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0期
2011-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泰國
  主題報導‧朝鮮
  天涯共此情‧大陸
  寰宇慈濟
  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0期
  萍水相逢,責無旁貸

◎撰文‧凃心怡  攝影‧林炎煌

大水走進巷弄包圍社區,讓鄉村失去鄉界,讓泰國變成千餘個小島。
愛心無界,無論受災與否,每人舀起一瓢水,抓起一把沙,
齊心合力,也能加速遠離災難。

曼谷正午豔陽下,陸軍士兵們正剷著沙土,裝配一袋袋沙包;馬隆‧瑪文盧(Manob Maboonlue)將十公斤的沙包一袋袋綑綁好,「現在沙包短缺,已經很難買到,再加上北方水勢急衝而來,昭拍耶河兩岸都必須加強鞏固,避免潰堤。我們要在二十天內趕製十五萬袋的沙包才行。」

面對這次水患,每天五萬名軍力投入救災。馬隆眼眶下已經是一道深黑的陰影,「我們每天做到半夜十一點,凌晨兩點又要起來加緊趕工。」他指了指一旁穿著便服的人們,「都是軍眷家屬,軍人沒得休假,連家人一併帶來幫忙。」

「沒受災地區的軍人,全被調來災區支援:我在這裏剷土摸沙還好,很多弟兄成天泡在街上的污水中,送物資、運送民眾、清理垃圾。」馬隆也是從北部邊境調派而來,他不去想何時能夠返回駐地,「這是一場國難,人人責無旁貸。」

不只軍方投入,一車接一車來自民間捐獻的物資湧進災區,舉凡生活用品、大米乾糧或是禦寒衣物,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泰國盛行南傳佛教,重視無私奉獻,加以泰國人天性溫婉,當災難來臨時,適時發揮樂觀善良的軟實力,以和平、互助以及自愛的方式,攜手度過。

大學生志工 不放惡水假

負責整合急難支援的社會發展福利部次長帕妮達‧干璞欣慰地說:「這次水災可以看到泰國人的志工服務精神,尤其是年輕人付出最多。」

帕妮達說,許多計程車司機反應,嚴重水患導致觀光系統癱瘓蕭條,但他們的生意還不錯,「總是有一批接一批的年輕人搭上車,前往收容中心、物資統管打包中心,或者到市政府單位,協助沙包堆疊以及裝運。」

來到曼谷收容中心之一的博仁大學(Dhurakij Pundit University)體育館,二十多名穿著紫色上衣的工作人員忙碌穿梭,有些人打掃環境,有人統籌物資分配,甚至還有人拿起樂器現場演奏,舒緩受災民眾不安的心,他們全是博仁大學的學生。

校長瓦拉功‧薩哥碩(Varakorn Samakoses)表示,因為大水持續不退,原本預定的開學日自十月二十二日延到十一月一日,再延至七日、十三日、二十一日……「每一週班導師幾乎都要打電話給全班同學,通知開學日又延期;然而這場水勢如同初來時那般不可預料,誰也說不準何時會退,學生又何時能開學。」

災區各級學校皆面臨如此窘境,未來復課該如何趕上進度成了師生的難題;但眼前該做的,並非順應水勢閒置在家,學生們紛紛投身成為志願者。

「災難一開始,我們學校的學生就去包了七萬包的沙包,甚至跑到深水區幫忙拉船、協助老人家搬遷等。」來自中國廣西民族大學的交換學生李娟,在一所醫院的熱食站協助烹煮熱食,「每天早上來就是切菜洗菜,十點完成四百份便當,再和同學一起划著小船去發放。」

看她握緊菜刀的手勁與姿勢,不像是個會下廚的人,「切切菜還可以,這種情勢下,我們一點小力量都是很重要的。」

互助生信心 更像一家人

華富里府連續兩年都被列為重災區,省長恰差.彭勒特(Chatchai Phromlert)沈重地說:「二○一○年七月雨季,泰國面臨百年來最大的水患;二○一一年雨季,水量不減反增,釀成三百年來最大水難,據說未來只會愈來愈嚴重。」

來到華富里府馬哈宋鄉(Mahasorn)第四村,有一百四十戶人家、約三百多人,由於鄉下姻親關係緊密,家家戶戶幾乎都帶點親戚關係。「因為長久的家庭紛爭或是政治意見分歧,之前大家的關係很差。」村長甘諾潘‧波依琳(Kanokporn Poeyklin)不避諱讓外來客知道這件事情,因為這些紛爭已經被這場大水給通通洗去了。

擔任村長的甘諾潘,本身也是一名護士,服務於華富里府市中心的醫院,去年水患來臨時,她棄守家園,搬到市中心未淹水的地方居住,除了避難也方便上下班。「這場水退了之後,我去了臺灣,參訪一個名為慈濟的慈善團體,發現他們的救災方式並非是口頭指揮,而是帶著物資、人力與醫療前進災區,貼身與受災民眾一起度過難關。」

甘諾潘震撼也自省:「身為村長,也是救人性命的護士,大水來時怎能如此自我?」今年水淹得比去年還要高,甘諾潘仍堅守家園;院長前來探望,了解並支持她的想法,不僅允許她駐守當地服務病患,甚至還送來一條備有馬達的小船,方便她運送病患前往醫院就診。

每天,甘諾潘親自送藥上門給慢性病患者,也由於她在村莊坐鎮,村民因為水災而引發的皮膚病、被水中異物割傷、泡水淋雨而導致感冒發燒等,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醫療照護,「漸漸的大家就團結起來,會划船的人當船夫負責出入交通及採買工作,木工以及水泥匠日日巡視即時修補,婦女們則集結起來烹煮熱食。大家出錢出力,即使頓失經濟也不用擔心。」

有別於其他村莊因為大水不退而愁雲慘霧,甘諾潘所屬的村莊幾乎天天都能聽見笑聲與歌聲,因為這場大水雖然襲來了災難,更促使他們將愛找回來。

你我他出力 熱食不中斷

距離甘諾潘村莊不遠的巴單鄉(Patan),第四村村長薩懷‧高亞佳根(Sawai Gaoiachagan)相當肯定甘諾潘攜手團結的作法。今年大水再度來臨時,她的村莊也立即發起自救行動,十名婦女帶著鍋鏟器具,尋覓一方高地,架起熱食供應站。

日日向熱食站報到的這群婦女,其實也都是受災戶,「慶幸的是,我們住在高腳屋上,生活還能維持正常。」薩懷笑說,當時唯一害怕的,是每天從熱食站回家時,天昏地暗的,看不見水中究竟有沒有鱷魚出沒,「划著船回家時,都刻意用槳大力拍打水面,希望趕跑鱷魚。」

自九月中旬開始啟動的熱食站,隨著水勢高漲也被迫遷移數回。「捧著鍋子、拿著刀鏟,就這樣跑給水追。」即使情勢困頓,但不曾放棄,每日烹煮著大鍋飯菜,划著小船送進淹水深兩米的村落,「雖然外界助援不斷,但多是一些乾糧;裏頭的人出來一趟不容易,一口熱食在這個時期顯得相當珍貴。」

能有這樣的體會,源自於過往經驗,「去年我們受災時,慈濟基金會第一時間就來這裏架熱食站,我很驚訝也很感動,原來一口熱騰騰的飯菜,可以帶來飽滿身心的力量。」

八月底、九月初,當災情嚴重影響人們出入時,慈濟志工就從北邊的彭世洛府(Phitsanalok)一路南下,在那空沙旺府(Nakhon Sawan)、大城府、華富里府設置熱食站,至今供食超過十二萬份,並持續運行中。

慈濟志工陳世忠說,曾經因為大水不退、市場食材供應短缺,熱食站斷糧,「結果村民就划著船,去路邊採野菜、拔蓮藕,甚至看到泡水多日、葉子都泛黃但完好的青木瓜,也拔來給我們做菜,熱食供應才得以維繫。」

最初抵達華富里府時,陳世忠借到一艘全新附有馬達的小艇,但在組裝時發現許多零件遺失不知去向,上街找了兩次仍然採買不到,「結果華富里專科學校(Lopburi Vocational College)校長看到,馬上請校工把倉庫裏的割草機拿出來,機械科出身的校長當場挽起袖子拆解,將部分零件移裝到小艇上。」

陳世忠問校長:「把割草機的零件拆來給小艇,那割草機不就不能用了嗎?」校長朗聲笑回:「反正現在淹大水,割草機也無用武之地了。」

點滴小故事皆是人們互助互愛的溫馨展現,陳世忠有感而發,「人人能合心協力,一人舀起一瓢水,也能將這四十億立方公尺的洪水通通倒入大海的!」

泰國人自助互助,暫且度過受災時刻,但仍得仰賴國外助援,其中醫藥不足更是危急。

水淹三個月不退,藥劑工廠無法復工,隨時面臨藥物短缺的危機。叻丕府(Ratchaburi)衛生署署長鄒文良表示,最怕點滴與洗腎液缺乏,危及四萬位洗腎病人。

他緊急向國際賑災經驗豐富的臺灣慈濟基金會求援,臺北慈濟醫院負責備藥,院長趙有誠說明了曲折的過程。「泰國的洗腎藥劑配方跟臺灣不同,為此我們尋尋覓覓,終於找到曾為泰國製藥的藥商。」如今藥品已經陸續經由海路運往泰國。

慈濟除在臺灣備妥藥品、涉水裝備及便利食用的香積飯,在了解災區飲用水缺乏,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就近從陸路送去二十四萬瓶的瓶裝飲用水;而菲律賓以及印尼慈濟志工更是親赴災區,以過往風災救災經驗,協助泰國慈濟志工確定往後賑災方向。

除了慈濟基金會之外,各NGO團體如紅十字會、扶輪社,各國政府及聯合國都已伸出援手。

愛心無分國界八方來聚,結合自助、互助及人助三方之力,必能讓泰國突破此世紀災難。

泰國,速速(Susu,泰語加油之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