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張全家福
撰文‧羅秀娟、彭依翔

有的夫妻上次合影,
是數十年前的結婚照;
有些家庭則是第一次合照,
表情僵硬,肢體緊張。
對捉襟見肘的人家來說,
上相館拍全家福是奢侈品;
所以當他們收到這個禮物,
感覺貼心又珍貴……
「我好多年都沒搽胭脂了。」
「頭髮亂了,來梳一梳。」
「來,整理好衣服領子。」
「到鏡子前看一下,是否滿意自己的儀容。」
二○一六年元月十七日,馬來西亞慈濟馬六甲分會歲末發放,馬六甲慈濟園區的社教課室經過簡單布置成為臨時攝影棚,迎來一個又一個家庭,有些人還穿上印裔傳統的莎麗或馬來服裝。
四個攝影棚的工作人員準備就緒,在志工李獻雄的安排下,照顧戶們井然有序地朝各攝影棚走去。「媽媽的手放在孩子肩上」、「大家站近一些」、「來,笑一個」!
有些人緊張僵硬得擠不出笑容,有的手腳不知擺哪裏;志工及攝影師積極為他們調整肢體、指導最自然的動作。
「每次在別人家裏看到掛著全家福,我很羨慕……」說起心中的遺憾,莫哈末(Mohamad bin Sham)有點落寞。這一天,他們一家八口幸福留影;他開心說道:「終於有一張全家福了!」幼兒甫出生兩個月,原本太太要留在家中照顧,但為了拍攝全家福,她帶著小寶寶一起來。
「我們生活困苦,家裏成員多,平常要一家人出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因為有免費巴士接送,我們才能來到這裏。」莫哈末已在家中牆上預留位置,掛上全家福。他說,希望下一代也能見證,慈濟曾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刻,伸出援手。
家人最珍貴
近八十歲的陳金來夫妻倆,拄著助行器,舉步維艱走來攝影區。在志工的鼓勵下,阿公靦腆地牽起阿嬤的手,留下幸福的時刻。陳金來阿公說,拍結婚照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夫妻倆很久沒有合照,阿嬤甚至記不得上次拍照是什麼時候了。
瓦珊蒂(Vasanthi A/P Poduvanabu)與兩個女兒拍下了溫馨的母女情,只見影中人笑得格外燦爛。單親媽媽瓦珊蒂平常以割橡膠賺取生計,兩個女兒尚在念書,家裏還有年邁又殘障的老父要照顧,忙碌的生活及經濟壓力讓她透不過氣來。
逢此機會,她又喜又悲,「我傷心是因為想到父親行動不便,沒能一起來拍照,有點遺憾。」但她轉悲為喜地說:「志工很熱心幫助我們,雖然彼此不同種族,但比家人更親。」
穆哈默扎瑪尼(Muhd Zamani)帶著一家大小盛裝打扮前來,「一直以來都希望能拍一張全家福,但經濟不允許,只好把願望放在心中。」終於如願以償的他表示,「這是一份意義非凡的禮物,它將成為我和孩子們心中美好的回憶。」
陳金鈴拿到照片後,眼睛緊緊盯著無法移開視線,直說:「很美啊!我很喜歡!謝謝你們!」平常雖偶有拍照,但從未正式拍過全家福,「以前都不敢想要去相館拍照,因為很貴。」她回家將掛上這幀別具意義的紀念品。
 |
拍攝全家福前,圖像團隊先協助他們整理儀容、呈現最美的一刻。(攝影/陳延北)
|
 |
圍爐後、回家前,照顧戶們收到鑲框好的照片。(攝影/錢福權)
|
團隊力量大
看著一幀幀照片送到照顧戶手上,人文真善美志工李獻雄抹一抹額上的汗珠,嘴角掛上淺淺的笑容:「再辛苦也值得!」
為了籌備此次的拍攝,他花了兩個月,與志工團隊溝通、協調、規畫。最考驗的是時間緊迫,團隊必須在約兩個小時內完成拍攝、處理,並且將成品送到照顧戶手上。前置作業包括設定作業流程、彩排拍攝、網路測試等,甚至邀請專業攝影師來助緣拍攝,務求提供盡善盡美的服務。
當天,從整理儀容、動線安排、攝影、編輯、沖洗、裝進相框等,共動員五十人,為七十七戶家庭留下全家福。
人文真善美志工鄧遂嶸說,平時家訪時,看到照顧戶家裏一張照片都沒有,他會拿起相機替他們留影。「每當照顧戶收到照片時都很高興,可以看得出這是他們多麼希望擁有的紀念品。」歲末發放這天,他雖然忙得團團轉,但甘之如飴,更深刻感受到團隊的力量,才能圓滿活動。
其中一間攝影棚裏,有兩位穿著志工背心的年輕攝影師,陳俊欽負責拍攝,由徐錦泉編輯處理照片,兩人合作無間,且速度快捷。
他們開設攝影工作室,接案拍攝婚禮、大壽或收工宴等案件,這是第一次義務為弱勢族群拍攝全家福;雖然不收費,但他們也不馬虎,燈光、角度、整體美都要顧及。
「我原以為只有華人,沒想到慈濟幫助的對象各種族都有,展現『一個馬來西亞』的精神。而且聽說有些人是第一次拍照。我覺得很欣慰,因為能幫別人留下人生中第一張全家福。」徐錦泉說。
陳俊欽每年新年都會和家人拍全家福,聽聞照顧戶鮮少與家人合照,替他們惋惜,他認為這是紀念人生每個階段最好的方式。為彌補遺憾,他用心為他們安排位置,調整角度,希望拍下最美的剎那。
●
若在相館拍攝全家福,再加上沖洗裝裱,約一百八十馬來西亞幣(約新臺幣一千五百元),對許多生活捉襟見肘的家庭來說,這是一件奢侈品。
在歲末發放現場,當照顧戶們收到全家福時都不禁展露燦爛笑顏,並珍而重之地收起來。這是他們收到最貼心的禮物,其中也滿載著慈濟人的愛與祝福。

★長期作伴 共聚迎春
五百四十六位慈濟常年關懷的照顧戶,來到歲末發放會場;今年還邀請吉里望殘智障院、馬接峇汝敬老院和釋迦院喜心之家的成員參與,共享新年之樂。
每年的發放現場,馬來、印度和華人,三大民族一家慶新春。依例,志工在義剪區為赴會者理髮好過年,義診中心的慈濟人醫會志工為他們的健康把關調理,惜福區擺滿琳瑯滿目的物品任君挑選,佛堂內的人文節目精彩歡樂。著名餐館廚師義務悉心準備色香味俱全的各族佳餚,每桌有一至兩位志工把菜餚平均分配,盡可能讓每一桌「光盤」。
由志工裝扮的「財神」,頗受照顧戶歡迎;八十四歲的志工邱金娘,與她全程陪伴的照顧戶黎輝鑾,接過由周福興扮成的財神爺送的糖果,笑得合不攏嘴,兩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家,彷彿變回天真的小孩。
(資料提供╱江新慧、李淑蘭、陳立萍、羅秀蓮、楊秀麗 攝影╱楊秀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