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4期
2011-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發現歡喜
  【2011年慈濟全球浴佛大典】
  人醫之愛‧阿根廷
  草根菩提‧馬來西亞吉隆坡
  百川歸海
  聞思修
  出版書訊‧《從竹筒歲月到國際NGO——慈濟宗門大藏》
  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緬甸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4期
  十六日 信其德,學其行

 

◆4‧16《農三月‧十四》

【靜思小語】信仰,要信其德、學其行,而非求名利。

造善最平安

每年農曆三月,「大甲媽祖繞境」已成臺灣民間信仰盛事,從臺中大甲鎮瀾宮到嘉義新港奉天宮,全程九天八夜,三百四十公里,橫跨臺中、彰化、雲林、嘉義四縣市二十一鄉鎮,共一百一十一座廟宇。

民間傳說,媽祖林默娘生於宋朝,純真而孝順,有次父親出海遭遇風浪,她到海邊虔誠祈求父親平安歸來,甚至不惜投海救父,孝感動天而使風平浪靜。後有傳說,漁民在海上作業遭遇風浪迷航,看到默娘持燈引航而轉危為安;漁民們感念其德,廣建廟宇祭拜,奉為「天上聖母」。

早會時間上人開示,媽祖信仰在臺灣盛行數百年,從中可以感受民間信仰的淳樸;然真正信仰媽祖,應學習其「孝」與「善」之德行。

近年來每到媽祖繞境時刻,各地信眾蜂擁而入,鑾轎一到,人人爭相觸摸或鑽轎底;為表達虔誠,更沿路燃放大量鞭炮、煙火……祥和莊嚴的宗教盛事因此充滿炮竹與垃圾,甚至出現推擠衝突的混亂場面。

「信仰,要信其德、學其行。然而,現今許多人信仰不是為了『學』,而是為了『求』,祈求得到名與利;有求心則亂,失去了虔誠。應該用虔誠的心、尊重的態度,學習媽祖行孝、行善之德;人心平和、有孝有善,地方自能平安有福。」

慈濟人連續十三年,在媽祖繞境期間,跟隨在人群後面清理滿地垃圾,並用心宣導「垃圾不落地,媽祖好子弟」。上人感恩志工的愛心與耐心,雖然丟的人比撿的人多很多,慈濟人還是「做就對了」,盡心盡力宣導環保。「彎腰撿拾垃圾就如朝山,用最虔誠的心保護大地,同時清淨自我心地。反求諸己,天天造善、日日心安,就能平安少災難。」

禍福人自招

人類製造的垃圾不只遍布地球,甚至污染太空。新聞報導,自從一九五七年蘇聯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枚人造衛星至今,世界各國已把六千多枚衛星送上太空;現今地球附近軌道上充斥廢棄的人造衛星,一旦碰撞,會碎裂成許多小碎片,嚴重威脅正在運作的衛星功能和人類太空活動的安全。

上人嘆道:「科技發展使得人類生活便利,例如核能發電曾被稱為『人類之福』,但核災輻射影響深遠,已成『人類之禍』。現代人生活過度倚賴科技,埋藏巨大禍端;期待人們能回歸自然節儉的生活,自淨身心也保護環境。」

節能減碳的環保理念與行善、行孝的倫理道德觀念,都需要有人教育、帶動。上人感恩慈濟人以身作則,走入人群作示範,虔誠護大地,同時保護心地。「『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日日時時耕心地,隨處皆是菩薩道場。」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