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隨手做 專業無門檻
◎撰文‧邱如蓮 攝影‧蕭耀華
一個人每天製造多少垃圾量?
所拋出的物資,又必須經過多少人工清理才能回收再生?
丟棄之前,「明察秋毫」分類還要「滴水不漏」,
購物消費前,會考慮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與社會責任——
環保是沒有門檻的善行,每雙手、每個當下都是付出的時機。
城市還未甦醒,社區裏的環保站已開始運作,上班族先來此卸下回收車上的資源回收物,再趕去辦公地點;八點車水馬龍,阿公阿嬤帶著孫子安坐桌前,整理舊報紙;十點過了,校車司機完成接送學生的工作也來報到,搖身一變成為扛搬回收物的大力士。主婦忙於家務,晚飯後提著瓶罐來到環保站,加入分類回收的工作。
全臺七萬兩千名已受證的環保志工及超過二十萬位社區志工,就穿梭在這近五千個環保定點——這背後仰賴居民養成好習慣,時刻在生活中過濾出可回收的物資,達到垃圾減量與垃圾變黃金的功效。
特別是寶特瓶經過研發處理,二○○六年產製為環保毛毯,可作為慈善濟助之用。二○○九年更由實業家出資成立「大愛感恩科技公司」,以回收物再製為織品,減少地球資源的開採。
這條物命再生、友善大地之路,人人都能當推手,更是沒有門檻的善行。
人類不怕麻煩,大地就不麻煩
「一九九○年,上人呼籲大家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志工們在垃圾堆中學習,從一竅不通到愈分愈專業,就像小孩從出生、學坐、學爬、學走路到長大,如今已二十一個年頭。」資深的環保志工鄭青輝說,有成長也要有所承擔:「人人彎腰做環保,還要能挺身說環保。」
幾乎每位環保志工都能說出最初彎下腰的掙扎,以及益發堅定的「當仁不讓」;特別是在環保站看到大量的免洗餐盒、飲料罐,再怎麼加快分類的速度也應付不完不時抵達的「新貨」,這種心理震撼讓他們改變生活模式,也將資源分類的中繼站,布置為各級學校環保教學的首選之地。
一九九四年道格颱風災後,環境危機日益嚴峻,慈濟積極宣導自備餐具——杯、碗、筷、袋,成為每位志工隨身的基本配備;二○○一年納莉颱風水淹全臺十九縣市,慈濟供應六十六萬份熱食,全面改採環保碗,志工不怕麻煩,只為避免造成環境麻煩。慈濟人自許盡量不使用一次性商品,自備飲水減少購買包裝飲料,蔬食、減少外食。他們自己做,也勸別人這麼做。
慈濟大專青年更推廣「新生活新食器」運動,與商家合作,攜帶環保餐具消費可以獲得部分折價,蔚為一股「食尚」風氣。
「大家習慣使用衛生紙,積少成多,對地球也是個負擔。隨手抽的衛生紙雖然便利,卻更容易浪費掉很多張紙。」交大博士生楊世宏關注環保,延伸自帶餐具的概念,萌生了「i帕」的創意,以年輕人隨身攜帶「i-pod」的諧音,呼籲大家愛手帕!
二○○六年起,他嘗試帶手帕出門,摺成多面擦汗、擦手、擦嘴、擦筷子,每晚洗澡時順手將手帕洗滌乾淨,重複使用平均可達一年,粗略估算可省兩千張衛生紙。「小學時,早上到校老師總是檢查我們有沒有帶手帕;希望有一天,手帕會再度變成生活必需品。」楊世宏說。
這些習慣養成之初或許麻煩,但卻是減少大地毀傷的最直接辦法;因為生活用物的製造不離地球資源,而石油或礦產一旦耗盡即難再生。因此,二○一○年上人更提出「環保精質化,清淨在源頭」,不只是「珍惜物命」,更從源頭「減少物欲」,避免恣意消費、製造垃圾,還要將能回收的物資盡量處理乾淨,提升再製的品質。
例如人人在飲食的最後,能夠加入一點點開水在碗盤、瓶罐中,惜福用盡,也就是「修福在鍋底、惜福在杯中」。如此所回收的容器無須再以清水洗滌,減少水資源的耗費,也精簡環保產品製作手續。
●
升溫的地球,反應了人們高張的消費習慣與失控的開發速度。英國牛津大學彼得‧克拉克教授(Peter B. Clarke)這幾年觀察慈濟環保志業,提及:「態度改變,環境才能改變。氣候變遷是人類製造出來的問題,人類也一定有能力從自己做起,扭轉與改變現況。」
美國社會學家保羅‧雷(PaulH.Ray),將近年所流行的「樂活」定義為:「一群人在做消費決策時,會考慮到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和環境責任。」
上人則鼓勵:「累積無數人生活中的小動作,會匯聚成影響全球的大力量。」環境保護、資源回收的工作,難在少數人不成,可貴在臺灣已有累積,就等更多人同行,貢獻心力來守護地球。
人物特寫
林進益誠意足 地球清淨有保庇
撰文‧邱如蓮 攝影‧顏霖沼
金飾店老闆林進益,樂在環保,生活儉樸,
不燒紙錢污染空氣,改為捐款行善積德。
「這樣不會沒保庇嗎?」
他說:「地球清淨了,就可以減少災難;
緬懷祖先的誠意不少,心安自然平安!」
十二年前一個早晨,一群人帶著布袋、手套、夾子,來到臺中旱溪河畔,撿拾鐵鋁罐、寶特瓶、鋁箔包,不一會兒,三、四個大布袋已經裝滿,「這下可以賣不少錢捐出來!」熱切的心滿懷成就感,大伙將回收物帶回清洗乾淨,鄰人看他們忙了一上午,輕言取笑:「這兩家人,真的是頭殼壞去了……」
「滿心期待,結果才賣得四十元!大家想一想實在不划算,沒有動力做第二次了。」林進益也想放棄,但是想到上人呼籲珍惜資源,他不好意思邀約別人同行,決定自己悄悄做。
經營金飾店的他,利用每天早上開店前的三小時,騎乘機車在溪畔、公園等地撿拾回收物,同眠的妻子賴金鳳,以為他是早起去運動。
當時臺灣經濟正好,撿拾「歹銅舊錫」,被視為生活無以為繼才會勉強謀生的工作,「金仔店的頭家怎麼在撿垃圾?是不是要跑路了?」即使盡量掩蔽,還是有幾次讓親友、客戶給認了出來,耳語傳到賴金鳳耳裏,氣得好一陣子不跟他說話。
考驗還不只這一件,「有多次清到人家沒吃完、發臭的便當,或者把尿布夾雜在回收物之間。」瘦小的他,默默堅持下來,久而久之連賴金鳳都敬佩。
有了家人的支持,他更有信心,客人上門他絕對不會忘記這個話題,也不再遮遮掩掩做環保,「就好像每天都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非常快樂。」今年六十二歲的林進益說,這樣的歡喜用錢買不到,投入其中就能體會。
不是小氣,是珍惜
自從做學徒開始,一件簡單的襯衫、深色的西裝褲,就是林進益的標準打扮,三十多年如一日。
翻開襯衫,衣領早已洗出細小棉絮,他覺得還可以穿;別人丟棄的二手衣物,就是他的新衣,他說:「很多人覺得衣服退流行就不穿,其實材質很好、款式也不差,有時候比自己花錢買的衣服還實穿。」
屋頂的天臺,林進益以回收來的保麗龍盒種了好幾種蔬菜水果,不僅美化環境,夏日綠葉遮蔽,屋內更涼爽。菜園旁擺了七、八個大型塑膠桶接雨水儲存,取名為「雨水撲滿」,用以灌溉菜園。以家中廚餘堆肥、施以天然雨水,蔬果總是豐收,他樂於與鄰居分享。
家中逆滲透所濾除的水,他一水三用,第一道洗菜、接著擦窗或拖地、最後沖馬桶。為了惜水而做的改變,也曾讓孩子抱怨很麻煩;不過他堅持並且以身作則,終於讓孩子甘心配合。曾經一家大小雙月水費僅需一百六十八元。
這樣簡單自在的生活,並不是他從前的生活樣貌。九二一地震前,他每天守著金飾店的小小工作檯,不停地做著客人訂製的首飾,希望賺取更多錢。
「我曾經問媽媽,為什麼我們種田,卻沒有米可以吃?」在佃農家庭長大的林進益,對貧困記憶深刻,苦怕了的他,出社會後拚命掙錢,「有了房子還想買更大的房子,有了還想要有……」
直到他參與九二一慈濟賑災,之後投入環保,看見享受背後的浪費;在關懷貧困個案時,走進他們的破屋、得知有一餐沒一餐的度日,他問自己:「我有房子、有車子、妻兒平安,甚至鑽石黃金樣樣有,還有什麼好求?」
「追求流行,就要花錢、花心力,多麼辛苦;做環保,淨心淨大地,而且環保站的惜福屋,也是什麼都有的百貨公司啊!」家裏的椅子、冰箱、微波爐、杯碗……都是二手回收物,他說:「流行不一定好,實用才重要。」
曾有同行的朋友問他:「你不喝酒,也沒上過舞廳,人生沒趣味。」他總是回答:「做環保更有成就感,我連睡覺也會笑。」朋友再問:「又不愁吃穿,為何如此小氣?」他笑著說:「不是小氣,是珍惜。」
●
攤開桌上一張張捐款收據上的捐款人姓名,竟然是「福德正神」、「林姓祖先」……原來林進益認為,金紙來自於砍伐大樹做成的紙漿,焚燒還會製造空氣污染,所以祭拜時他跟神明、祖先報告:「我們把金紙轉成現金,捐給慈濟做善事。」
有人疑惑:「這樣不會沒保庇嗎?」天天往環保站跑的林進益,篤定地回答:「地球清淨了,就可以減少災難;緬懷祖先的誠意不少,心安自然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