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 轉識成智
◆10‧1《農九月‧初五》
【靜思小語】心量開闊,意念清淨,不藏煩惱意識,不起妄心妄念,就是智慧。
洗淨煩惱,智慧無漏
《法華經》記載,過去久遠劫前,日月燈明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佛代表「心王」,八王子為「八識」,譬喻所有意識皆由心生。八王子隨父親出家,代表心王回歸圓明自然的清淨佛性,所有意識也就隨之「轉染成淨」。
晨語時間,上人開示,凡夫心隨境轉,總在逆境時起煩惱,順境時得意忘形;即使聽聞佛法,仍無法深入發願、立志不堅,故難達到「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境界,而在貪、瞋、癡、慢、疑中不斷造業、起煩惱。
「煩惱、惡念與善心、善念,都會收藏在第八識中,一旦因緣觸發,就會起念造作。」上人言,意念存於心、起於行動,令仇怨愈益深結,煩惱複製愈多;若能開闊心量,至「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則接觸一切外境,都能「轉識成智」,不起妄心妄念。
「智慧者意念清淨,不隨外境妄動,自然不藏煩惱意識。」上人期勉大眾引法入心,洗淨「有漏」煩惱,回歸「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的「無漏」智慧,守志奉道,無為無欲。
人人守護「靜寂清澄」的心境,堅定立志不動搖;用心體會各種人事物理,「無量法門,悉現在前」,便能增長智慧。
行善去惡,疼惜生命
據統計,臺灣去年有八百多萬頭豬變成桌上肉,平均每天約有兩萬多頭豬被宰殺。
家中三代養豬的駱鴻賢先生,顛峰時期一年養豬八百多頭,收入甚厚。前年,豬商到駱家抓豬,其中一頭豬不似其他豬隻掙扎哀鳴,反常的靜默眼神,讓他大受震撼。當晚他失眠,決定買回那頭豬,趕到屠宰場時,卻只找到缺了兩趾的足蹄,讓他深感愧疚,毅然決定不再賣豬,從此茹素,還到素食餐館回收廚餘,要將剩下的豬養到自然老死。
早會時間,上人以此教導,只要念頭一轉,就能阻絕惡業,轉為溫馨的人間事。
「動物皆有靈性,人類將動物視為商品、美食而飼養、屠宰,又在牠們生病時予以撲殺、掩埋,不只污染土地、水源,也會引發生靈反撲,讓人類自食惡果。」
上人感嘆,凡夫迷茫,心總是跟著利欲而轉,懵懂造業而不自知,業因收藏在深層意識中,等待因緣成熟即產生業果、業報。幸而人一旦受到啟發、心有所悟,亦能「轉識成智」,改變身心行為,警惕自己不再造惡業,把握當下行善植福。
上人言,莫因口欲而殺生,讓無數動物遭受恐慌與浩劫。「眾生皆有智慧與愛,只因過去生的造作而有不同的生態,人類應自省對待世間生命的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