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 排除心靈霾害

2.15《農十二月‧二十七》
【靜思小語】愛,是人間的淨化劑。
覺悟自性,報佛恩
連續多日晨語時間,上人講解《法華經‧信解品》中的「報佛恩」,強調有形的供養有限,能覺悟自性,廣度眾生,讓人人都能回歸清淨本性,才是真正「報佛恩」。
「佛陀為度眾生,在無數劫的漫長時間,來來回回娑婆世界,化現五道四生;唯望眾生通達道理,體會自己亦有與佛同等的覺性。然而,眾生垢重,受無明煩惱惑障礙,難以理解佛法。」
儘管如此,佛陀仍不離不棄。上人舉述《法華經》「窮子喻」裏的長者,為了接引流落在外多年的孩子回家,換上粗衣布服和窮子一起做事,漸次教導;這就是形容佛陀「能為下劣,忍於斯事,取相凡夫,隨宜為說」,應眾生的根機與因緣而說法、接引。
「諸佛覺悟真理,已得無漏智慧,得法自在;卻以超越的智慧、無限的慈悲,一再來人間度化眾生。凡夫卻執著於『我見』——為了一己之私而起心動念,放任貪、瞋、癡等無明煩惱,掩蓋真如本性。」
上人教眾「如一法,捨己同他」,敞開心門,捨除我執我見,包容異見,眾心歸一,歸向真理。
「就如歲末祝福典禮中的經藏演繹,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每一個人,每一字、每一句,我與他合、他與我合。人人肢體動作合齊,共同一心,這就是『捨己同他』的展現。」
上人說明,佛陀化度眾生的方法,就是化現與眾生相同的形態,適應眾生的根機、用眾生聽得懂的語言與之互動,用愛相伴,引導了解道理。
「人間苦難,皆源於人心。人與人之間的怨、恨、仇,皆因自心埋著一顆貪婪的種子,不斷複製、衍生無量無數,使煩惱難以消除。心被無明覆蓋,就像霧霾遮蓋了陽光,使人茫然混濁,看不清楚前方道路。」
上人指出,「法不入心,如陷霧霾」。「看不清周遭景物、找不到路,甚至背道而行,一不小心就會走入險惡之地、陷入波濤浪潮裏,不由自主、痛苦不堪。」
慈濟是佛教團體,上人期許每一位慈濟人深入靜思法脈、走入慈濟宗門。「發大心、立大願,以靜思法水洗滌眾生無明垢穢,凝聚愛的能量,為天下苦難付出。」
心靈霧霾,愛淨化
網路科技以其快速、普遍的傳播功能,大量散播各種訊息,有真有假、有正面有負面;甚至取代了人與人之間的實際接觸,造成人性疏離。
新聞報導,歐洲九歲到十六歲的孩子,平均每天花八十八分鐘上網,有時比和父母相處的時間還多。歐盟也針對這項調查指出,人們有責任打造一個更好、更安全的網路世界,讓青少年和兒童免於遭到違法與有害內容的傷害。
早會時間,上人教眾「善用」科技:「帶動人心重拾道德、家庭重建倫理,才是世間之福。」
農曆春節前夕,慈濟志工在全臺各地共舉行四十六場冬令發放,邀請超過一萬九千七百戶照顧戶、居家關懷戶及獨居長者,於各慈濟會所圍爐共聚,致贈包含十四項生活物資的福慧袋,讓貧苦孤老感受年節氣氛。
「菩薩心不忍眾生受苦難,看到眾生離苦得樂,就感歡喜;這分歡喜,就是法喜。」上人表示,愛的能量是人間的淨化劑,有了愛,才能排除無明霾害。
心中有法,善無漏
一百多位廣東志工返回精舍短期精進,上人於圓緣中致勉:「行善造福、廣結善緣的同時,也要引法入心、增長慧命。」
歷史在分秒中寫成,上人教眾,要好好把握每一秒鐘,成就美善歷史。「只是做好事,心中沒有『法』,容易得意忘形,或在人我之間起計較心,一不小心就被貪、瞋、癡等無明煩惱糾纏,造惡因、結惡緣。願意行善造福,還要聞法,福慧才能並進。」
上人表示,貪、瞋、癡、慢、疑「五毒」,是自心所製造的毒氣,不僅毒化自己,也濁化了周圍環境;心中有法,就能不受種種人間事相影響,見苦知福、增長智慧。
「不知法、不通理,不僅障礙道心,也將造作業力。聞法、吸收法,就能防非止惡,不再造業。」
一位志工分享,把握因緣積極邀人行善的心得。上人以此勉眾,不是找不到好心人,而是自己少了一分勸人為善的好心念,缺少勇氣開口。「向人勸募,不在募款多少,而是勸募一分真誠的愛心。善心無漏,自然會把握機會度人,帶動他人共同行善。」
上人叮嚀,莫讓做慈濟的好心漏失,聞法入心更要身體力行,帶動人間菩薩如雨後春筍,社會才能祥和平安。
慈濟家風,身為教
「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的家風,從大家的一舉一動展現;要以身作則,負起教育重任。」為精舍常住歲末祝福,上人教導,要樹立家風、傳承法脈。
「全球慈濟人『一心一志』——以佛心、大慈悲心,接受靜思法脈;以師志為己志,心甘情願,救助苦難眾生。要將每一位遠方歸來的慈濟人都視為親人,用感恩心疼惜對待。」
上人叮囑常住,要用心成就整體之美,更要運用誠與情,建立敦厚教育。「時間快速流逝,盡此生精進修行,才是真正的人生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