽培人才
「供食點關懷團」和「國際志工小組」類似,每個月由袁亞棋與志工協調出團的班表,「這兩個團隊都是行動式管理,各由一支固定成員的隊伍到各地跑。『供食點關懷團』是配合德本各社區的孤兒供食活動,陪伴當地社區志工舉辦愛灑分享和訪視關懷,將無形的法化為有形的行動,令社區的志工網絡不斷擴大。」
加入「供食點關懷團」已兩年的本土慈青娜坦朵說:「我喜歡跟在Gogo(祖魯語,阿嬤、奶奶的意思)的身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這些經驗,在跨區的時候都用得到。」
另一方面,二○一二年南非慈濟志工實施「新芽助學方案」,協助二十五歲以下成績優異的學子順利升學,也栽培出新生代的志工。
潘明水解釋:「我們的資深志工年紀都大了,雖然她們很肯做也做得很好,但是以長遠發展為考量,還是要讓年輕人加入,跟在身邊學習。」
要成為新芽助學方案獎助學生,不只要成績優異,至少還要達到六十小時的志工時數,參加十二次活動,觀察期為一年。
亞棋笑說:「後來有些年輕人就算沒拿獎學金,還是做志工做得很勤、很開心,我就把他們加進『供食點關懷團』,讓他們每天跟著資深志工在社區學習。」
青春當仁不讓
清晨五點多,二十二歲的恩拉卡波‧姆蘇努(Nhlakanipho Mchunu)用電腦播放「靜思晨語」節目,在十多位史瓦濟蘭志工和德本國際志工面前,運用祖魯語和英語交替翻譯,解釋影片內證嚴法師所說的佛法故事。
「我會事先預習隔天要翻譯的影片,有練習,隔天翻譯比較不會緊張或出錯。」恩拉卡波是成績優異、認真投入於志工的獎助學生,因為學習能力好,懂得電腦作業,二○一五年開始加入「供食點關懷團」和「國際志工小組」。
在他身旁拿著錄影機攝影記錄,總是笑容滿面的山姆,樂於參與志工活動,以高出席率和親切隨和的個性,經常出現在兩個團隊當中。
「我喜歡跟人群接觸,更喜歡小朋友,我覺得做志工很開心,很想為慈濟散播愛與善的工作盡一分力。」因此他常擔綱愛灑分享,或是在孤兒供食點帶動孩子做團康。
娜坦朵的祖母碧翠絲‧史碧希(Beatrice Sibisi),是跨國團隊的志工;受長輩身教影響,娜坦朵對慈濟很熟悉,認同度也高;她的觀察力好,經常補位幫忙資深志工準備伙食、做文書和攝影記錄。
從二○一四年開始,在跨國和跨區的行程中,常可以看到本土慈青的身影;潘明水說,遠征異地磨練中,也看到他們的潛力和需進步之處。
他經常鼓勵個性害羞總是默默做事的娜坦朵,講話要注視對方的眼睛,偶爾給她當眾服務的機會,藉此加強她的勇氣;故作嚴厲地提醒有時粗線條的山姆,要更認真細心的投入慈善工作;告訴在翻譯「靜思晨語」太過緊張而表情嚴肅的恩拉卡波多點笑容,並且在他翻譯和解釋卡住的時候,適時地助一臂之力。
這些慈青跟隨資深志工過著早出晚歸的行程,克難而簡單的食住行,扛起搬米搬重物的勞力工作,學習站出去分享慈濟的勇氣。
娜坦朵實地走過一遭,更可以感受祖母過去的辛苦,「以前祖母跨國回來都會很累,她現在已經七十二歲了,很捨不得她再那麼辛苦。」
葛蕾蒂絲有感而發:「年輕人的體力比我們好,我們現在搬白米已經很吃力。」經常承擔法繹的杜杜,則是讚歎年輕人學習力快,對於佛法的領悟力高,樂觀地看好這批未來的「接班人」。
 |
本土慈青勇於上臺擔任分享者,自身所聞所得更能帶動新血加入。
|
亦師亦友更似母親
目前德本有三十九位「新芽助學方案」獎助學生,不定期參加志工活動的有百餘位,他們例行參加的活動至少有:每週兩次社區訪貧,每月一次月會共修,每年兩次研習營。
兩年前開始陪伴本土慈青和助學生的朱彥芳解釋:「很多志工阿嬤或媽媽知道有助學金專案,會逼她們的孫子、小孩來申請助學金,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認真做志工,待不住的就會離開;願意留下來的就是我們要栽培的人才。」
隨著時間拉長,有心做志工的年輕人會再影響他們的朋友加入,大家年紀相仿又志同道合,很容易就成為一股正面力量。
彥芳陪著他們進社區,親自示範訪貧的實質內容和過程,從問候、聊天、按摩、膚慰、記錄到呈送白米等環節教起,他們看過幾遍後,就接手自己試著做。事後也與他們聊天分享,「討論是什麼造成個案的貧苦,是生病還是有其他原因?引導他們從這些故事裏理解因果,然後分享靜思語。」
關於社區的問題面,這群每天生活在其中的年輕人一點也不陌生。
二十二歲的澤坦巴‧姆奇瑞(Zethemba Mkhize)沒有再升學,看到朋友做志工也跟著加入,他平常再怎麼愛玩,都會準時出席活動和會議;有次卻在訪貧時缺席,彥芳輾轉詢問之下發現他前一晚被砍傷,人正在醫院。
「我第一個想法以為他是喝酒鬧事才會被砍,後來才知道他是為了保護差點被鄰居強暴的妹妹,跟對方打了起來。很難想像,一個孩子要在這樣的環境周旋。」
若家人有酗酒的習慣,酒後性情大變,他們免不了遭惡言相向或拳打腳踢;若家人沈迷於毒品、賭博又不事生產,他們就三餐不濟,無法求學;若鄰居、家人遭受性侵和暴力等脅迫,因而懷孕甚或感染愛滋,他們的生活就多了一層風險和負荷;更不用說貧與病這一類普遍發生在家家戶戶的現象,他們要跨越的艱難總比外人想像的還要多。
「所以不能夠單看他們一些負面的行為就直接否定,而是去了解導致這些行為的背後原因。」
彥芳剛開始陪伴時,費了許多心思,帶著蛋糕幫他們慶生,關心他們的身體狀況,協助他們思考生涯規畫,順著他們的交友習慣使用社群網站或通訊軟體聊天互動,慢慢地被孩子接納成為他們的「媽媽」。
她從互動中掘發他們的優點,讓他們在慈濟有發揮的機會,感受到生活的重心和價值。
|
傳承祖母碧翠絲的志工精神,娜坦朵和譚巴尼等孫輩同為鄉親服務。
|
穿慈濟制服是榮譽
「我喜歡助人,喜歡來慈濟做志工,交了許多朋友,還多了Amy(朱彥芳的英文名)這個媽媽。」二十二歲的西布西索‧馬格瓦札(Sibusiso Magwaza)是山姆的弟弟,也是熱愛幫助人的男孩,正在找工作的他還把握時間進修消防救護的技術,有空就出門做志工。
他的家住得比較遠,為了趕在集合時間搭上慈濟車,清晨四點多起床,轉乘三班巴士、花兩個多小時跟大家會合,有時候遇雨或路上發生交通事故,也曾有趕不上慈濟車,追在後面跑的事。
沒搭到車,他不怨天尤人,而是反省:「下次我還要更早出發。」因為在慈濟裏頭,他看到許多言行舉止令他信服的資深志工,他因此想讓自己變得更好。
還有幾位年紀在二十歲上下的青少年,也是資深志工的後代,承襲了大人的勇猛精進。
碧翠絲影響娜坦朵和另一位孫女成為慈青,她的長孫譚巴尼是慈濟車的駕駛,經常載著志工跨國跨區南征北討,一起投入訪視和記錄。
波爾莎是艾蒂蕾的孫女,還在餐飲學校就學,一放假就跟著社區志工在社區訪視,廚藝精湛的她還能幫忙孤兒點供食的煮食。她的態度圓融,學習力佳,也是很受看重的人才。
譚巴尼‧恩勾伯(Thabani Ngcobo)是咪妮的兒子,耶誕假期回部落與親戚相聚,他侃侃分享平日在慈濟的所做所得,在大家吆喝他一起吃山珍海味之際,他堅定地表示自己茹素,還進一步向大人勸素。
史杜杜索‧路姆諾(Sduduzo luvuno)和西安達‧姆查利(Siyanda Mtshali)兩兄弟,是碧翠絲‧莫克耶那(Beatrice Mokoena)的孫子,他們和幾個十五歲的孩子,為了幫助社區中因祝融失去家園的十多個家庭,徒步來回搬白米和毛毯總共走了八公里。願意如此付出的原因,十九歲的西安達回答得很超齡:「我想過有意義的人生,這麼做讓我覺得心很滿足。」
 |
青少年同儕間充滿樂趣,即使日曬吹風,也能高歌歡唱一起付出。
|
這些青少年其實也和多數時下年輕人一樣,會追求有設計感的髮型,即使買不起昂貴的名牌,也盡可能的穿著入時。但是他們卻對代表慈濟的制服心生嚮往和珍惜。
穆葛薩‧莫克耶那(Mlungisi Mokoena)的慈少制服被漂白水漂花了,他怕影響團隊的整齊形象,堅持在大熱天穿著毛衣;西布西索‧瑪布剌(Sibusiso Matebula)想穿有慈濟標幟的毛衣,將慈濟環保毛毯上的慈濟標幟拆下,整齊地縫在另一件深藍色的毛衣上,穿著標幟印有「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 敬贈」的毛衣,他仍舊引以為傲。
●
 |
潘明水安排山姆與長者互動,他則適時地活絡談話氣氛,間接傳承關懷絕竅。
|
週末,朱彥芳一家人和一群年輕人前往社區訪貧,然而與往常不同的是,這天的流程與內容全權交由波爾莎安排,我們拜訪的七位貧戶,全都是她平時和祖母在社區深耕的照顧戶。
「我花一週的時間安排動線和內容,出發前一兩天通知照顧戶我們會拜訪的大約時間,然後跟奶奶一起準備當天中午社區供食點的食物。」波爾莎當天確實掌握了訪視的節奏,其他青少年也熟稔地自動分工,在對的時間做適當地膚慰。
儘管他們還是孩子氣,訪視的途中見到足球會想踢,看到電視上的體育節目會被吸引得目不轉睛,欲罷不能地輪番接力高歌和聲……
碧翠絲談起對新生代志工的觀察和期許:「這些年輕人跟我的孫女一樣,很乖,很優秀也很願意學,我希望他們都能繼續在慈濟裏面學習和付出。」
這群後起之秀如同在貧瘠的土壤中奮力迸長出來的新芽,被灌溉、被扶植後逐漸茁壯,等待將來長成一棵棵大樹,為非洲撐起除去熱惱的一席之地。
 |
▏滋養新生 ▏
一包包來自臺灣的白米,經過南非志工的搬運與呈獻,最後扛在偏鄉學子的肩上,供家人溫飽。暫時不必挨餓了,孩子放學回家的步履輕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