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日 三「不」三「好」

◆ 12.20《農十一月‧十八》
【靜思小語】不貪、不瞋、不癡;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以戒,防非止惡
新加坡分會成立二十周年,於十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呈現「法譬如水」經藏演繹,有一千七百多人投入演繹,道氣充盈,攝受人心。
分會執行長劉瑞士師兄領入經藏團隊返臺,與上人分享心得。上人肯定演繹菩薩用肢體說法,闡釋經文道理,讓人深刻感受並能自我反思。
「臺上演繹者是說法者,臺下觀看者是聞法者——這不是演戲,而是虔誠慎重的法會。故嚴格要求每一位入經藏菩薩,須虔誠齋戒,身心清淨,才能從中得法受益,也使他人對佛法產生正面觀感。」
內心的虔誠,要如何表達?上人指出,以慈悲心平等尊重一切眾生,不吃眾生肉、保護眾生命;除了茹素,還要謹慎起心動念。「不起貪、瞋、癡等無明惡念。心靈漸漸清淨,習氣慢慢淡化,才能降伏自心邪魔。」
佛陀當年也是經過層層關卡,降伏自我心魔,才能覺悟成道。上人說明,身在凡夫世界,難免犯錯、偏離人生正向,要脫離累生累世養成的無明習氣、歸於佛法正向,必然也會有一番拉扯與掙扎。「沒有障礙,不成正法。戒,就是防非止惡的方法。」
欲消弭天災,上人強調必須回歸源頭,從淨化人心做起。「欲淨化人心,要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首先要改變的,就是口欲。眾生口欲深重,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不只吃出健康問題,也吃出對自然環境的傷害。」
上人教眾,心存戒律,防非止惡;克服貪欲、不起瞋心,也不因無明蔽心而起癡念。「不貪、不瞋、不癡,還能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就是修行。」
滌心,澈見真諦
「自五十年前拜師皈依以來,稟承師囑『為佛教,為眾生』,這分立志不曾改變,也不容許有毫釐偏差。大家既然投入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就要『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志在度眾生、弘揚正法在人間。」
上人感恩每位入經藏菩薩「法入心,行如法」——年紀大的菩薩即使看不懂華文,仍克服障礙用心學習,還能輔導、帶動他人;年幼的孩子煩惱輕,佛性高,隊伍中動作整齊、道氣莊嚴。
「由此證明,人人本具佛性,只要用心學法、遵守齋戒,即可清除無明習氣、回歸清淨本性,增長慧命。」
上人期許人人以法水洗滌內心煩惱,回歸清淨心;走入人群行菩薩道,體會人間疾苦,不受無明煩惱污染,從而得見法理真諦。
「在苦難中,得見各種無奈悲悽景象;心起悲憫,也要自我提醒,清淨道心不受人我是非影響,才能生生世世行在菩薩道上,永不退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