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至二十日 深明因緣 懺悔果報
◆4‧19~20《農三月‧十七至十八》
【靜思小語】抗拒因果,增業力;平心接受,消業障。
惡因惡緣,纖毫明鑑
近來全球慈濟人共修《水懺》,以「法譬如水」歌曲頌唱法理,誠心懺悔;上人連日早會以人間事相解說歌詞義理。
「惡因惡報惡緣,必須纖毫明鑑,因果歷歷不爽,造業豈能不懺?風平不起波瀾,靜寂法界充滿,一性圓明自然。」早會時間,上人闡釋「序曲」第一段之「一性圓明自然」。
「凡夫無明,微細煩惱如塵埃累積,經年累月讓心地成沙漠,使圓明如鏡的清淨本性蒙塵。佛法如水,能洗滌心靈塵沙;要時時懺悔、反省,才能引法入心、滌淨塵埃,讓心鏡發光、發亮,照見天地真諦。」
上人期許人人「心中有佛」,拭淨心靈無明。「即使是一絲一塵的無明都要滌除,心靈才能乾乾淨淨;人心如淨土,世界就能明亮。」
除了「心」中有「佛」,「行」中還要有「法」。上人教示:「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但凡夫心起伏不定,聽聞法理時覺得很有道理,卻在下一刻與人碰撞時,一念心沒有照顧好,沒有道歉反而責怪他人擋路——轉身之間,就迅速與人結下惡緣。」
「無常」乃緣起緣滅之理,緣會則聚,緣盡則散。上人表示,真知無常者,能把握因緣,結好人緣,在起心動念間「纖毫明鑑」,每一刻的心念都不放鬆。「凡夫『發心容易恆心難』,要讓佛性常住心中、讓法維持在行動中,實不容易。一念心沒照顧好,清淨本性就被污濁習氣取代;凡夫習氣反反覆覆,以致沈浮苦海。」
《法華經‧方便品》云:「劫濁亂時,眾生垢重。」上人指出,濁氣深重源自眾生心靈垢重,社會動亂源於人心是非不分、倫理澆薄。「業的種子從心起、由身口意所造;修行就是改習氣,習氣不除,心再好仍會常犯錯。」
上人言明,自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的那一刻起,就盼望引導蒙塵的人心走入佛法。「四十五年前,慈濟是為『淨化人心』而起步,但淨化人心不是口號,必須身體力行,所以逐步開始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希望啟發人人心中清淨無染的大愛,力行菩薩道。」
回首過往篳路藍縷,上人感恩人人願做拓荒者,用連鎖磚鋪出連鎖愛,把坎坷途鋪成平坦路。而今世間愈益惡濁、災難頻生,唯有人人「大懺悔」,才能挽救傾頹的人間。
「『懺』就是能夠除煩惱、去無明。期待人人『懺要入心』——心寬念純與人互動、互愛、互勉。以法水滌心垢、除習氣、勤付出、得法喜,自然心輕安、意自在。」
發露懺悔,淨心受用
一位師兄日前突然往生,太太遺憾先生不及留下遺言;另一位師姊甫經喪女之痛,不捨地表示,女兒得知患病後,疑惑自己到底做錯什麼事,才會罹患惡疾……
上人慈言寬慰兩位師姊:「此生劇本都是過去生所寫,時間到了就要步下人生舞臺,由不得自己;要深明因緣果報。師兄來去自如,若有所交代,也是希望你跟緊師父腳步、更精進地做好慈濟事。有的孩子一出生即罹患先天性疾病,此生又何曾做錯事?女兒未達醫師預期的三個月就往生,是因為緣盡,並未承受太多病苦……」
人生難免遭遇逆境或不如意事,都是過去所造的因緣果報。上人教示:「若心不甘願,就會增加業;心平氣和接受,就是在消業。」
有師姊分享,近來修習《水懺》,覺得很受用,期能改變壞脾氣。上人應機教導:「整天聽經,沈浸在一個人的世界,沒人惹你,當然不會發脾氣。重要的是,當面對人群時,是否仍能維持心平氣和?在紛擾中不動心,才是真受用。要多與人結好緣,把心訓練得寬大。」
行菩薩道,須去除無明;欲去除無明,要先懺悔。上人言:「心有污垢即無明——有的人不『貪』,卻有『瞋』;脾氣雖好,卻看不開道理,是『癡』;知錯不肯承認,是『慢』;不信因果,是『疑』。」
佛陀講述千經萬論,無非是要引導人人去除「貪瞋癡慢疑」這五種粗重的凡夫心。上人指出:「真正懺入心,就無人我是非可計較——了解沒有人會障礙我們,若遇障礙,實是自己障礙自己。有福,就要多付出;有慧,就要多思考。造福同時解理、清淨身心,即福慧雙修。」
善惡相應,若影隨形
「宇宙長空,生滅變異,六道輪迴,不由自己;業從何來,識從何去?無明闇覆,果報相依。」二十日早會,上人解說「法譬如水」序曲之二「細說因緣」。
「宇宙萬象分分秒秒皆在變化中、生滅循環不止。眾生迷茫造業,輪迴六道,享福受苦皆依隨因緣果報。應把握當下懺除罪愆、改除習氣,入群造福、精進道業。」
眾生造業,皆因六根接觸六塵而起六識,因意識引發行為。上人指出:「物理的成、住、壞、空,不離人心的生、住、異、滅。凡夫的清淨智慧受貪、瞋、癡、慢、疑等心病闇覆,以致身、口、意在不知不覺中造業。」
上人感嘆,許多人無法克制欲念,無明、惡業層層疊覆,致「慧根常隱,苦海常現。」「慈悲善念容易生起,也容易變異消失,是因為很快就被習氣取代。即使心常發善念,仍因欲愛而於苦海浮沈。」
藉由「慈悲水懺,細說因緣」,上人勉眾接受佛陀教育,時時「心中有佛,行中有法」,讓清淨善念常住心中、運用在生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