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3期
2016-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阿板薰法香
  特別報導
  聞法札記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3期
  十二日 毀譽皆感恩

3.12《農二月‧初四》

【靜思小語】讚歎,莫驕傲;毀謗,莫喪志。

 

結善緣,布善種

 

時光轉瞬即逝,慈濟成立至今已屆五十年,與清修士談話,上人致勉,要學習富樓那尊者「內祕菩薩行,外現聲聞相」的精神,對外廣度眾生,對內精進共修。

「行走在人間菩薩道,要堅定信心、鞏固道心,承擔起傳承法脈責任;穩立志業架構,也要為後世樹立典範。」

上人教眾用心吸收慈濟大藏經,平時多聽、多了解;走出精舍、走入人群做事,則要多多分享。

許多佛教徒到印度、尼泊爾朝聖,緬懷佛陀教法。上人言,學佛修行要貼近佛心、體會佛陀的心靈風光。「去年尼泊爾強震後,慈濟人為了回饋佛陀故鄉而前往救災,所走的是一條真實道路。」

「凡夫與菩薩的分別,只在一念心;若閉門自修,不願與廣大的眾生結緣,佛法恐怕很快就在人間絕跡。」上人叮囑,學習佛菩薩的慈悲、智慧,不斷救度、接引,廣結善因緣,廣布善種子;「集眾人之力,才能為天下人做天下事。」

 

改習氣,勤度人

 

福建泉州志工返回精舍尋根,有師兄師姊分享,過去脾氣暴躁,對家庭與生活不滿足;投入慈濟、參與訪視而「見苦知福」,逐漸改除習氣。

「身在福中不知福,並非外在的物資缺少,是內心的追求永不滿足,認為家人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稍不適意就埋怨氣惱,或是要求更多……」上人教導,聽聞佛法,要改除煩惱習氣;實際走訪苦難人、給予關懷,也應反思自省,感恩家人不讓自己煩惱受苦;感受自己有福,要懂得知足造福。

「求而不滿足,最為痛苦;道理想通,改善習氣,全家都幸福,這就是做慈濟『現做現有好報』——得到家庭快樂、歡喜的好報。」上人教眾,自我改進、用愛付出,讓人生愈來愈好,進而感動家人共同投入,帶動起愛的循環。

「一個人吸收法而願意改變,身邊的人感受到了,也樂於聆聽好話、發心投入,再影響更多人,菩提種子就會從『一』生無量。」

上人言,受助者愈多、結善緣的眾生愈多;長時間累積功德、善因緣,就能常常與上善人共聚;世間好人愈多,就愈祥和平安。

「聞法入心,起身付出,看到對方因我們的付出得救、離苦,心有感觸而改變自己,更加願意付出,愈投入愈有心得,心靈更加歡喜,這就是法喜。」

上人期勉大家清楚法理,道心堅固,「不只是誦經拜佛,而要廣宣佛法、廣度眾生,讓人人覺悟。」

度眾生,要從最親近的家人先度。上人期勉,自己付出得歡喜,讓家人放心且樂於跟隨,才有辦法度更多人。

 

不驕傲,莫喪志

 

與訪客談話,上人強調,面對世間複雜人事,要有寬大的心胸、堅定的心志。「一念心可以開闊菩提大道,一念間也可以開啟地獄惡鬼門;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則面對世間眾生,都可以心寬善解、原諒包容。」

「要做到讓人人滿意,實在不簡單,只能自我要求——面對讚歎,不要驕傲;受人毀謗,也不要喪志。」

各種境界現前,都是菩薩的修行道場。上人教眾,無論毀譽都要感恩,有寬大的心,才有辦法關懷天下事。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