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 歡喜心,得大自在

1.1《農十一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布施」得大富,「持戒」如明珠,「忍辱」離瞋恚,「精進」具功德,「禪定」息散亂,「智慧」捨煩惱。
啟六度萬行
「佛陀在塵點劫的長時間,為眾生付出無怨無悔,只有一個目的──期待眾生法入心,除盡塵沙煩惱,恆住安穩真實法中。」
元旦晨語,上人開示,佛陀的慈心廣大而深切,視眾生如至親至愛,循循善誘而不願捨棄任何一位,希望人人造福、得福;佛陀的悲心,則是「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同理心。
「就如父母不捨孩子生病、受傷或心靈受苦,願意代為承受一切,付出再辛苦都無怨無悔;這分傾盡所有,無私、無怨、無尤、無悔的心,就是佛陀的大慈悲心。」
佛陀的教育不離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上人解說「六度」,教眾體念佛心,把握時間用心精進;「眾生得度,佛陀才能安心喜悅。」
「布施得大富」:行善就有福,有福就有富。
「持戒如明珠」,走入人群付出,唯有持戒嚴謹,才能不受眾生的煩惱污染;就如珍珠滾入污濁塵土,只要用法水洗淨,依然亮麗。
「忍辱離瞋恚」,要與人和平相處,就要修忍辱;待人寬容忍讓、改除壞脾氣,久而久之就能一一去除瞋恚煩惱。
「精進具功德」,有善心若沒有付諸行動,最終仍是一事無成;把握時間,用心精進,當「不請之師」解救眾生苦。造善因,即能得福業。
「禪定息散亂」,眾生於煩惱生死中浮浮沈沈,精進時浮出煩惱苦海,懈怠時又沈溺於種種煩惱無明,如此起落不定、散亂不安。「禪」是正念,「定」不動搖;心安住於正念、維持初發心,面對境界就不致輕易轉變、散失。
「智慧捨煩惱」,有正念、心能定,就能提升智慧、明辨是非,而以堅定的意志,去除散亂、息滅煩惱,認清方向,恆持正道。
上人教眾信受奉行佛所說法,去除無明,穩定心志,六度萬行。「走入人群為眾拔苦,見眾生離苦得樂,己心亦得輕安歡喜;天天生活在佛法中,心靈歡喜,得大自在。」
追大士芳蹤
「為什麼需要大愛臺?因為『人能弘道』──藉由影音傳播人間的善心善行,可以啟發人心潛藏的善念,感動更多人起於行動。」大愛臺創臺十八周年慶,早會時間,上人祝福大愛臺「生日快樂」,並寄予深切期許。
人心本具真如本性,然而凡夫眾生的心久受無明覆蓋,上人感嘆:「人心思想偏差,在人我之間產生煩惱,在家庭、社會中發生種種不愉快的事,以致家庭倫理、社會秩序紊亂,需要佛法的清流法水,不斷洗滌人心無明濁氣。」
四十九年前《慈濟》月刊創刊時,上印下順導師親筆寫下「體佛陀之悲懷,追大士之芳蹤」期許,上人言,這也是慈濟人文志業的宗旨。
過去十七年來,人文志業中心同仁守護大愛、守護慧命;全球幾千位真善美志工為記錄慈濟事,自掏腰包、花時間、出體力,付出無所求。上人感恩大家不只「追尋菩薩芳蹤」──透過傳播科技,將真實人物的現身說法傳遞到每一個家庭裏,為時代作見證、為慈濟寫歷史,見證人間菩薩善行;同時也「體證佛陀悲懷」──將善法傳播到全球,就連非洲貧苦地區的人們也能接收得到,啟發心靈善種、再生無量種子。
「雖然天下四大不調,災難頻繁,無法靠個人力量轉變;只要人人志同道合,啟發共知、凝聚共事、帶動共行,就有可能改善天地人間的大環境。」
「真人實事最能感動人心,每一則人間善事都是法;人間典範、好人好事,都需要報導。」上人致勉人文志業中心同仁,把握當下,共同成就大愛清流繞全球,帶動人人行善、造福,修上上善,得無量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