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 心要靜、心要定

2.1《農十二月‧十三》
【靜思小語】守護心靈善種,不受外境污染、不因人亂心。
善耕福田,結法緣
臺中慈濟志工劉清安因識字不多、不會寫筆記,且自認記憶力不好,起初對於聞法感到猶豫;太太劉游美鼓勵他:「認真聽,將『法』種入八識田,來世才能繼續跟緊師父。」於是夫婦倆克服萬難,日日精進「薰法香」。
即將結束第二階段行腳返回花蓮,清晨與臺中慈濟人座談,上人讚歎兩位老人家:「他們識字不多,卻善耕福田;這分『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的精進心,值得人人學習。」
行腳期間,翻閱一本本「薰法香」筆記,上人欣見弟子們聞法入心、擁有豐富的心得。「這分穎悟的慧根,來自日日用心耕耘所得——不只聞法,且將法運用於生活中。」
人生,難脫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佛法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上人說明,此生帶業而去,就會帶業而來。「要維持清淨心,認真修行,消除無明、煩惱,不再造作惡業;如此就能帶『法』而去,帶『法』而來,生生世世深結慈濟緣。」
就像蓮花生長於淤泥中,吸收淤泥養分、綻放清麗花朵,從而美化淤泥池;上人表示:「身處五濁惡世,慈濟人要如一顆顆蓮花種子,在人群中不受污染,鍛鍊智慧,吸收養分增長慧命。」
上人期許,法親之間以「誠之情誼」互動,展現團體間的合和互協,才能廣招來眾,一起行菩薩道。
網路時代,充斥紛雜不實的訊息,以訛傳訛,讓人是非難辨,擾動人心。上人教導:「在人群中修行,要修得『心靜』、『心定』——守護內心清淨的善種子,不受外境污染、不因人而亂心。」
在人群中,如何不受他人習氣影響?上人教導:「把接觸到的每一個人,都當成自己的老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在人群中鍛鍊智慧、自利利他、自度度人。」
群而不黨,真菩薩
與新竹慈濟人談話,上人指出,佛性平等,善惡無記。「沒有天生的、永遠的惡人,只要因緣和合,用心接引,習氣再重的人,也有機會改過遷善。」
就如臺中志工蔡天勝,曾經誤入歧途,身繫囹圄,在獄中接觸慈濟刊物、廣播,開始學佛,徹底改頭換面;出獄八年來,已經成功輔導多位更生人戒除習氣,走向光明人生。上人以此勉眾,要日日精進聞法,在八識田中種下法的種子,生生世世不迷糊;更要用心傳法,牽引更多人由惡轉善。
「莫只拜求菩薩;要提起使命,發心立願做一位腳踏實地、聞聲救苦的菩薩,為人間拔苦予樂。」
人人都有真如本性,都有機會成佛;上人教眾,不能輕視任何一個人,要以誠懇之心,尊重身邊每一尊活菩薩。
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或是傳話偏差,很可能阻礙初萌發的道心,讓人不敢往前進。上人籲眾:「慈濟是菩薩團體,不能有分別心,只想與某些人一起做事,不願意和其他人合;如此結黨結派,彼此影響而致偏差、混亂,就會忘失初心,擋住許多本質純樸的人間善事。」
上人教眾提起「誠正信實」待人接物,莫以懷疑的心態待人;否則彼此意見紛歧、互不信任,就容易起摩擦、斷道心。
「君子『群而不黨』。大家有心投入慈濟,不分社會地位,人人都有共同的方向,莫忘初心。要用最初、最原始的一念心,與人建立『誠之情誼』,彼此合和互協;人人心靈方向一致,同心、同道、同志願,就能不分你我,共同付出。」
慈濟成立將屆滿四十九年,上人指出,過去環境克難,人人都能同心協力、歡喜甘願共同成就慈濟事;現在各地都有莊嚴的道場,更要認真聞法、淨化己心,且接引社區居民同行善事,美化人間。
「凡事以誠為先,慈濟人務必要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在人間建立菩薩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