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2期
2016-03-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慈善臺灣
  聞法札記
  特別報導
  人物誌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阿板薰法香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2期
  十八日 慈悲無量

2.18《農正月‧十一》

【靜思小語】會合博愛、大愛為「慈悲」,共同成就人間美善事。

 

淨心,媒體使命

 

「世間各正信宗教的精神都離不開『愛』,也離不開為社會人群付出;然而,有些人信仰宗教只求利己,對社會的幫助薄弱。」與韓國佛教電視臺代表理事具本逸女士等人談話,上人表示,大愛臺以「報真導正」為目標,希望廣傳人性善良面,期待人心不受宗教、種族局限,都能開啟大愛。

正信宗教能穩定社會,讓社會祥和平安。上人言,大愛臺雖以佛教精神為基礎,卻不只局限於傳遞佛教精神,也傳達世間各宗教的教育──那就是「愛」。

就如土耳其蘇丹加濟市的敘利亞難民孩童,因全球慈濟人的愛心祝福,故能在滿納海中小學安心受教;孩子們聽聞慈濟「竹筒歲月」緣起,以及翻轉手心、日存點滴助人的觀念,即使生活困頓,也發願日日存零錢助人。日前,他們利用這筆善款購買麵粉幫助土耳其邊界的貧苦人;得知南臺震災,也捐出撲滿幫助臺灣受災人。

上人肯定,慈濟人關懷、幫助流離失所的難民,濟助其生活,更透過直接、尊重的互動,傳遞人間至誠無私之愛,弭平難民心中的痛苦、怨懟與仇恨。「臺灣人與土耳其人一起幫助落難的敘利亞人;敘利亞人也盡己所能付出,幫助土耳其的苦難人,並將愛心傳到臺灣;無私大愛在不同種族、國家與宗教之間,循環不止。」

慈濟人施行佛陀教導的慈悲喜捨,在世界各地付出,並由大愛臺記錄、報導,從而引導更多人共襄盛舉,發揮愛的能量。上人指出,淨化人心,讓人人清楚道理,行走正確人生方向,就是大愛臺的宗旨。

「慈濟造福人間,大愛智慧報導,福慧並行;不僅傳揚佛法精神,淨化人心,也帶動愛的能量,這就是佛教對於社會的責任。」

談及慈濟志業的創立與發展,上人表示,自己總是應現在所需而做,不去想困難。例如:發展醫療志業諸事艱鉅,但是只要想到救人的使命,再如何艱難都要去做;經營大愛臺也是負擔沈重,卻是為了能報真導正、淨化人心而承擔。

上人期待大愛臺能與有志一同的媒體共同合作,廣傳人間善事,啟發愛心,關懷天下。

 

慈悲,宗教大愛

 

「天主教與慈濟有很深的因緣──五十年前,我與三位修女談話,從而下定決心成立慈濟功德會……」梵諦岡宗座宗教交談委員會委員Bishop Thomas Manwel Dabre主教、宗教交談委員會祕書長Fr Indunil JanakaratneKodithuwakku Kankanamalage神父、教廷駐華大使館參事SladanCosic高德隆蒙席、天主教會花蓮教區黃兆明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宗教交談委員會執行祕書鮑霖神父、臺東聖母醫院執行長陳世賢先生等人來訪,上人表達至誠歡迎。

上人言,臺灣各地的慈濟人經常與修女們合作,幫助社區裏的貧病殘老;海外慈濟人也常與神父、修女合作濟助苦難;雖然宗教不同,彼此互動密切。

二○一三年菲律賓海燕風災過後,慈濟人考量當地民眾大多信仰天主教,受災後心靈更需宗教憑藉,故而趕在耶誕節前夕,協助修建獨魯萬市天主教堂,讓受災民眾共聚望彌撒。

二○一○年元月海地強震後,聖恩修女會所辦的幾所學校倒塌,修女們的住處也毀損,慈濟人感恩修女以博愛精神長期在海地付出,主動補強、修繕修女們的住所;感於孩子的教育不能等,也協助重建三所修女會學校。修女們亦曾來臺致謝。

上人談及,日前與花蓮慈濟醫院邱琮朗醫師的哥哥邱琮傑神父談話,神父提起,今年是梵蒂岡的「慈悲年」,要在全球推展慈悲精神。

「世間正信宗教名稱雖不同,精神理念卻是一致,都強調慈悲、博愛、大愛的精神,教導人類互愛互助。」上人期待能合博愛、大愛為「慈悲」,跨宗教合作,共同為天下苦難人付出,成就人間美善之事。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