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9期
2011-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南非德本
  特別報導‧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喜樂證言
  慈善國際‧泰國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9期
  十九日 入「苦中苦」,行「樂中樂」

 

◆9‧19《農八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深入「苦中苦」,讓人脫離煩惱糾纏,領受法喜而得「樂中樂」。

悲智並具

「眾生苦於匱乏,其中最需要補足的,就是心靈上的匱乏。心能知足,物質生活即能簡樸單純;心不滿足,擁有再多、享受再多,仍感匱乏而不斷追求。」

上人於晨語開示,眾生迷茫而隨業輪迴,身心皆苦;佛之慈悲普及眾生,以智慧定力走入眾生苦境,引導眾生見苦、知苦而離苦。

「娑婆世界是『苦中之苦』的堪忍世界。佛陀名『釋迦』,為『能仁』之意,即具有悲願不捨的大慈悲心懷,以定慧之力普施平等。若沒有『能仁』的大願力、『定慧』的大力量,豈能一再走入如此苦境,救拔剛強難調的眾生?」

如何才能到達解脫無礙之境?上人說:「佛陀教眾,心無愛欲貪著、不受煩惱牽纏,就能深入佛法而體會法喜,遠離罣礙、恐懼,身心輕安;進一步自度度他,此為『樂中之樂』。」

一切唯心造。上人表示:「是『苦中苦』或『樂中樂』,端視自己的心念與生活態度。得法受持,即能脫離煩惱糾纏的『苦中苦』,領受法喜而至『樂中樂』。」

慈悲、智慧,為修行者不可缺少;佛弟子發心承擔佛陀救度眾生的使命,上人教眾必須悲智雙運,具足「能仁」與「定慧」,深入「苦中苦」,讓人人能接受佛法而得「樂中樂」。


為善堅持

天下災難頻傳,早會時間,上人籲眾謹記佛陀「無常」之教——物理有「成、住、壞、空」,生理有「生、老、病、死」,心理則是「生、住、異、滅」。

心念的生、住、異、滅雖然無形,然上人表示,一起貪、瞋、癡念,就會從表情、行為顯現。「生一念善,所做事能讓人感受到心寬念純而予以敬重;然善心善念若缺乏定力、智慧堅持,迅即變異、消滅,也會讓人惋惜、感嘆。」

凡夫心念不斷起落,佛陀引導人安定心靈,將充滿貪、瞋、癡之心,導向「能仁」的悲願、定慧的大力量。上人以此勉眾:「即使人間的恩怨愛憎糾葛、人心事相複雜,欲度眾生有萬般艱難;仍要為善堅持,找到正確的道路,就要精進向前莫停滯。」

眾生苦難偏多,更苦於心欲深重、無法滿足。上人教示,在慈悲付出時,也要引導人超脫「我能救人」的優越感,感恩眾緣成就。「唯有通徹物理、生理、心理之『三理四相』,才能不執著,入群處眾輕安自在。」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