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3期
2011-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寰宇慈濟
  【特別報導‧慈濟45周年】
  人文新賞‧長情劇展
  【特別報導‧汶川地震三周年】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一年三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奧地利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3期
  溫柔屏障 膚慰世間苦惱

◎撰文‧葉子豪、黃秀花

四十五年前,從偏居花蓮一角的小小功德會開始,
他們將「慈悲喜捨」內化於心,
不只是實踐者、推動者,付出同時也深受影響、修正人生觀,
以一己生命之美好圓滿,
作為膚慰世間煩惱的溫柔屏障。


半世紀以來,臺灣社會歷經了經濟起飛、政治解嚴、社會開放及教育改革等重大變革,當代人看似擁有比前幾代人更高度的自由、更豐裕的物質享受、更多的人生選擇權;可是混淆的價值觀以及對環境的污染破壞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四十五年來,在同一個時空的脈動與震盪中,慈濟應社會人心所需,推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志業。誠如上人所說:「四十五年前,慈濟是為了﹃淨化人心﹄而起步,這不是口號,必須身體力行,所以用愛鋪路走過來。」對慈濟志工而言,參與志業是他們所選擇的人生「宗」旨,團體的禮節戒律是生活「教」育;以此「人生宗旨,生活教育」的宗教觀,在這危機年代的關鍵時刻,嘗試走出一條安定人心、淨化人心的途徑。


在傳統華人社會,慈善行為大多有單向給予的「施捨」意味,捐款也不免出於累積功德,祈求庇佑身體健康、事業順利。臺灣航運界先進李宗吉,生於保守的年代,卻顛覆了這個觀念;六十歲接觸慈濟後,他捐錢財、屋宅、股份,最後連身體都捐出奉獻於醫學教育,捨到「無我」,他卻無求。

他的兒子李鼎銘,回憶父親在世時幾乎不肯錯過志工服務,「父親說,投入愈深感受愈深,感恩我們有福報才能如此付出。」受父親身教影響,二○○八年底金融危機前,李鼎銘已調整船務公司運作,「生活儉樸,不再為事業而忙碌,是全心投入慈濟的時機了。」

慈濟人「做中學、學中覺」,從中凝塑出一種對自己、對別人甚至對天地都好的價值觀;不只學如何活得有意義,也學如何讓死後還能發揮良能。

「怕死,並非就不會死;不學,遲早還是要面對。」資深慈濟委員林勝勝說,年輕時的她很忌諱談「死」,碰到有人辦喪事也會閃避;但加入慈濟後,常親臨急難現場關懷,久而久之只看見對方的需要,不感覺恐怖。

林勝勝說,一開始聽到上人呼籲「器官捐贈」,她存有疑慮;但後來理解,做器捐猶如從口袋掏出錢來捐一樣,若是心甘情願就不感覺痛;對於自身生命,她也處之泰然,在慈濟大學成立未久,就簽下大體捐贈志願書。

「這一世沒了,就卸下壞掉的外衣,重新換上新裝出發。不過,若在世時,無法把握因緣多行善,則換再多少次新衣都無意義。」林勝勝說。


當一念心轉、身體力行,就不難擺脫物欲羈絆、生死煩惱,得以療癒心靈之病。慈濟志工不只是志業的實踐者、推動者,付出同時也接受影響、薰陶,四十五年來造就出具有原創性的慈濟人文、辨識度高的生活風格。

慈濟人文所表達的美,是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儀容齊整,舉手投足有規則、有威儀,展現蕙質蘭心、文質彬彬的氣質,帶動美化人生、提升生活品質。

慈濟人將「慈悲喜捨」內化於心,無論何處有苦難,皆能以真誠之愛無私付出,及時撫傷慰痛;人人善用生命付出,做得歡喜,人格價值因此提升,世界也因為愛與善而更加美好。

四十五年前,從偏居花蓮一角的小小功德會開始,慈濟已在全球五十個國家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援助範圍履及七十一個國家;這一萬六千四百多個日子的行跡,說明了當無數個美好的個體匯聚為群體,如滴水漣漪擴散,發揮出影響時空的善效應,成為穩定社會人心的磐石,膚慰世間苦難的溫暖清流。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