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日 心不離法、行不離願

7‧25《農六月‧二十九》
【靜思小語】信根要深、願力要深;心靈時時不離法,深心即是道場。
信根要深,願力要深
「學佛需要深心──信根要深、願力要深。深心即是道場,心靈時時不離法,根深而堅固,則內修、外行皆能增長功德。」
晨語時間,上人開示,用心修行,即為求得佛智;而佛智深遠,釋迦牟尼佛從發心求法開始,無量劫來,這念心都很深切。因此必須發大心、立大志才能求得。
「以堅定的信根、願力求法,就是深心;所要追求的佛智,其實是潛藏在內心的真如本性。」
既然人人都有真如本性,何須追求?上人說明:「眾生流落在凡夫地已久,唯以深切而殷勤之心求法,生生世世心不離法、行不離願,才能滌除塵埃,回歸如佛一般的清淨真如本性,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修行成道時,覺悟「眾生平等」的真理──種種生靈雖有不同形態,同樣有真如本性。「既然眾生皆有佛性,何以恃強凌弱?既然眾生都在六道中輪迴,為什麼要相互殘殺?佛陀告訴大家:『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希望人人都能讓心中的愛開闊、普及眾生。這分『拉長情,擴大愛』的精神,就是『覺有情』的菩薩心。」
佛陀於《法華經》述其本懷,要大家行菩薩道、救度眾生。上人指出,必須用長久的時間廣結眾生緣,方能實現救度眾生的心願。「既然要救眾生,怎忍心殺害、吞食眾生?所以要以素食培養慈悲心;用這分救度眾生的菩薩心,殷勤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智。」
在慈濟世界裏,常可見到根機穎悟的幼童,不僅親近佛法且深心堅固。如馬來西亞敬陽小弟弟,就讀檳城慈濟幼兒園時,就跟著媽媽到會所「薰法香」;年紀雖小領悟力很強,以清淨心吸收佛法,且將體悟畫成圖像;他知道眾生皆有佛性,發願茹素,也帶動母親吃素。
上人勉眾,要發「四弘誓願」與「四無量心」,深心誓願學盡一切法、度盡一切眾。「願向佛乘、到佛境,就要『深種菩提因德』──發菩提心、種菩提因。菩提種子要種得深──讓根往下扎得深入、伸展得遠廣。」
如何深種菩提因?上人教示:「不斷修學佛德而『獲清淨緣』,就能使菩提樹根深柢固、枝葉茂盛。」
植諸善本,深心堅固
上人述說一則佛經故事──
佛陀在舍衛國祇園精舍時,城裏一位大長者家誕生了一個可愛的男嬰,出生不久就會說話,第一句話就問:「佛陀還在世嗎?」父母回答:「在啊!」男嬰繼續問:「舍利弗、阿難尊者等大比丘還在嗎?」父母告訴他:「都在,佛陀的僧團在祇園精舍。」
面對孩子有此異象,這對父母心懷疑懼,前往祇園精舍請教佛陀,如此是否不祥?佛陀說,不用擔心,這孩子有大福。他們便安心返家。
知道佛與比丘尚在,男嬰便請求父母供佛、供僧。長者說,供佛供僧要很慎重,需要花一些時間準備。孩子說:「只要將環境清理乾淨,用虔誠的心備辦飲食,佛陀自然會來。」孩子且請求設三個高座──請佛坐上首座,前世母親坐第二高座,今生母親坐第三高座。
長者照著孩子所說的地址,到波羅奈國找到他前世的母親,將她請來。一切備辦妥當,佛陀帶著僧團抵達,與孩子前世、今生母親次第坐定,接受飲食供養。之後佛陀為眾說法,眾人皆大歡喜。
男孩長大後,請求父母准許出家;他在僧團中用清淨的智慧深入佛法,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
僧團中的修行者,見這位少年比丘根機穎悟、了知前世,而且懂得親近佛法、供養三寶,很不可思議;遂由阿難尊者代表請問佛陀:少年比丘過去有何特殊因緣?
佛陀說,少年比丘過去生是波羅奈國一位長者的兒子,長者往生後家境艱難,他雖然有心供養三寶卻沒有能力,所以來到另一位長者家,請求為其工作一年,「不論要我做什麼事,即使必須捨棄生命我都願意,只希望你能給我一千兩金作為報酬。」
一年過後,他順利賺到一千兩金。長者問他:「你這麼努力賺錢,是想娶妻嗎?」他回答:「不是,我想要實現供佛、供僧的心願。」
長者聽了很歡喜,對年輕人說:「我會滿你的願,也會幫忙你備辦飲食,但請你在我家供佛、供僧,讓我能一起參與。」年輕人歡喜接受;圓滿供養佛僧的心願後不久,他就往生了。
佛陀說:「這位年輕人就是現在的少年比丘,因為聞法得道,今生投生在長者家,一出生即能聽聞大法、修行得道。」
《法華經》經文:「若人曾見,億百千佛,植諸善本,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又說:「若人精進,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說。」上人說明,故事中的年輕人,願以一年時間為長者做一切事,只為了供佛及僧,虔誠精進而不惜身命,是發大乘心行菩薩道;這樣的人,久遠劫來法深入心,一直在種善因、植善本而道心堅固,故能接受《法華經》的教法。
「期待大家重視因緣果報,深植修學佛法的因緣,才能『植諸善本,深心堅固』。」
不惜身命,增長慧命
慈濟人發心求法,上人勉勵大家,要立「四弘誓願」、發「四無量心」,堅定誓願、殷勤精進。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要時時反觀自省──雖然天天聽法,心中存有多少佛法?漏掉多少佛法?又消除了多少習氣?要常懷初發心,精進不退,守『戒』能『定』,方能以智『慧』待人接物。」
修行,要修出智慧。上人表示,聰明者知識豐富、善變通,但也容易受環境污染,萌發的善心很快消失。智慧,是從內心的真如本性發起,清淨無染,能夠時時反觀自照,精進不退。
「要精進,必須喜捨──除了喜捨財物與享受、樂於布施,還要以法為重,『疼慧命』而『不惜身命』,善用每一刻生命聞法力行,讓慧命增長。反之,如果『惜生命』而捨不得付出身心力量,無法立典範而接引大眾入道場、發道心,就和凡夫毫無不同了。」
上人勉眾難行能行,日日為法精進。「發四弘誓願,為度眾而捨去一切、為求法而身心布施,如此就是重法、精進,能接受大乘法的菩薩。『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分無私為眾的慈心,念念相續,身、口、意都在法中,則隨時都能自度、度人。」
修道會理,護一念心
復興航空澎湖空難,斷裂的機身起火燃燒,全機五十八人有四十八位罹難,並波及十多間民宅。由於當地巷弄狹小,加上天色昏暗,增加搜救難度;當地慈濟人持續關懷、陪伴救難人員及家屬,並提供飲食。
「人生苦難偏多。看到家屬這般悲慟,令人不捨!」早會時分,上人提起失事班機的正駕駛李義良先生,是臺南慈濟委員李幸月、高雄慈誠師兄李義忠的手足;副駕駛江冠興的母親,則是去年甫受證的板橋委員張寶秀。
白髮送黑髮的心痛在所難免,寶秀師姊憶述與兒子生前互動點滴──兒子相當孝順卻個性含蓄,然在今年母親節時,看到她頭上的白髮,突然間牽起她的手;此景令師姊記憶極深。寶秀師姊感恩聞法讓自己知因解果,了解人生劇本皆由前生所寫,劇本演完就下臺;事發後隔天清晨,仍到靜思堂薰法香。
上人肯定張師姊道心堅固。「愛子發生事故,若將這分愛纏在心中,實苦不堪言。平時用心聞法,『修道會理護一念心』,一旦無常來時,才能不亂分寸,及時將法用上,深明因果而能篤定,保護自己的一念心;了解『苦集滅道』之理,莫再『集』愛的執著,而用虔誠心為孩子祝福。」
無常實難預料。頃刻間又接獲訊息,非洲阿爾及利亞航空客機,昨日從布吉納法索首都瓦加杜古起飛後失聯,墜毀在北邊馬利境內戈希地區,機上一百一十八人全部罹難。而十七日在烏克蘭被擊落的馬航客機,兩百九十八位罹難者中逾半數是荷蘭籍乘客,第一批四十具遺體已於二十三日從烏克蘭運抵荷蘭。
短短一週接連發生三次空難,超過四百六十人罹難。上人感嘆人生無常,應提高警覺,把握有限生命,了解世間道理。
「希望人人為傷者祝福,也期待罹難者家屬節哀心安──再多的悲慟也喚不回親人,徒傷自己的身心;要將悲慟轉為祝福,讓親人安心地捨此投彼,到其他家庭得到疼惜與愛護。」
宗教處葉秉倫等人報告澎湖空難今日慈濟人關懷行動。上人教導,關懷行動應更全盤性,並做到「清源」──細心、用心從源頭持續關心;且「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要就實記錄,日後才能就疏漏之處改進,作為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