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3期
2014-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間問路
  特別報導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阿板薰法香
  人醫之愛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3期
  【關懷筆記】雖然脆弱,足為靠山
◎撰文‧李委煌 攝影‧蕭耀華

遺體入殮後,志工陪著家屬在棺木旁助念,等候車輛或專機送回家;而在飛機降落後的那一頭,另一批家屬及志工已守候著。

她親眼見證

平日百般珍惜的身軀,

如此容易脆弱腐敗,再一次自我提醒:

真正的愛惜,是把握人身多行益事。

 

辨認遺體後,那位先生跟高雄志工李嬿嬪說,「妻子上半身都很完好,雖然下半身不見了……」而另一具是兒子的遺體,頭臉清晰,只是下肢仍有不全。那位先生說,至少不用再苦等DNA比對,他不再執著一定要找到其他肢體,「妻兒面容完整就好了。」他的神情依舊悲傷,但情緒已平靜許多。

他與母親前往失事現場招魂,椎心刺骨,無暇顧及其他,是李嬿嬪攙扶了他行動不便的母親;此後幾天,當他們來到殯儀館料理後事時,也不忘來慈濟關懷中心問候李嬿嬪,或問她明天還會在澎湖嗎?更多時候,李嬿嬪主動關心他們三餐吃了嗎,也提醒他要多留意心臟不好的老母親。

失去妻兒,他說,家中現在空盪盪地,只剩下他與母親兩人;每天來到殯儀館,難免心痛,但這兒人比較多,也有人可以談心紓解壓力;「沒有了生活重心,待在家裏反而空虛。」

母子倆是澎湖縣湖西鄉人,兒子以開砂石車為業,老人家平日就種種地瓜;在災難後與李嬿嬪意外相識,彼此親切互動、就像親友般熟悉;在她回高雄之際,他們也決定加入每月捐款助人的行列。

家住高雄橋頭的李嬿嬪,投入訪視已十多年;橋頭鄉有一面近海,在暑期不時有溺水事件發生,她經常偕志工往返醫院關懷傷者,或為不幸喪生者助念等,對意外事故並不少見。但這次空難事件,她聽到有人是提早抵達機場,結果補位後搭上了這班機;也有人因責任心之故,不願等颱風後再收假回工位崗位,於是也趕搭上同一班機;「無常說來就來,我們只能珍惜當下。」

經營早餐店的她,在空難翌日上午抓了套衣服,就跟著志工們前往小港機場趕赴澎湖;每天汗流浹背,每夜洗滌制服後放在出風口吹乾,翌日晨起又再套上趕赴殯儀館。

「若親人遭遇此事,我會怎麼做?」李嬿嬪的同理心,就是來自這樣的自省與思維;於是她跟著家屬親切地喊著罹難家人「媽媽」、「爸爸」,而不是有距離感的「先生」、「小姐」。

親見到遺體的殘缺與腐壞,李嬿嬪反省,平時自己是多麼珍惜這身軀啊;面對這具隨時都可能失去的臭皮囊,她體會到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身體還可以使用時,多去做些有意義的事。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