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5期
2013-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5期
  斷垣殘壁間的道場

◎口述.劉濟雨 採訪整理.黃秀花 攝影.蕭耀華

救災,要從救心起,上萬人一起動手打掃街道,那力量是無限的,
更是從有形進入無形的心靈重建之道。


整個救災行動,我感覺就是一種「妙法」。災區即「道場」,是我們展現愛心、輸送溫暖之處;上人的睿智領導,啟動「以工代賑」,讓受災民眾提振起精神、重建家園,進而發揮群體力量,幫助市容早日恢復,也讓人心得到安頓;這不正是〈開經偈〉所言「無上甚深微妙法」嗎?

「以工代賑」從第一天六百多人,到我們離去時每日逾兩萬人,日日倍增,也代表民心逐漸被喚起。每天湧入成千上萬人一起動手打掃街道,那力量是無限的,影響力也極深遠,更是一種從有形進入無形的心靈重建之道──慈濟給來打掃的受災民眾有事做、有飯吃、有一份收入領,皆屬「有形」;讓他們走出破碎家園、投入人群奉獻,並激發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則為「無形」。

「當我喊GO!GO!GO!你們就說O-la!O-la!O-la!……」儘管語言不通,但這充滿力道的加油聲,足以穿透人心,我邊喊邊看著臺下一張張臉孔,從靦腆到展顏、從愁苦到歡笑,那情緒是會相互感染的。

有一些NGO團體不解,包括聯合國代表也有疑問,為何慈濟以工代賑的「工資」高達五百披索?我正好藉機宣揚上人的理念與慈濟國際賑災的做法,是為帶起受災民眾自救及救人——不要小看打掃工作,只要大家盡心投入,市容即能煥然一新;而民眾有了錢,就會有買賣行為,商機立現,種種都有助於恢復生活秩序。

〔圖說〕十二月一日,志工們在位於獨魯萬與奧莫克中間的通加,發放毛毯、草蓆和白米;劉濟雨向居民說明環保毛毯的來歷和含意。

當然,以工代賑現場,也有人心存投機。某日清掃完的分享中,有位男士勇敢當眾懺悔,說他前三天都偷懶沒認真做,卻白領工資;後來看到身邊人個個揮汗賣力,他羞愧了,決定當日工資不領,接下來幾天也要加倍努力,以為補償。

我很敬佩他的誠實,鼓勵他和大家一起繼續清掃。善款本就要發給受災鄉親,嚴格來講,以工代賑之所得,不能稱為工資,而是上人說的「愛的能量」——希望帶動鄉親奮起自助,凝聚起來的力量會更寶貴。

讓我感動的還有那爭先恐後投錢入竹筒的動作。鄉親都已窘迫到一窮二白了,仍願發揮愛心,使出僅有的一分力,即便是小錢,卻能累積成可觀數字,化為無形價值,這種善力不容小覷。

上人曾說,天災來自人禍,人禍來自人心,救災要從救心做起,讓受災的人走出心中陰霾,看見未來的曙光。這環環相扣的因果關係,非常微妙,從這次賑災行動中,我見識到了,也領悟到了。

十二月二日離開災區前,回頭一望,大半土地經過清理,已漸恢復生機,包括商店重新開啟、銀行也營業了,整個獨魯萬又活了起來。相信此地的明天一定會比今日更好,慈濟也會持續陪著受災民眾走下去,直至繁景再現之日!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