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0期
2015-03-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人間問路
  慈善臺灣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祝福快遞
  草根菩提
  人文教育
  人醫之愛
  晨鐘起薰法香
  生命的禮物
  晶瑩童心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0期
  十三至十四日 好心好念,智慧寶藏



2.13~14《農十二月‧二十五至二十六》

【靜思小語】不淨的物質,會污染身體;不淨的觀念,會影響心靈健康。

監獄法船,智慧啟航

復興航空失事班機,最後一位失蹤者遺體昨天傍晚尋獲,搜救工作結束。上人於早會談到過去這九天,為搶救生還者、搜尋失蹤者,大批搜救人員頂著寒風細雨、走入冰冷河水,晝夜不停地找尋。

「許多搜救人員生病感冒了,志工為了安定亡者、失蹤者家屬的心而奮不顧身,盡心盡力,更持續提供後援,如父兄、如母姊般照顧救難英雄。」

基隆河畔已恢復寧靜,但罹難者家屬的悲痛難以平復,還需要持續陪伴與膚慰。上人感恩志工在不幸意外中展現溫馨大愛,令人感動與敬佩。

屏東慈濟人走入監獄帶動「入經藏」已逾三年,慈濟法船第三次在屏東監獄啟航——二十五位受刑人經歷四個月、每週一次的手語練習,一月二十九日上臺演繹,臺下四百人法海呼應。

多位受刑人感動落淚、發露懺悔,要改除暴戾心態。一位受刑人表示,他對「真正的愛心,就是照顧好自己這一顆心」,以及「快樂不是擁有得多,而是計較得少」兩句「靜思語」深有體悟;雖然還有八年才能申請假釋,但今後人生已有目標,就是成為慈濟人,去愛人、幫助人。

「人性本善,只是社會、家庭環境等因素,引發心念不調,以致行為出軌。慈濟人走進監獄帶動讀書會,用愛的能量淨化剛強心,也啟發愛心。」上人感恩慈濟人持續引導受刑人真誠懺悔,展開新生。

「若人人都能照顧好心念,人間怎會起禍端?把『法』帶入受刑人心中,讓他們體悟道理。雖然身體還不得自由,但心中有法,擁有智慧寶藏,心靈已經海闊天空。」上人祝福他們未來的人生能穩健前進。

靜思淨斯,清淨源頭

參與歲末祝福演繹的花蓮慈院護理部同仁分享心得,上人再次解說「靜思」與「淨斯」之義。

「宇宙蘊含萬法,心要時時保持靜、定,用寧靜之心思考,就能明辨人間事理。天生萬物,本質清淨無染,因人而污染——例如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種植蔬果。想要健康生活,就要『清淨在源頭』——淨化人心欲念,生活節約儉樸,珍惜大地資源。」

不淨的物質污染人體,導致生理疾病;不淨的觀念,也會影響心理健康。上人期許護理同仁提起菩薩心,為病患「拔苦予樂」,用細心、愛心照護,使其解脫身心之苦。

事理分明,淨化人心

與基金會主管談話,上人教眾事理分明,對的事要積極去做,有缺失要趕快改善。

「慈濟成立四十多年來,一切所做都是為天下人、天下事。天下災難頻傳、苦難人多,慈濟人肩上承擔的責任愈重;最大的責任就是淨化人心。」

要淨化人心,人文志業使命重大。上人致勉,要掌握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精神理念,回歸慈濟源頭,才能感動人進而帶動更多人,願意為人群付出。

與夏威夷慈光師姊談話,上人表示,天堂、地獄都缺乏修行動力或因緣。「富裕如天堂的國度,因人們體會不到苦而難以帶動;在天災人禍頻仍、窮困苦難如地獄的國度,因為眾生受苦無間斷,也無暇他顧。」

然而,在慈濟世界,時時處處都能修行,上人舉非洲本土志工為例,在接受慈濟種子、啟發心靈財富後,勇猛精進,持續啟發人人愛心。

「非洲黑菩薩自身窮苦,更能同理他人的痛苦而伸手相援。慈濟人『教富濟貧』,帶動出許多『富中之富』;同時『濟貧教富』,引導許多人成為『貧中之富』。只要人間處處有願意助人的菩薩,窮苦之地就有希望。」

在美國,許多人生活富裕,心靈反而空虛茫然。上人期勉帶動他們投入志工行列。「見苦知福,知福惜福更造福;從實際付出中,提升生命價值、感受充實的法喜。」

安住一心,凝聚眾愛

農曆年將近,多國慈濟人陸續返回精舍團聚。十四日早會,上人欣言,慈濟是天下大家庭,期待大家把握與法親共聚的機會,真誠互動,且宏觀天下,在人間建立「誠之情誼」。

「天地之間災難多,愛的能量一定要增加、要凝聚。救苦救難的人間菩薩要更普遍,才能及時應苦難眾生的呼救,拔苦予樂。」上人勉眾學習佛菩薩的精神──不為己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如何讓眾生離苦得樂?要引導大家淨化已心,去除煩惱無明,少欲知足。心中有法、了解因緣果報,就能安住心念;即使遭遇不如意事或無常意外,也能平靜以對而不自我折磨。」

上人教眾,將法內化於心,去除欲念。「無明垃圾堆滿心地,將不斷傷害、污染身外的環境。知道理、能善解,以誠互動,社會就能平安祥和。」

全球天災人禍不斷,上人期許有更多人參與慈善行動,善念相互引動、共同付出,就能慢慢弭平天災人禍。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