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5期
2012-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創意發明
  慈善臺灣
  天涯共此情‧日本
  出版書訊‧《走過3‧11——重新定義幸福》
  銀髮之愛
  志為護理‧臺中慈濟醫院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二年三月)
  聞思修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5期
  楊黃秀英 精燉蔬菜湯

▪ 邱如蓮│ 攝影‧顏霖沼

以前,楊黃秀英常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
埋怨爸媽將她出養、怨嘆老天帶走她的長子;
而當她以主婦的好手藝投入志工服務,
她感恩親生父母給予她生命,
讓她能做好事、廣結善緣……



掀開電鍋鍋蓋,熱騰騰的蒸氣伴著米香裊裊升起,楊黃秀英頓時覺得好幸福,人生走到七十三歲,還能夠煮上這樣一大鍋白米飯,跟眾人一道分享單純的美味,她感到無比知足。

這裏是興建中的慈濟基隆志業園區,今天楊黃秀英比平常早起一些來當「香積志工」,煮飯給工地朋友補充體力。細數帶來的菜蔬,秀珍菇、高麗菜、紅蘿蔔……新鮮到還能在根上見到泥土;她曾是菜攤老闆娘,現在退休了由兒子接棒,只要她撥一通電話,兒子就會幫她準備好價廉物美的菜蔬。

楊黃秀英的人生故事,也要從那一方菜攤開始說起。為了養大三個小孩,每天清晨兩點即起,批貨、理貨、開市賣菜,論斤算兩攢錢討生活,直到下午四、五點收攤回家,晚飯後早早倒頭就睡。「經常答應孩子們假日一同出遊,但我總是放不下賺錢機會,始終沒有兌現諾言。」

也是在菜攤,她遇見了劉阿李,隨著她關懷貧戶的腳步踏入慈濟。她不挑志工工作,但香積服務始終是她的最愛,讓大家吃得飽、吃得健康,是她最拿手的。

她的第一份香積工作,便是到臺北慈濟醫院的工地烹調午餐;為了拿捏分量,她在家中試煮一斤青菜夠多少人吃,並仔細搭配菜色,兼顧美味與營養。而這做菜的經驗值,來自生活的累積。「婆婆媽媽們聚集在廚房,一道菜各家料理方式不同,但都是活食譜。」楊黃秀英說,大家分享做菜的方法,相互學習,沒有誰對誰錯,只是合不合口味而已。

說起這些做志工的心得,楊黃秀英滿臉笑容,她說:「因為來到慈濟,我又重新學會了笑。」

家道中落上街賣菜

出生在礁溪的楊黃秀英,手足眾多、家境清寒,小學畢業後就被瑞芳楊家收養。楊家從事礦業,收入頗佳,養父母將她視同己出,比起同齡孩子,她不用煩惱餓肚子,衣食無虞,生活很是幸福;即使思念親生父母及手足,卻也十分感念養父母照顧。

養父母另外收養了楊金德,楊黃秀英二十四歲時與之結為夫妻,生養了兩子一女。隨著礦業沒落、養父過世,家中經濟逐漸走下坡,而楊金德患有先天心臟疾病,經濟重擔便落到了她的肩上。

楊黃秀英沒有工作經驗,但就憑老家坐落在瑞芳最熱鬧的街上,她決定擺攤賣菜,請託認識的菜攤老闆幫忙批菜,從一箱番茄開始賣起;那一天她擔心被熟人認出來,遠遠見到有人就趕緊把臉轉向一旁。

但不知道是老天爺賞飯吃,還是番茄品質好,意外地銷量還不錯,讓她有了信心,菜愈批愈多樣,攤子也日具規模。

孩子們的學雜費、先生的醫療費……她整日埋首在工作中,賺來的錢幾乎用罄,壓力讓她總是緊鎖眉頭;「為錢忙,很多事情都忽略了!」她輕嘆沒有給孩子美好童年,記不起有沒有帶他們上過館子打牙祭,甚至覺得自己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缺席了。

所幸三個孩子都很乖巧,尤其是大兒子貼心,早上替弟弟妹妹準備早餐,下了課會叮嚀他們早些回家、督促讀書;他懂事自律,很有兄長的樣子,讓弟妹尊為模範,也讓楊黃秀英十分放心;然而她沒有想到,與大兒子的緣分卻只有短短十九年。

那年五月,大兒子參加學校露營活動,身為組長,他夜裏盡責地帶著組員巡邏營區,卻遇上雷雨,被落雷擊中,當場便失去呼吸心跳。

「蹦蹦跳跳出門的孩子,卻冷冰冰回來,我的心都碎了……」她整日以淚洗面,即使賣菜時也落下汩汩淚水,夜深人靜想起兒子的懂事,更是痛徹心扉。「我曾經想跟著他去,但是回頭看見兩個小的,怎樣也放不下。」

長子走後,楊黃秀英臉上的笑容更少了、眉頭更緊了,她把精神氣力都放在工作,曾經有客人問她:「你怎麼攏袂笑!」她語氣淡然回覆:「我袂曉笑。」

感恩還拿得動鍋鏟

大兒子走後幾年,小兒子接著抽中前線馬祖當兵,那時兩岸還處於敵對狀態,楊黃秀英聽說士兵會在夜間遭受襲擊。她經常獨自來到海邊,遙望著海的另一端,憂慮著:「不知兒子是否平安?」抱著為孩子植福的心情,她原本初一、十五吃素,決定自此餐餐茹素,也開始接觸佛教經典。

買菜的客人裏,常客劉阿李每回總是買上許多的山藥、青菜,讓她很好奇。

「買那麼多菜,是因為家裏很多人要吃飯嗎?」

「不是,這些菜是要送給獨居長者們的。」劉阿李解釋自己是佛教慈濟功德會的志工,經常去關心獨居長者。

楊黃秀英一聽是佛教,又是做好事,便對劉阿李說:「這些菜不用錢,我出菜,你出工,算結緣啦!」

往後,每當劉阿李來買菜,就會分享慈濟的大小活動,深深吸引著楊黃秀英;她很想去做志工,但家裏經濟仍要靠著菜攤收入。不過,「聽到證嚴上人在花蓮蓋醫院,有對老人家賣豆漿捐款護持,我想我也可以辦得到。」她一點一點努力攢存,捐款一百萬元建院。

直到兒子接棒賣菜生意,媳婦、女兒鼓勵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她終於如願以償。

〔圖說〕相片裏定格的笑容,寫滿楊黃秀英(左)對生命的知足;她常說自己是到慈濟才重新學會笑,與她親如姊妹的劉阿李見證了這段過程。兩人的好默契也運用在香積任務上,一個炒菜、一個調味,以美味與大家結好緣。(相片提供╱楊黃秀英)

她不會開車,也不太懂得怎麼轉車,總是讓劉阿李載著四處去。跟著環保車,走進瑞芳大大小小的環保站載運資源;走進慈濟醫院,導引來院的病患,或是陪著年齡相仿的老人家聊天,緩和病痛的不適;也走進香積廚房,烹調健康美味,以食物的溫暖,陪伴更多的人。

以前,楊黃秀英常覺得自己除了賣菜什麼都不會、生活不順遂,埋怨爸媽將她出養、怨嘆老天帶走她的長子。「但看到醫院裏,有人氣切、有人截肢,而我能說話、四肢健全,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現在,她感恩母親將她生得健康,感恩還能拿得動鍋鏟。

兒子楊偉任曾開著自家貨車來幫忙做環保,看著媽媽與志工們七手八腳搬著回收物,臉上的線條柔和了。「感覺媽媽好像愈做愈開心啊!」楊偉任更深覺,讓媽媽去做志工是對的決定。

劉阿李與她情同姊妹,最能感受她的改變。「以前她把煩惱放在心底,日子好像過得很不開心,可是現在愈來愈開朗,很多志工活動都能看到她快樂的身影。」除了做志工,兩人也經常相約出遊、學打鼓,花甲之年後更顯青春。

詢問楊黃秀英人生中是否有感到幸福的時候?她說,生活雖然辛苦,一家人能夠聚在一起吃晚飯,就是平凡中無可取代的幸福。

她拿起泡在水裏的菠菜,將其均分切段,在油鍋中放入薑絲,煸出香氣後先丟入菜梗拌炒,再放菜葉一起翻炒,灑上鹽巴、準確拿捏起鍋時間,以免菜葉變黃。

「這類家常炒青菜,以往經常出現在家中的餐桌。」菜攤裏賣剩的青菜,隔日就會失去賣相,她總是將它變成佳餚上桌,有時是快炒,有時用來包餃子,比起外食不僅健康,也省下不少伙食費,而簡單的菜色,更是家人最期待的美味,「看他們吃得很香,就忙得很踏實歡喜。」

平底鍋上的番茄滋滋作響,青綠新鮮的娃娃菜及黃橙色的油豆腐正等著下鍋拌炒,加點鹽巴、辣椒提味,紅黃綠菜色在白色瓷盤上引人食欲,入口後番茄的微酸、娃娃菜的微苦、油豆腐的咬勁,完整了一道菜的表現。這道菜對色香味的重視,反映了昔日楊家的經濟能力,也像是楊黃秀英的人生,酸甜苦辣總是相伴其中。

一旁黑色砂鍋正燒得滾燙,鍋裏精燉著她拿手的蔬菜湯,切成細絲的牛蒡與番茄熬為湯底,再添入腰果、菇類、紅棗、枸杞及當季蔬菜。砂鍋保溫,徐徐釋放香氣,真正是歷經滾煮,才嘗得到鮮美,彷彿她在屢次的試煉中愈發堅強醇厚;紅棗與枸杞溫補不燥熱,如同她一直都是縮小自己,暖進他人的心坎裏。

過去,對孩子的愛化作工作動力,為了家庭在拚命;退休後的她又忙了起來,將愛延續,走進需要她的角落。


拿手菜精燉蔬菜湯

材料:
牛蒡、腰果、番茄、菇類、紅棗、枸杞、當季蔬菜

作法:
1.將牛蒡刨除外皮、切細絲,浸泡在清水中,以防氧化;番茄、菇類、蔬菜切成適等大小;紅棗稍微剪出裂口,以利出味
2.將砂鍋盛裝清水,放入番茄、牛蒡、腰果、菇類、紅棗,以中火燉煮約半個小時;浸泡牛蒡絲的水可一同倒入
4.放入當季蔬菜、枸杞,滾煮三到五分鐘
5.撒上適量鹽巴,便可熄火盛裝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