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3期
2014-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間問路
  特別報導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阿板薰法香
  人醫之愛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3期
  九日至二十一日 絕「煩惱」緣

7‧9~21《農六月‧十三至二十五》

【靜思小語】雜草沒有連根拔除、與大地絕緣,很快就又生長出來;煩惱亦同,必須徹底斷絕因緣,才能不生。

要「絕緣」,非「隔緣」

近一個月的全臺行腳期間,上人因感冒導致肺炎,返回花蓮又未休息,病況日益加劇;在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花蓮慈院陳英和榮譽院長、高瑞和院長及陳培榕副院長等多位醫護勸請下,於精舍靜養十三天,停止晨語及志工早會開示;期間,體力尚可時,稍走出書房關心些人事。

七月十七日,上人對楊凱丞小朋友以及常在精舍當志工、記錄文史的葉承恩小朋友,開示因緣果報道理,形容煩惱就像雜草,若只修除露出地表部分,沒有與大地絕緣,很快就又會生長出來。

「『緣』,會成就『因』;有了『因』與『緣』,才有『果』與『報』。」上人教導,若只是將種子與水、土、空氣、陽光等因素隔離,一旦用來隔離的容器破裂、消失,種子受觸發還是會萌芽成長。「要『絕緣』而非『隔緣』,徹底斷絕因緣,才能不生煩惱。」

上人言,學佛若只是念佛、求佛保佑「開智慧」、向佛祈求平安健康等,一旦遭遇境界,心門打不開還是煩惱重重。「心中有法,常念感恩;有感恩心,才能以純真的誠心善待人、寬恕人;即使遭遇逆境,感恩心提升,心境自然開闊,也有法可以自度,持續把握生命、發揮良能。」

承恩十歲、凱丞十二歲,兩人都很早熟,也各有特質,凱承偏「文」、承恩偏「武」;上人教導,要文武合一。「活潑的人要在動中學靜,文靜的人要在靜中學動。靜就是『德』,心地開闊,即能在動、靜之中體會道理。」

日日為天下人、天下事而忙碌的上人,與兩位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體悟:「以單純心投入,心歡喜,就能事事做得甘願。」

平等心,培善種

去年十月中旬,菲律賓保和島因強震毀損眾多校舍,慈濟人援建當地一百五十間簡易教室,亦為經費不足的學校裝設電燈、風扇等設備,讓學童安心就學。蔡青山、李伯芳師兄等人在七月十八日來到精舍,代替保和島居民敬呈他們自製的竹筒撲滿,表達感恩之意。

師兄們擬以校長、老師為種子進行志工培訓。上人指出,佛法平等,「並非以頭銜、職業擇選種子,只要有心發願,兼具細心、耐心,人人均能成為慈濟種子,粒粒都是寶貴種子。」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