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0期
2011-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泰國
  主題報導‧朝鮮
  天涯共此情‧大陸
  寰宇慈濟
  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0期
  十日 心量自造

 

◆10‧10《農九月‧十四》

【靜思小語】一念善為天下眾生,則心胸寬廣、收放自如;若為私欲而計較,心胸將愈漸狹窄,容不得人與事。

身心不動,恆持初心

晨語時間上人開示,《法華經》描述日月燈明佛放光入定「六十小劫,身心不動」, 用以形容佛心無量無邊;而在場大眾由佛所展現的瑞相,感受道場莊嚴隆重,亦專注靜坐,起恭敬信心,在六十小劫中體會「離言法華」的佛心境界,心靈與佛心契合,待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因緣都成熟了,佛陀即宣演大法。

上人言,「劫」不只形容長時間,也可形容很短暫的起心動念——能照顧好剎那間發出的清淨善念,面對種種困難都能用心克服,這分善念就能恆住不失,即為「把握當下,恆持剎那」。

「既發宏願,不僅要恆持初心,且要自觀心念,究竟是為私欲在計量,或是為天下眾生而思量?一念善念為天下眾生,則心胸寬廣、收放自如;若是為私欲而計較,心胸會愈漸狹窄,容不得人與事。」

上人敦勉人人提起大悲心,付出無所求、救助苦難眾生;且要作開導眾生的善知識,導正道、教其耕耘心靈福田,使身心安定有依靠,即是人間菩薩。


人心復古,用愛付出

「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志業體同仁精進共修圓緣,上人致勉,慈濟能有今日四大志業成果,是人人恆持初心以成;感恩大家發一念善心,有志一同進入慈濟大門,長久在崗位上用心、用愛為人群付出。

「佛典中,『劫』有『增劫』與『減劫』,在世間成、住、壞、空四大時期中的『住劫』,人壽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從十歲增加到八萬歲,稱為『增劫』;隨著人心無明愈增、惡業積累,在『住劫』後期,開始進入『減劫』,人壽每一百年減少一歲,從八萬歲減至十歲。」

上人引申,若是人心復古,回歸善良本性,人人做好事、和睦相處,人心和則天地氣候調和,壽命將穩定成長;但若人心善念減少、惡念漸增,導致天災人禍愈多,人壽就會逐漸遞減。

「一念清淨善念,可以延續恆久,讓剎那成為永恆;只要抱定『對的事,做就對了』的決心,就能在人間留下值得傳頌的歷史,造就有價值的人生。』

上人以己為例,自從離家來到花蓮,這五十年間,心志未改;稟承師教「為佛教,為眾生」,走過草創慈濟的克難艱辛,開展出如今的康莊菩薩道。

「佛陀在兩千多年前說法度化眾生,其教法由佛弟子世代傳續迄今;靜思法脈即傳承佛教而開啟慈濟宗門入群度眾。期盼同仁們以清淨心投入志業,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讓法脈宗門恆久傳續。」


心靈無礙,滅除苦因

凡夫心易受外境影響,不斷複製煩惱,在人我是非中痛苦糾纏。上人以「四聖諦」教眾了解「苦」之來源、因緣果報輪迴不止而「集」聚種種人間苦,若要「滅」苦,就要運用佛法之「道」,懺悔改過,不再與人有怨恨糾葛。

上人勉眾,一念心轉,就能轉惡緣為善緣,成就功德。「人與人之間起磨擦,要勇敢懺悔,向對方賠不是;只要彼此心靈溝通無礙,就不會埋藏怨與恨的種子。你我合心,同行正知正見的康莊大道,就能滅苦因、除惡果。」

上人言,靜思法脈「勤行道」,所行之道,就是菩提大道,要分秒不空過,精進不懈怠,「即使外境紛紛擾擾,內心道場要永遠靜寂清澄,才能克服困難、穩定前行。」

在紛擾的人間做事,上人教眾,要訓練自己經得起挑戰,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業,用清淨心走入人群,才能安然行走「慈濟宗門人間路」,看見「無量法門,悉現在前」,而「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每一個人的人生智慧與經驗,都是可供學習或警惕的經典,走入「慈濟宗門人間路」,從中體會深奧佛理,還要在人間接引眾生都能覺悟、入法,以達社會祥和。

上人期許同仁們皆具「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之心懷——「慈心圓融無後悔,悲心同根無怨尤,喜心淨化無憂愁,捨心永恆無所求」,以「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的心態待人處事,就不會起煩惱、計較心;人人心態清淨,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即能成就「立體琉璃同心圓」。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