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9期
2011-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南非德本
  特別報導‧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喜樂證言
  慈善國際‧泰國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9期
  十五日 大時代的承擔

 

◆9‧15《農八月‧十八》

【靜思小語】對的事,要積極去做;不對的事,要有道德勇氣導偏為正。

覺悟無常,把握當下

「人人都有清淨無染的本性,但是凡夫長久以來輪迴六道,清淨本性受外境熏染、無明煩惱層層遮蓋,只用『習性』過生活;又因習氣難改,不斷衍生無明業障。若能領受佛法、修除習氣,就能回歸圓明本性,從『迷』至『覺』。」   

晨語時間,上人開示,佛陀是達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宇宙大覺者,長遠劫來不斷地修行,自我覺悟也度化眾生,因「萬德圓具」而堪受人天九法界——即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道眾生之供養,故稱「應供」。   

「『供養』是對於佛陀的圓滿德行起恭敬之心,並非以物質供養。於佛教道場中,敬奉香、花、水果,將佛堂整理得乾淨莊嚴,是『物質的供養』;日日虔誠禮佛,是『敬的供養』;而最重要是『行的供養』——對於佛陀的教法恭敬受持,並且身體力行。」

佛陀除了「應供」,十號中的「正遍知」,是指佛陀已證無上正等正覺,徹知宇宙萬理,是宇宙大覺者。

佛陀十號中另有「明行足」,上人解說,是「三明具足」——即宿世智明、生死智明與漏盡智明。「『宿世智明』能知過去因緣,造成現今果報,知生從何來、死何去向,故亦是『生死智明』;智慧圓滿,心無罣礙,無復煩惱,即『漏盡智明』」。

迷茫眾生對因緣果報一無所知,隨業去來;佛陀遂教示「無常」,勉眾謹慎每一個當下,持五戒、修十善,方能不失人身,持續聞法修行。  

「得聞佛法而信受奉行,就能將有限的生命發揮無上的價值;盡此生貢獻於社會、將此身的使用權發揮得淋漓盡致,就能永續慧命。」


拓寬生命,造福人間

今年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照例安排「急凍大體臨床解剖與模擬手術教學」,讓海外歸來的大醫王,以及慈大醫學系三年級學生們,得以在十二位「無語良師」身上交流、探討精湛的醫術、深入人體奧祕,提升醫療品質。

早會時分,上人語帶不捨地述說幾位生前投入慈濟的大體老師,包括劉樹增、許雪娥、丘昭蓉、王明河、洪朝祥等,都是師父的好弟子。

「他們在人生崗位上恪盡職守,為人群付出,用己身生命走入別人的生命去搶救、疼惜。往生後奉獻身軀教育良醫,使醫德與醫技會合,成就醫療人文;人間菩薩典範長存。」   

慈濟推動大體捐贈十五年,改變華人「死要全屍」、「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上人指出:「人往生後,身體從內而外腐敗,意識、靈魂已隨業力因緣而去。此身只如暫居之寓,死後能讓無用的軀體發揮醫學教育良能,造就醫療人才,真正功德無量!」

生、老、病、死是人間不變的法則,在「時間」和「無常」之前,人人平等。上人勉眾:「雖不知人生從何而來,要能篤定未來的方向。人身難得今已得,且有因緣得聞佛法,要信受奉行,把握分秒成就道業,提升生命的價值。」


面對正向,勇往直前

教育志策會中,臺南慈中曾耀松校長、花蓮慈中李克難校長等教育志業體主管,報告新學年校務。上人感恩在中小學合併後,大家迅速調整心念與腳步,合和互協,如同一家人。                                                   

「在變化萬千的大時代,要有志一同,把握分秒做對的事情,群策群力推展好的教育理念,讓全人類的未來更有保障。」上人強調,在人品道德迅速墮落的時代,需要教育工作者提起使命,拯救、拉拔墮落的人心;唯有教育,才能讓人間有希望。   

「人人都要自愛,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培養品格典範,共同投入教育的希望工程;在臺灣樹立起希望的燈塔,為世人指引方向。」

上人殷囑,此一大時代需明大是非。「對的事情,要積極去做;不對的,要有道德勇氣導偏為正,才是真正承擔天下事。」   

認知方向正確,上人期待大家要加緊腳步,穩穩踏出。「雖然時間不斷過去,我們的發心立願經由努力實踐,會創造未來的歷史。」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