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5期
2013-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5期
  院子的診療室

◎撰文.胡青青 攝影.詹進德


〔圖說〕在薩卡漢社區,四十歲的馬力歐以工代賑時踩到玻璃碎片,傷口深約兩公分,來請葉添浩治療。

這家搬來幾張椅子,那家人拿來長桌或已扭曲變形的躺椅……
每一天,葉添浩的診所在不同社區不同住戶的院子開張,
他專長整形外科,但一坐定位,就提供全科服務。


「啊!機場沒檢查證件就通關?」參加過多次國際賑災的葉添浩醫師,拖著行李跟著慈濟第三梯次賑災義診團隊走出獨魯萬機場時,心中難以置信地嘀咕,也足以見得這是非常時期。

昏黃的天色中,一眼望去,緊臨海邊的住宅區彷彿大型廢棄物堆積場,僅存的水泥建築在暮色中露出黑洞般的窗櫺,尚未恢復電力供應,路上幾乎看不到有人走動,氛圍鬼魅低沈。

「現在比之前好多了,社會秩序也漸漸恢復了……」聽著隨車陪伴的當地志工說著,一時間,他很難想像二十天前,這裏是怎樣的景況。在旅館大廳等待入住時,有人指著牆上空空的鐵架問著:「這是?」工作人員尷尬地笑著:「本來是放電視機的,前陣子被……你們知道的,」他趕緊解釋著:「不過慈善團體進來後,還有慈濟開始以工代賑,大家的心安定了。」

二○○五年菲律賓因梅花颱風造成重大災情,葉添浩即曾隨著慈濟人醫會義診團前來菲國服務;海燕災後,當得知出團時間,執業整形外科診所的他,即開始聯絡預約病患,取得諒解更改門診時間。「我的病患跟我都有種默契,能體諒也認同,不至於造成太大的困擾。」葉添浩感恩地說;而身為藥師的妻子陳紅燕也一起前往。


三人醫療小組,

不捨分秒

義診前該做的準備,葉添浩一點也不馬虎;但在看診前一小時,來自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臺灣及菲律賓當地的醫師們,才發現菲律賓當局備藥,卻沒建立藥單清冊,當下,葉添浩沒多想,隨即跟幾位醫師協助藥師,將二、三十箱藥品建立清單,甚至接下來也當起藥品供給窗口。

那幾天,他總是跟陳紅燕整理一箱箱用藥,一天義診結束後仍就著手電筒微弱的光源,一一翻找及比對藥品名稱,有系統地歸類。雖然退居第二線,但是他總笑著說:「這次隨團的藥師只有三位,而醫師人力相對充裕;同樣是做事,只要義診能順利進行,做什麼都一樣。」

當第三梯賑災團結束任務,葉添浩與陳紅燕考慮災區人力配置,決定延後幾天返臺;就在他們決定留下來時,李偉嵩師兄建議他走進社區做行動義診,沒想到這無心插柳的決定,讓受災鄉親能得到最及時的醫療照顧。

「我們每天換不同的地點,一位醫師、一位藥師加上翻譯三人一組,就著受災鄉親的院子簡單成立一個醫療站,沒想到反應非常好。」那幾天,每天都有一百多位鄉親前來看診,舉凡內科、外科、小兒科等,各種病患都得應付,他做得滿心歡喜。

 

〔圖說〕布條一拉,行動醫療站在獨魯萬街頭開張,讓許多無法到大型義診站求診的病患,就近獲得療治。
「有一天來看診的鄉親非常多,天都快黑了,還有許多人在排隊……」葉添浩猶記得在通加的行動醫療,因為電力尚未恢復,當天色暗了下來,權充臨時醫療站的校長室,暗到幾乎無法再看診,但是看到走廊上還有許多鄉親等待,葉添浩心想隔天還有不同的行程規畫,三人商量後,決定將病患看完。

 

「當時紅燕拿著手電筒幫忙照明,我努力問診,但因為語言不通,看診速度始終快不起來,加上天色愈來愈暗……」就在此時,擔任翻譯的李明霜靈光一閃,走到候診隊伍間,一一問清楚鄉親的症狀,先用中文寫在紙條上;葉添浩看著病患手上紙條的內容,再用聽診器做相關檢查,即可完成看診開藥。葉添浩笑著說:「經過這一天,我們三人小組愈來愈有默契。」


義診站療身心,
傾聽哀傷

除此,還有幾件事讓他印象深刻及警惕。有一位老奶奶說起這些日子來,失眠、全身痠疼、食欲不振等問題,說著說著竟然哭了起來,豆大的淚珠滴個不停。參與過二○○八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義診的葉添浩,立即想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雖然彼此語言不通,但是他決定靜靜「聽」著老人家訴說心中苦悶及哀傷。

「菲律賓民眾一向樂觀開朗,所以很容易忽略重大災變後,所衍生的創傷壓力症狀群;生理的問題,我可以幫忙解決,心理問題是我比較擔心的……」葉添浩有感而發地說。這次義診未備置情緒舒緩藥品,因此他除了讓他們宣洩情緒,也提供維他命安慰劑,讓鄉親能度過這段艱難的時刻。

走進社區做行動義診,讓葉添浩更能感受到受災苦;近距離的接觸,也發現許多民眾在經歷生命中的重大挫折時,依然保有單純互助的心念。「就拿行動醫療站的設立來說,我們缺什麼,民眾就會想辦法提供給我們。」這家搬幾張椅子,那家挪來一張長桌,就著院子的角落就可以開診;他們還主動在村子宣傳,將生病的人扶來義診站。

有次為了幫一位鄉親縫合腿部傷口,他只說了需要一張躺椅,不一會兒即有人拿了張扭曲變形的躺椅過來,接著再搬來兩個汽水箱子一墊,勉強完成一張克難手術檯。在他進行縫合手術時,傷口附近蒼蠅成群,幾位鄉親即拿著大紙板在旁揮舞驅趕,讓他能順利完成手術。

在返臺的前一天,前往義診地點的路上,他看到許多民眾撿著尚堪使用的木料及鋅片,試著搭起一間間簡陋的棲身之所。此情此景,頓時讓他對於這群可愛的島民升起敬佩之心,因為他曾試問自己,在遇到這麼大的災難,能否這麼快地站起來?

許多民眾在身上的T恤寫著感謝「慈濟」的文字,或是舉著感謝紙牌揮舞,這對他來說,除了堅持以往「把握當下」做該做的事之外,此次十一天的災區之行,也是另一種「生命教育生命」的深刻體驗。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