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2期
2011-03-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關懷巴基斯坦世紀水患
  祝福快遞
  蔬國人物誌‧美國
  疾風勁草
  特別報導
  聞思修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0年二月)
  一句話的力量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2期
  二十四至二十五日 心的潛能

 

◆2‧24~25《農正月‧二十二至二十三》

【靜思小語】一念善起,愛的力量無限;一念偏惡,為禍造罪無窮。

懺悔、反省、向善

進入二○一一年不到兩個月,太平洋火環帶已發生十四起規模六以上強震,紐西蘭的淺層地震重創基督城,目前已知近百人死亡,是當地八十年來傷亡最慘重的災害,政府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各國救難隊馳援;當地慈濟志工已於今日趕抵一千多公里外的基督城勘災。

生活在地球上,人人皆是生命共同體;上人表示,即使災難未發生在身邊,也要感同身受,覺悟懺悔。「學佛,要回歸與佛同等的明朗智慧。即使過去迷茫造罪業,只要肯回頭,終究能回歸正向。」

上人譬喻,犯了人間律法,只要認罪悔過,也會從輕量刑;造如是因,受如是果報,只要懂得因緣果報之理,坦然面對逆境,懺悔、反省、發心向善,就能不再累積惡業。

「要大懺悔,洗滌心靈無明污垢;還要起大悲心,走入人群行菩薩道,在苦難中長養慈悲。行菩薩道,要擁有如清水、活泉般的純真心——清水能洗滌污垢、滋養生命,要以清水活泉滌淨自我無明,並帶動他人去除習性。」

上人教導,懺悔不需特地拜萬佛、拜大懺,只要每天都有戒慎虔誠之心,提醒自己言行莫傷害人,能自愛、利益他人,法入心髓,就已行於菩薩道。「起一念善,要把握當下、恆持剎那,讓心安住於善念,廣行善事;心能定,則不受外境迷惑。」

人心平和,則天地調和。上人請大家時時謹慎心念、多造福——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與理無爭則理安。「現在正是要大懺悔之時,請大家提起警世的覺悟,共同懺除長時間累積的『三障』——業障、煩惱障、果報障。唯有全球人從迷茫中覺醒,發自內心虔誠齋戒、懺悔,才能『有法度』!」

發善念,心靈脫貧

「人心潛能無限。一念善心生,就有無限善的潛能、愛的力量;一念偏惡,也有無限惡的潛能,為禍無窮。」二十五日早會時間,上人籲眾珍惜平安,守護心念。

南非祖魯族志工原本生活困苦而無奈,在慈濟人「濟貧教富」的引導下開啟善念,扭轉等待救助的心態而能自救、救人。上人說,生於貧窮惡地是「依報」,緣於過去的造作。「然而只要因緣聚合,善念受啟發,也能自我轉變。南非本土志工生活貧苦但是富有潛能,愛心無量;不忍族人受苦起悲心,立志為他們付出,心靈實已脫貧。」

聯合國婦女大會二月二十一日至三月四日於紐約召開,二十二日慈濟主辦「透過教育和職訓,讓女性脫貧」座談會,祖魯族志工慈蒂、慈蕾師姊親往分享德本職訓所經驗,吸引滿座一百二十人。上人欣言:「祖魯族志工不只走出心靈困境,更走上國際舞臺,展現愛人、助人的無限潛能!」

起懺悔,洗滌身心

「眾生心地乾旱燠熱,亟需天降甘霖,即使如微渧,只要持續滋潤,就不會風吹塵揚;要從一念懺悔心開始。」聆取「法譬如水潤蒼生」經藏演繹工作團隊報告後,上人強調,「大懺悔」的目標是要淨化人心,使人降伏煩惱與無明,心能湧出清泉。

「近幾年我一直說:『來不及、來不及』;現今法理一直衰微而人心是非不分、天地災難頻傳,確實到了佛陀所說的壞劫,是要大懺悔的時刻!」

上人表示,慈濟宗門已開且宗旨明確,「慈濟人不向外求,而是反觀自性,以清淨如水的無私大愛,匯聚成淨化人心的清流,故能付出無所求,尚且感恩。慈濟人做到了慈悲等觀——不為自己求安樂或求功德,無私的付出已達到盡形壽、獻身命的程度。現在師父期許大家更上一層樓——大懺悔。」

面對苦難人時,慈濟人都能疼惜並真誠擁抱,上人說,大悲心已然啟動,「唯有一點,就是『跟自己計較』——有人降伏不了欲念,有人則改變不了習氣。」

以飲食而言,有人覺得素食很難。上人說:「難在口欲的習性而已。為什麼無法降伏這分執著?人並不是非得吞食眾生肉不可,如此簡單的道理卻做不到,實令人感到無奈。」

現在人豢養禽畜,為提升產量多使用化學飼料餵養,甚至注射生長激素、瘦肉精等化學藥劑,食用這些肉類將有害人體。有道是「病從口入」,日前花蓮慈院肝膽腸胃科胡志棠主任從一名男病患體內取出長達三公尺多長的絛蟲,應為生食肉類而使蟲寄生於小腸所致。上人以此說明,許多病症與肉食有關,要健康就要改變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

「有些人可以為苦難人付出,卻會跟與自己有關的人比較、計較。只與喜歡的人親近,聽到自己不喜歡的人說話,就感到刺耳,起心動念生煩惱。」上人說,唯有以大懺悔之心,打從內心洗滌習氣,並且「入經藏」引法入心,才能徹底淨化人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