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怡伶 攝影.黃筱哲

她是臺灣阿嬤,卻到獨魯萬當起志工和鄉親的媽媽;
她很愛哭,災區沒電,她就擔憂鄉親晚上怎麼辦;
說到全球慈濟人匯集力量,
才能幫助這麼多人有信心有希望,她就哽咽說不出話……
「慈濟,Lunch !慈濟,Lunch !」
「慈濟,Dinner !慈濟,Dinner !」
無論是正午在獨魯萬炙熱陽光照耀下,或傍晚在貧民區的海岸邊,總會聽到羅美珠師姊兩手放在雙頰當擴音器,賣力地呼喊,就生怕這些飽受海燕摧殘過的鄉親,錯過吃飯時間,讓肚子餓著了。
剛來時,在興華中學前岸邊這條河上,她看到有無數的死豬、死狗漂流,臭味撲鼻而來。「你瞧!經過大家的努力,現在這條河可以照映到藍天了。」她很欣慰地指著河流下方,水清澈而緩緩流動。
她很會做事,很有感情,常常跟我說:「你看,獨魯萬的天空多美啊!」拿起相機,她就捕捉出湛藍的畫框……
埋鍋造飯 供應熱食
累積多年國際賑災實力的羅美珠,十一月十八日從臺灣出發,翌日和菲律賓志工銜著使命來到獨魯萬災區,住宿在年久失修、早被廢棄的醫學中心行政大樓二樓。
海燕強大風雨沖毀窗戶玻璃,地面積滿了玻璃碎片、水漬和泥濘,浴室髒亂;大夥兒先整理環境,直至夜半三更才以塑膠草蓆鋪地就睡,有不少人被蚊子伺候整晚。住宿品質如此,但卻庇蔭了來自全球多個NGO組織百餘人。
沒水、沒電,幾天後終於等到發電機來了,電卻時有時無,斷斷續續,也沒熱水,沒地方洗澡,幾百人輪流使用唯一的浴廁。在找到合適地點住宿前,在這極為刻苦簡陋的環境下,羅美珠穿梭其間,不斷地使用僅有的一支水壺為大家煮熱水,泡香積飯、香積麵,照顧好每位團員的胃,好讓他們白天能夠安心去付出。
蔡昇航說:「在那種克難的環境下,能讓我們吃得好、睡得好,就是她們功勞最大。背後有她們做很重要的後援,我們才能上前線去面對。」
獨魯萬位處萊特島,連機場也受損,運送物資需要透過船隻或是從奧莫克開車進來,費時好幾天,物資食材才慢慢齊全。
以工代賑即將開始,志工為了讓鄉親能吃到香積飯、營養足夠,於是搬進幾桶瓦斯、大鍋子,在興華中學走廊上,羅美珠開始克難的埋鍋造飯,十一月二十六日起供應災區熱食。
起初,她召集馬尼拉馬利僅那志工一起做熱食,人手還是不足,她又找了十位當地人以工代賑來幫忙。但是語言不通,比手畫腳很辛苦,對方也猜得一頭霧水。要胡椒調味,胡椒是什麼?沒人知道,拿出胡椒給對方看,竟然可以讓對方不敢呼吸。
彼此漸熟了之後,她暱稱當中一位志工為大師兄,這位大師兄並不明白「大師兄」的意思,但只要她一喊「大師兄」,他就舉手回應:「有!」透過有形的肢體動作,加上一顆虔誠的心,無形中羅美珠和本地志工及以工代賑的香積成員,建立出好感情。她說,在這種充滿挑戰的環境下做事,反而感覺樂趣無窮!
由裏而外,羅美珠忙個不停;香積組的呂麗卿師姊經常會找她這位智多星商量:「你看,今天油要買幾桶?」當臺灣香積志工蔡美玉翩然到來,有了強棒替手做得爐火純青,把香積「泡飯」,變成人人讚不絕口的「炒飯」之後,羅美珠才逐漸放手。
身為賑災經驗老手的進駐,她不僅是有力的後援部隊,在志工出勤務的車輛調動或是安排發放,甚至到發放現場帶動鄉親說說唱唱,也難不了她。她就像一尊佛菩薩,悲憫為懷、鉅細靡遺關懷所有的事情。
挑水男孩 打工養家
無論是煮飯、洗菜,甚至洗衣、洗廁所,都需要有人從學校外面的河邊打水回來;一桶一桶的水很重,羅美珠找來五個挑水男孩,一起打水、運水,讓香積組、生活組無後顧之憂。
 |
〔圖說〕十二月中旬祝福金發放現場,羅美珠擁抱鄉親;之後打包行囊,為三十一天的菲律賓賑災行畫下句點,帶著一張曬得黝黑的笑臉回家。 |
「他們不只認真工作,而且還很賣力。其中一位非常貼心,我去買菜、買油,他就主動跟去幫忙提;還好有他,否則有時真的很重啊。」
十一月三十日,「來自臺灣的淨水器啟動了,水質很好,可以直接飲用,以後你們就不用挑水了喔!」男孩們靜靜地聽著羅美珠說明,臉上流露著不捨神情,「不過,還是可以來以工代賑。」知道還有機會和慈濟人相處,男孩們笑了。
年齡相近的五個男孩,風災後暫時休學;他們來自同一村莊,距離興華中學有十餘里路,但是每天走路或搭車準時在八點來工作。
暫時不用挑水的午後,羅美珠決定去家訪;乍聽到這個消息,大男孩開心極了!開車出發約三十分鐘後,鄉村風光映入眼簾,但是眼前的屋子幾乎殘破傾倒,一棵大樹幹橫亙平躺與小樹雜草交錯,旁邊幾根粗木頭柱築成的鐵皮屋,就是孩子的家了。
孩子的父親靦腆地迎接我們,指著屋頂的新鐵皮說,那是孩子以工代賑賺來的錢買的。
男孩很乖巧地坐在小床上疊衣服,疊得很整齊;他表示,以前自己比較不節儉,但在慈濟學到節儉了。
來到另一個孩子吉那歐(Genaro)的家。這是一間小雜貨店。羅美珠親切地握著男孩媽媽的手,跟她說:「Good boy,good boy,每天提水給我們喝。」
羅美珠問媽媽:「他回來有沒有很累啊?」「他不覺得累,他覺得很高興。而且回家還會幫忙做家事呢!」「所以,我說他是好男孩啊。」
往左前望,就是帕拉農(Palanog)的家了,也是剛蓋好,但是怎麼看,都無法想像眼前這幾根樹枝為柱,樹根為天窗,還可以仰望天空的是新房?下雨怎麼辦?羅美珠淚水掉下來:「沒有來到這裏,都不知道我這些挑水男孩房子受損這麼大。」
羅美珠說,這些孩子來工作,我們要疼他們,不能有分別心;也因為她的真誠對待,這些孩子,以努力工作作為「愛的回饋」。
刮痧高手 貼身貼心
在禮智興華中學的工作室內,也會看到羅美珠席不暇暖地為大家煮開水、倒開水、沖咖啡,但她的拿手絕活是刮痧。
獨魯萬的天氣非常炎熱,志工在外奔波,在陽光下曝曬好幾個小時,又沒有喝水,有時會有中暑現象。儘管羅美珠自己已經筋疲力竭,可是她察言觀色,只要發現哪位志工不舒服,二話不說,馬上主動幫忙提神。
蔡昇航笑稱:「美珠師姊最大的功能就是幫我刮痧;她的手腕很有力,刮完,整個精神就不一樣了。我有一兩天差點累垮,還好有她呢!她真的是我們的動力,等於大家的媽媽。」
羅美珠悲心深重,經常利用時間深入居家關懷;她看到受災的鄉親大多數是老弱婦孺,居所沒有隱私,復原好像遙遙無期;因此,儘管自己的體力消耗殆盡、儘管在環境上不適應,相較之下,羅美珠說自己的這點苦是短暫的,不算苦。
人與人之間的肢體語言,就是共同語言;在賑災中,真與誠才是最大的關鍵,才可以更貼近他們的心。「我在這裏給他們加油打氣、關心他們,看到他們的臉色變好,眼神流露出被愛的感覺……」羅美珠昂起頭,望著美麗藍天說,這就是足以讓她將近一個多月來,不顧己身,願意日夜守護鄉親的原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