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5期
2013-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5期
  以工代賑 激發人性光輝

◎口述.葛濟覺 採訪整理.盧佩玉、李秀玲 攝影.蕭耀華


〔圖說〕以工代賑螞蟻雄兵的力量背後,有志工懇切入心的帶動、有前置作業的詳細準備;模式雖可因地制宜,但是讓受災者找回尊嚴的關懷理念,是一致的。

參加以工代賑的鄉親,緊緊握住我的手,
「謝謝你們把我們的尊嚴找回來,讓我們又團結了起來!」
菲律賓慈濟志工以謙卑、尊重、信任,寫下國際賑災愛的歷史,更激發人性光輝。

 

十一月十九日抵達獨魯萬,出機場看到一部大車四輪朝天,不難想像海燕風力之大;房屋無一倖免,滿目瘡痍,人們人心惶惶、浮動驚怕;我第一個念頭就是——「海地」。這與二○一○年元月我們在海地大地震後所見景象相比,災難程度、範圍雖不同,但是民眾受苦的處境一樣。沒有了安身立命處,此時一定是挨餓受凍、三餐困難,我們要動起來!

勘災時跟隨偉嵩師兄跟鄉親互動,他們眼神無奈、黯然;所走過的河流兩岸建築物,有八、九成被摧毀,河中有人和動物的屍體,廢棄物堆積,在這樣的環境下,傳染病一觸即發。

勘災團隊翌日立刻啟動以工代賑;愛灑中,真誠融入慈濟的理念,凝聚大家的心。「在遙遠的臺灣,證嚴上人很焦急地關心著你們,在了解我們這邊基本工資是兩百多披索後,上人再加碼,」偉嵩師兄說:「一天三百?」大家拍手。「不,四百!」大家轟然歡呼,很興奮。「不,五百!」所有人真的是High到最高點!

這已經是愛灑的後半段了。前面他說明這筆經費來自世界各地,是每位志工辛苦在街頭彎腰募來,他舉自己為例:「以往幫其他國家的災難賑災募款,來一個披索我也鞠一個躬,鞠到最後都要貼痠痛貼布了!」笑語中,感受到世界各地心連心。

臺上志工一一介紹:「我來自洛杉磯」、「我來自馬來西亞!」可以感受到大家聽著聽著忘記痛苦,當下被身段如此柔軟的志工感動了。我看到現場有人原本站著聽,後來主動拿起工具清掃起身邊廢棄物。

依鄉親過往經驗,參與以工代賑不一定拿得到錢;但對他們來說,那分感動與希望被慈濟人帶起來後,錢,反而是次要的了,因為他們覺得:「你們都從那麼遠的地方來幫我們,我們應該要自立!」

我們逐步開拓以工代賑定點時,不斷有鄉親前來道感恩。有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師讓我印象深刻,他握著我的手說:「謝謝你,你們把我們的尊嚴找回來,讓我們又團結了起來!」


愛灑效應不可思議

回想海地世紀震災,受災民眾同樣讓人心疼;災難初期,各國維和部隊在街上駐守,許多卡車一路丟物資;雖然每一兩天就有大發放,但是人們每餐食物來源,就是要等人家來丟、去搶,排隊肩貼著肩等待。這樣的氛圍下,尊嚴何在?

這幾年我參與國際賑災大大小小約二十次,看到中南美洲許多貧窮落後國家災難頻繁,我很希望能親身感受、學習如何帶動以工代賑。而這次真的開了眼界,不知不覺走在歷史中;也是我所有賑災經驗中哭得最多的一次,因為看到人性的光輝。

志工在克難環境下,只要有一支麥克風,就可以編組、帶動民眾。菲律賓用里分區,四、五個里可能就來兩、三千人,他們分一組為二十人,每組會推一個較活潑的人當小組長,A排一到二十,B排一到二十……小組長負責蒐集組員名字,然後就出發打掃了。

我想是因為愛灑的效應,很不可思議的,大家誠正信實,拚命地做。在海地,師兄姊推動以工代賑,還要準備鏟子、口罩;菲律賓鄉親很有智慧,就地取材,倒下的屋頂鐵皮也能用來裝垃圾。很快地,我們所在的以工代賑學校場地,原本髒臭垃圾滿坑,三小時後就像災難沒有出現之前一樣。

出發大街小巷打掃前,來自馬利僅那的菲律賓本土志工,還分享小螞蟻轉動須彌山的故事——螞蟻雖然微小,可是只要有願就有力,而且螞蟻工作時,隊伍有秩序又有條理。「等一下走出去時,我們會連螞蟻都不如嗎?」大家高聲回答:「NO !  NO !」結果一排排整整齊齊走出去,令人非常感動!


悲心啟動自尊自重

上人希望弟子用最謙卑尊重的心,找回居民的尊嚴;以工代賑能讓他們靠著自己的力量獲得報酬;當他們眼中露出光芒,正因心中有了希望。

每日上萬人次工作,民眾清掃回來後,志工直接面對小組長,例如這一里有三十位小組長,每一位前來簽名領錢時,都會相互注意;志工事先已經分好每組二十張五百披索,如果回報十九人,就給十九張,小組長再發給組內鄉親,速度很快。這是幾天下來的相互信任,因為受災鄉親知道,他們做的事有保障。

志工帶著一盒盒紙鈔,旁邊又有許多民眾。依照我們國際志工的經驗,現場一定要有牆、要規畫好動線,否則錢可能被搶。但我們出團前,上人特別叮嚀,到了當地,要尊重不同的民俗風情、尊重地主國,更要尊重本土志工的決定。

對於賑濟金的發放,剛開始我們真的是一身冷汗。第一場發放,因為偉嵩師兄與團隊整個投入,互動熱情忘我,原訂兩點開始、三點結束,結果進行了三個半小時。第一場發放還未結束,偉嵩師兄先趕去第二場;當志工團隊到達第二場時,現場聚集滿滿兩三千人,時間已到五點了。

偉嵩師兄堅持,愛灑、分享,再加上「一家人」歌曲帶動、祈禱,完整的過程一樣不能少;天黑了,卡車大燈打開,賑災帽照明燈點亮,那時有經驗的志工趕緊看動線、物資是否安全,擔心萬一民眾發生騷動要怎麼帶著團隊因應……

但是,我們想太多了!民眾自動自發,更在祈禱中落淚;他們的哭泣,不僅是因為自身的處境,也是悲心的啟發;在當下,人性中沒有貪婪與惡的一面,我也哭了。


面對天地唯有謙卑

災區無水無電,第二梯次勘災團一行二十四人,首夜到一所醫學院安單。在醫療教室水泥地,每個人用草蓆鋪出「一席之地」。教室整排玻璃窗被吹破了,大家未注意,只是忙著開會討論。到十二點多就著草蓆躺下,凌晨兩點多風雨又起,有些志工熟睡中一翻身就到水裏了。黑暗中,大家趕緊起來搶救行李、物資,幫忙把泡水的志工拖出來。偉嵩師兄累到制服未脫、澡沒洗睡著,在水裏嚇醒,笑說睡覺前不洗澡,半夜老天爺給他另一種「洗禮」。

一陣騷動安頓好之後,三點零五分,濟雨師兄說既然大家醒了就來開會,彼此心中牽掛著:「如果我們已是這樣的狀況,鄉親怎麼辦?」開會到天亮,六點多趕到以工代賑地點開始工作。

為了照顧接下來抵達的醫療團隊和志工,有充分的睡眠和體力才能發揮良能,我們去奧莫克採購蚊帳、拖鞋等物資,四處找尋才湊到足夠數量。

陪著偉嵩師兄的太太瑩瑩師姊找蚊帳時,才知道許多志工家境很好,她說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事情,甚至於不知道怎麼開始。但是看到她從最初的靦腆到走過幾條街,慢慢能跟店家互動、愛灑,還能放下身段殺價。

菲律賓風災頻繁,在因應各種天災之中,當地志工這次彷彿「脫胎換骨」,從苦難中成長。

菲律賓馬利僅那以工代賑的故事,已經是慈濟的成功典範。馬利僅那本土志工此次不約而同展現兩個字——「謙卑」。原本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很棒了,結果在災區看到全世界媒體關注、災區的寬廣,上人呼籲一群弟子不遠千里而來,他們說出心底話:「我們很慚愧,一直以為我們做得有多好、很不錯;現在看看,馬利僅那根本不算什麼!」

上人說過,希望天下無災無難,需要人心的覺悟。我們離此階段還有一段遙遠的路。面對蒼生苦難、四大不調,需有謙卑的心,包括對大自然,對環境的尊重。從以工代賑中,民眾覺醒,愛的種子萌芽;如何推動扎根?志工們未來還有好多事情要做!

整個救災行動,我感覺就是一種「妙法」。災區即「道場」,是我們展現愛心、輸送溫暖之處;上人的睿智領導,啟動「以工代賑」,讓受災民眾提振起精神、重建家園,進而發揮群體力量,幫助市容早日恢復,也讓人心得到安頓;這不正是〈開經偈〉所言「無上甚深微妙法」嗎?

「以工代賑」從第一天六百多人,到我們離去時每日逾兩萬人,日日倍增,也代表民心逐漸被喚起。每天湧入成千上萬人一起動手打掃街道,那力量是無限的,影響力也極深遠,更是一種從有形進入無形的心靈重建之道──慈濟給來打掃的受災民眾有事做、有飯吃、有一份收入領,皆屬「有形」;讓他們走出破碎家園、投入人群奉獻,並激發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則為「無形」。

「當我喊GO!GO!GO!你們就說O-la!O-la!O-la!……」儘管語言不通,但這充滿力道的加油聲,足以穿透人心,我邊喊邊看著臺下一張張臉孔,從靦腆到展顏、從愁苦到歡笑,那情緒是會相互感染的。

有一些NGO團體不解,包括聯合國代表也有疑問,為何慈濟以工代賑的「工資」高達五百披索?我正好藉機宣揚上人的理念與慈濟國際賑災的做法,是為帶起受災民眾自救及救人——不要小看打掃工作,只要大家盡心投入,市容即能煥然一新;而民眾有了錢,就會有買賣行為,商機立現,種種都有助於恢復生活秩序。

當然,以工代賑現場,也有人心存投機。某日清掃完的分享中,有位男士勇敢當眾懺悔,說他前三天都偷懶沒認真做,卻白領工資;後來看到身邊人個個揮汗賣力,他羞愧了,決定當日工資不領,接下來幾天也要加倍努力,以為補償。

我很敬佩他的誠實,鼓勵他和大家一起繼續清掃。善款本就要發給受災鄉親,嚴格來講,以工代賑之所得,不能稱為工資,而是上人說的「愛的能量」——希望帶動鄉親奮起自助,凝聚起來的力量會更寶貴。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