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至二十三日 人圓、事圓、理圓

2.22~23《農正月‧十五至十六》
【靜思小語】說話要圓融,好事要堅持。
正向善解,淨人心
「看見早齋的湯圓,就知道元宵到了,這是過年後第一個月圓日。」早會時間,上人開示,月是永恆的圓,因星球運轉,人們天天所見,月圓而缺,再從缺而圓,循環不止。
天地萬物隨著時間消長,人生也在生、老、病、死中變化。上人表示,世間萬象行蘊不止,諸法本質為空,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一切都無法恆久不變,但是「真空」之中有「妙有」,無形無相的道理恆久存在。
「既知身處四大假合的虛空之中,平安健康就要感恩、珍惜與把握,以『諸法空為座』,走入人群力行佛法教育;『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提升清淨本性智慧,充分發揮生命價值。」
慈濟世界裏,有許多把握時間精進、無私付出的人品典範,上人勉眾見賢思齊,「正向、善解的人心觀念要從小培養,人心淨化,家庭、社會就能祥和平安。」
空中妙有,無分別
兩千五百多年前,迦毘羅衛國悉達多太子察覺種姓制度所產生的社會問題,知道就算將來成為一國之主,也無法徹底轉變整個印度的階級制度,必須從教育改變人心觀念;因而決心出家修行,脫離世俗。
佛陀成道後,覺悟眾生皆有佛性,遂以修行者身分,遊走印度各國傳法,強調眾生平等,希望引導人人回歸自性,轉變人心觀念。
與中研院廖俊智院士談話,上人表示,人人皆有與佛同等的自性,看不到也摸不著,但是確實存在;「佛法說『空』,是期待大家不計較名相;太執著名相,就會造成對立。」
近日印度北部因階級觀念導致社會動亂,上人感嘆,人心有貴賤之分,就會歧視他人、與人對立而起爭端。
「世事皆出於人心造作,人的心理無形無相,佛性真理亦是無形無相,但是有大作用——一個人起一念善而付諸行動,可以影響、帶動許多人,讓善的力量愈來愈大,此即是『空中妙有』。」
「道理說得再多,還是需要做出成果,才能感化人、帶動人。」上人言,在慈濟世界裏,有富裕的企業家,也有靠著勞力工作清貧度日的市井小民,大家在團隊裏平等互動,沒有誰高誰低;有社會地位的人能夠放下身段、融入團隊共事,更能發揮影響力、帶動他人行善。
傳法無謬,貼佛心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中記述,富樓那尊者是「說法第一」的弟子,隨佛修行四十多年來,用心聽法而能體解,又能再向別人正確講解,沒有錯謬。
晨語時間,上人表示,富樓那尊者代表聲聞、緣覺眾領受大乘法,體會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因而發心立願,幫助佛陀教育大眾。
「尊者隨佛出家修行已久,是僧團中最能體貼佛心懷的一位弟子,其深心本願在大乘,用四攝法中的『同事』影響、帶動僧團其他修行者;看見生活方向偏差的比丘,也會糾正、勸導,教勉大家殷勤精進,為佛爭光。」
上人言,富樓那尊者對人傳法,言詞恰當,讓人人聽了都很受用——迷茫眾生聽了能覺醒,對佛法有疑問的人聽了也能心開意解、生信心;甚至心有異見、毀謗佛法的人,也能被尊者說服,轉毀謗為讚歎;驕傲自大而抗拒佛法的人,聽了尊者所說,也能心服口服。
「富樓那尊者不只會說法,待人接物都是如儀如法,由外在的行儀顯示內在的修行;既能輔導人,也能疼惜人,是一位心胸寬大的修行者。」
「僧團是宗教的教育團體,不能為了個人的享受與利益,隨心所欲地敗壞僧團的形象。」上人表示,修行者的言行展現佛法教育,才能讓社會大眾崇敬、肯定;用心聞法、說法、傳法,即是與佛貼心的好弟子。
先人後己,拉長情
土耳其黑海附近城鎮有兩千位民眾,兩天前發動示威遊行,反對當地原始生態區被開闢為礦場;非洲大陸正經歷五十年來威力最強的旱災,糧食、飲水短缺,馬拉威已有兩百八十多萬人深陷飢餓之中……
二十三日早會,上人慨嘆,地球環境愈來愈惡劣,有人為了生存,要求溫飽而不可得,有人則為了牟利而不顧其他。「富不知福,貪著名利,欲望無盡;雖然生活富有,多還要更多、大還要更大,心靈永不滿足,亦是苦。」
敘利亞內戰爆發近五年,大量難民外逃,造成周邊國家沈重負擔。黎巴嫩境內收容的難民人數已占總人口百分之二十五,約旦則為百分之十五,兩國經濟陷入困難。
聯合國難民署向慈濟提出物資請求,二月中旬,約旦慈濟人準備一千五百份糧食、飲水及保暖毛毯,前往位於約旦、敘利亞、伊拉克三國邊界的難民營發放。
慈濟人於凌晨三點多出發,從天黑到天亮,從城市到荒漠;抵達邊境時,駐防軍隊基於安全考量不肯放行,要求留下物資,但志工堅持尊重、直接的發放原則,說服軍隊一同前往付出。
約旦慈濟人長年來不辭辛勞地照顧邊境難民,也陪伴首都安曼附近孤老無依的病苦人;近日臺灣發生地震災難,許多長期受慈濟照顧的貧苦民眾紛紛為臺灣祈禱,也捐出零錢用行動表達真誠的愛與祝福。
上人感恩約旦慈濟人以付出無求的誠懇心,突破重重難關考驗,完成發放任務,也啟發駐防軍人的愛心;「長情大愛、誠之情誼,不只能通達諸法,也通達菩薩道。」
在非洲,莫三比克去年豪雨成災,本土志工幾次勘災,發現窮困人家生活在潮溼、髒亂、惡臭的環境裏,決定發放福慧床改善大家的生活品質。
志工們熬夜整理物資、定點發放,也帶著福慧床探視無法出門領取的貧病人,為他們清理居家環境。有些志工本身也受災,卻先為鄉親付出,最後才領著福慧床歡喜回到棲身處。
「慈濟宗門人間路,條條道路都有關卡,但是條條道路都可以通達。」上人肯定,這群非洲志工是倒駕慈航而來的菩薩,雖然示現貧窮苦難相,卻能打開心門,在人間開展無私大愛;心無貪著,先人後己,令人感動。
圓融互動,得歡喜
與美國慈濟人談話,上人開示,要合力成就利益人群的善事,需要在人與人之間不斷溝通。「對的事,要用心堅持,善用方法說服人;言談互動圓融,人圓、事圓,理就圓。」
上人指出,推展志業最重要的是「人和」,要讓人感受真誠的愛、起歡喜心。無論他人能承擔多少、付出多少,多予鼓勵、讚歎,讓人人做得歡喜,人間菩薩自然能「一」生無量。
臺灣慈濟人身體力行環保已二十多年,將保護地球、節能減碳視為使命,長年累月用心回收、分類,提升回收再製率。去年底,慈濟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許多與會者對於慈濟環保作法與成果感到讚歎,卻表示這在他們的國家沒有辦法做到。
「並非沒有辦法,是精神理念還沒有打開;臺灣做得到,世界就做得到。」上人說,臺灣有這麼多環保志工願意無償投入、做得徹底,是基於一分愛地球的人文精神,期待海外慈濟人也能從環保帶入人文,由人文發揚環保。
上人教導,在海外推展慈濟要因地制宜——在資源匱乏的貧困國度,除了幫助苦難人改善生活,還要誠懇呼籲、凝聚大眾愛心;在生活富裕的有福國度,則要給予人文,啟發人人的良知與愛,號召平安的人救助苦難人。
「要珍惜身處國際舞臺的因緣,合和互協,將志業成果鋪上國際。」上人叮嚀美國慈濟人,把握平安、健康時多做好事,為自我人生寫下一篇篇美好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