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0期
2011-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泰國
  主題報導‧朝鮮
  天涯共此情‧大陸
  寰宇慈濟
  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0期
  十八至十九日 鋪平心路

 

◆10‧18~19《農九月‧二十二至二十三四》

【靜思小語】得太多、預設太多,心路將變得彎彎曲曲;心放寬,菩提道路寬敞而筆直。

近人群,也近人情

「寒露」已過,秋霜沁涼伴雨寒,上人因疾恙所迫,不得不靜養三天,暫歇晨語、志工早會宣講、日常會議、訪客拜會等諸多事務。

十八日上午,上人吊著點滴,至戶外緩步繞視庭院,期間陸續有幾位志業體同仁前來拜見並關心身體狀況。上人感受到弟子們的誠摯關懷與擔心,又見一位心常鬱閉的弟子前來,立即以微弱聲音表達關心,殷勉切莫自綁心結、鑽牛角尖,要抬頭看向廣闊而美好的人間風景。

「『菩提大道直』,覺悟的菩提道路是寬敞而筆直的,心要放寬一點、心路直一點,不要想得太多、預設太多,把心路變得彎彎曲曲。事到臨頭,總有辦法解決。」

「天下災難愈多、愈重,眾生共業,唯有增加善的力量,眾生共聚福業,才能消災障。」上人囑咐志業體主管,「慈濟宗門必須走入人群,要近人群也要近人情,用志工精神,帶動人人職志合一,志業才能順利推展。」


身受災,心莫受災

雖然病苦未癒,十九日清晨,上人堅持出席志工早會,讓全球慈濟人安心。

全球天災人禍頻傳,令上人憂心,又見美國失業民眾發起「占領華爾街」行動,抗議金錢利益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活動已持續一個月,在網路、媒體傳播下,向全球蔓延。

「災難過後,只要人心合和互協,尚可重建;若人心也起災難,總是埋怨、不滿足,與人對立、起爭端,將造成紛擾與恐慌,痛苦將更難平復。」上人言,無論外在環境如何,只要人人安守本分、守好一念善,懂得克服困難、不被困難克服,社會才能平安。

在雲林有一對輕度智能障礙的母子,兒子阿義非常勤奮,每天騎腳踏車來回奔波二十公里,到身心障礙者「希望工廠」搬運紙箱;媽媽也向老闆毛遂自薦要來做粗工,老闆擔心她年紀太大,她說:「我兒子搬得動,我也扛得動。」

母子倆用單純清淨心,彌補先天的缺陷,靠勞力自食其力生活;不只不再接受親友接濟,更省吃儉用每月捐款給慈濟助人,令人讚歎且感動。

上人讚許阿義母子心地清淨,靠自己的勞力生活,尚能省吃儉用做好事;反觀社會上有許多人不願吃苦,或是吃了一點點苦,就感覺天底下人都對不起他;人的「心理殘障」,會造成社會的「心理災難」。

「人人合心、協力,就能共創祥和而富有的社會。」上人勉眾多一點「純善」——人人向立志的人生看齊;從克勤克儉中,克服貪念與懶散,提起積極的心態,把握分秒為社會付出。


回正軌,眾力合齊

上人曾在一九八九年六月二十日的晨語開示,提到一個夢境——

昨晚夢見我坐上火車,見幾位男眾在車上,我很疑惑地問:「你們怎麼穿著海青呢?」他們伸手比向窗外說:「我們要去那裏朝山。」我心想:「坐在車上就能到達目標,為什麼要半路下車去朝山呢?」

之後一位司機上車,火車開始運轉了;我驚覺火車沒有開在軌道上,反而行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反覆倒退又前進,趕緊向司機呼喊:「這條路不平,危險啊!」他回答:「火車的輪子故障了。」

於是我坐到火車的最前面,用兩根拐杖頂在地上試圖讓火車回到正軌,撐了很長一段路,覺得很累,但意識裏卻一直告訴自己:「要再撐下去,不然火車脫軌會翻車……」

在火車即將回到鐵軌上時,幾位要去朝山的男眾將身上的海青脫下,幫我一起推車;而司機則低著頭換車輪螺絲。好不容易火車終於行走在軌道上,我卻又發現:「奇怪!為什麼火車往後走呢?」原來不是車往後退,而是我坐在火車的最後方,用兩根棍子一直撐著讓火車往前行走。

多年前,洪靜原師姊曾為文提起上人此一夢境,最近這篇文章再度經由網路信件轉寄流傳,且有常住師父在早會時分享。上人聽聞後有感而言:「長長的列車,不能只憑自己的雙手讓它啟動、上軌道,需要許多人共同推車;而今深感年事已大、身體狀況逐漸走下坡,更何況人生無常,亟盼不只有好人願意跟隨做好事,更需要願意承擔、負責任,具有『軟實力』的好人才投入。」

上人言:「夢境中,我拚命撐著柺杖要讓火車回到軌道上,那些準備半路下車要去朝山的人也能夠受感動,再回過頭來一起推火車;過程很辛苦,可是很有價值,如同慈濟委員們長期不斷地辛苦付出,就是為了發揮慈濟的良能……」

上人提醒,並非少數人就能行事,要時時懷抱感恩包容的心,以心寬念純,又能堅持原則的軟實力,讓人人都能合齊心力做事,將慈濟法髓不斷散播出去。「修行也一樣,必須一心一志,依照正確的軌道去實行,再如何辛苦,都要勇猛精進!」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