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0期
2011-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泰國
  主題報導‧朝鮮
  天涯共此情‧大陸
  寰宇慈濟
  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0期
  二十八日 遊戲人間

 

◆10‧28《農九月‧初四》

【靜思小語】菩薩遊戲人間,並非放任遊樂,而是專注扮演人間舞臺上的角色,立願度化眾生。


眾生無量,佛無量

佛陀在靈山會上講《法華經》,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晨語時間,上人指出,以現代朝聖者所見,靈鷲山的說法臺空間不大,無法容納多人,萬二千人、八萬人等文字敘述,所說的是佛陀的心靈境界,包含天地宇宙,無數無量、不可思議。

上人言,佛經常用「八萬」之數,其實是一種形容,於時間可長、可短,於人數也是可多、可少。就如各地慈濟人於「法譬如水」經藏演繹中組成的法船隊形,有五百四十人的大法船,也可視人力多寡組成一百零八人、五十四人或二十多人的小法船;雖然大小不同、人數不一,卻都是可以航向茫茫大海度眾生的法船。

在佛陀入定的「離言法華」,文殊菩薩述說過去日月燈明佛的八子,以妙光菩薩為師,教者與受者都是用心精進,故能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覺悟道心,「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

對於佛經中這些龐大甚至無法計量的數目,有人心起疑問:「要成就一尊佛已非常不容易,如何能供養無量佛呢?」上人教導莫鑽牛角尖,被文字障礙。「人人皆有與佛同等的清淨覺性。菩薩遊戲人間,專心救濟,與大眾結好緣;而八王子在長久的時間行菩薩道,救度芸芸眾生,也是在供養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眾生無量即供佛無量。」

「以佛心看人,人人皆是佛。待人接物要有感恩、尊重、愛的心境,讓人感受歡喜;人與人之間相互接受、彼此付出,生活就能祥和溫馨。」上人再教眾,與人互動若有不好的感受,要將別人的惡言惡行當成一面鏡子,自我警惕,於己之修行道業,亦將有所增進。

敬天愛地,離災患

土耳其地震災區滿目瘡痍,餘震之中,救難人員冒險挖掘,偶爾於瓦礫堆中救出生還者,人人雀躍歡呼;然而,相對於救難現場的人性光輝,在慈善機構發放場面中,則見到爭搶暴動的人心黑暗面……

「生死交關之時,人人皆知生命的寶貴,但是無私為人的善心難以持久,總是為了私己利欲與人爭執衝突。」早會時間,上人勉眾,災難發生後必須冷靜待援,互愛互助才能共度難關,否則爭奪暴亂阻礙救援,於己於人皆無益。

再言泰國水患蔓延,受災民眾被迫一再遷移,難有安穩之所。上人表示,洪患既是天災,也是人禍,除了降雨量較往年高、逢大潮,還有人為因素。曼谷位在湄南河出海口,僅高於海平面兩公尺,當地快速建設、超抽地下水,使得地層下陷;再加上工業區占用河川溼地,造成蓄水調解功能喪失,都是大水不退的原因。

上人慨言,人類破壞自然,招來四大不調的苦果,「人力無法勝天,唯有人人敬天愛地,協力付出,才能早日度過災難振作起來;要為未來可能的災患做好防範措施,才是明智之舉。」


心靈清明,勤行道

聆聽宗教處同仁報告泰國水患災情,上人憂言,此時的泰國可謂危機重重,須由人心調和才能挽救。「天、地、人實為一體,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無分貧富、緊密相關,把心路鋪平、合和互協,才能迅速度過難關。」

除了泰國,此時湄公河流域多國亦深陷洪患之苦。上人勉勵返臺報告的馬來西亞及緬甸志工,現今天下災難偏多,必須以虔誠之心,帶動更多人凝聚善心善行,為天地平安而付出。

「慈濟人文,不只是歌唱、手語、音樂劇等表演,最重要的是引導人人『法入心』——平安之時,帶動精進入法,掌握心靈的方向;急難之時則要盡快凝聚心力,以廣泛的愛心,為救助災苦而付出。」

上人言,慈濟雖是宗教團體,卻有開闊、包容的宗教觀,就如以色列歌唱家大衛‧迪奧,雖已於多年前皈依,法號濟明,卻未改變其猶太教信仰,「他所皈依的是『法』,以師父的教導為人生方向。」

「宗教要走入人群,讓人運用而得益。」上人叮囑,修學靜思法脈精神,心靈要常保清淨,明辨是非;「在此大時代,要永遠保持『靜思』——靜心思考、反省,且須『勤行』——把握時間,為人群而付出。」

上人教導,廣招人間菩薩,要有「菩薩遊戲人間」的清淨超脫之心。然而,「『遊戲人間』並非放任鬆散地遊樂,而是清楚自己走上舞臺所要扮演的角色,盡此角色發揮,但不被舞臺境界牽引偏頗,心境永遠保持澄明,下臺之後即回歸清淨自性。」

「菩薩發心立願,『倒駕慈航』來人間度眾生;所以投入人間舞臺,就要『專心救濟』苦難眾生;要清楚自己為何而做,放大心量,用心勤行。」

上人勉眾用心深入「慈濟大藏經」,「不只是『法入心』,尚須『法入行』——慈濟人應了解慈濟宗門的人間佛法、身體力行,才能走入人群帶動大眾。」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