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6期
2010-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慈濟推動大體捐贈15年】
  人醫之愛
  人醫之愛
  出版書訊
  天涯共此晴
  挑戰生命
  甲仙地震關懷
  【特別報導‧關懷莫拉克風災重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八月)
  百川歸海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6期
  二日 千錘百鍊,志願不退

 

◆8‧2《農六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盡心力為人群拔苦,即使遭遇誤解扭曲,絕不放棄解人苦困的志願。

美哉善哉,人生風景

「人生總有盡頭,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知道他病後沒有受到太大的折磨,也稍感安慰。瑛琚、美月以及他的母親靜得,仍然活在你我心中……」昨天中午,資深慈濟人熟悉的法親——花蓮林瑛琚師兄,在他二十多年來日日奉獻的花蓮慈濟醫院往生,遺體已送抵慈濟大學,如願成為醫學生的「大體老師」。

林師兄的母親靜得師姊,是委員編號第十號的資深慈濟人,自「克難慈濟功德會」時期,即已投入慈善志業;師兄在耳濡目染下,一九六七年開始隨著母親做慈濟,和太太簡美月先後受證慈濟委員。靜得師姊已在十多年前往生,美月師姊去年三月病逝,而今師兄也以七十二歲之齡平靜而去;早會時間,上人談及其生平,難掩不捨之情。

一九七九年上人開始為建醫院之事忙碌,瑛琚夫婦常於清晨開車載上人外出覓地;一九八六年花蓮慈院啟業,瑛琚每天利用上班前、下班後的空檔,開車接送志工往返精舍和醫院長達三年;一有時間就在急診室當志工;清潔公司尚未進駐前,常從六樓一路清掃到地下室……退休後,夫妻倆天天到慈院當志工。

瑛琚師兄曾經分享,早年協助精舍整理花草樹木時,上人提醒:「瑛琚,你的頭髮長了自己知道嗎?」手中抓著利剪的他,若有所悟——知道上人要他「外修」花草,也要「內修」自我。

上人肯定其懂得運用生命長養慧命。「每一個人的生命皆有盡時,瑛琚師兄四十多年慈濟路,於人間見證慈悲、力行喜捨,讓慧命在精進中成長。」

忍辱精進,勤修六度

雖然人生苦短,但慈濟人懷抱無私之愛,善用分分秒秒為人間付出;為救拔苦難而盡心盡力,走過的人生風景,都是銘刻於心的慈悲印記。

去年八月莫拉克風災至今,慈濟人愛的足跡不曾離開受災受難的人;上人表示,感人之事難以道盡。「感恩慈濟菩薩,把慈悲的愛化為實踐力量,投入苦難之地,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尚以智慧輔導,使之走出心靈的悲痛;其心已能安定,尚為之建造安穩居處,使之安居樂業。」

慈濟人盡心力付出,仍遭受批評、誤解,期間的心靈歷程實沈重。上人表示,「人間」就是慈濟人修行的道場,面對逆境,要以「六度」開解,繼續專心付出。

「甘願『布施』,尚須『持戒』——謹守法規,心靈無私、無染著,用清淨的心付出;遭遇曲解、攻訐,要『忍辱』;唯將心胸放寬,一念單純再『精進』,才能讓受災難的人真正離苦。」

上人強調,忍一口氣,尚要使心靈平靜,須有「禪定」功夫;並且提起「智慧」明辨是非。「在人間事相中修行『六波羅蜜』,風風雨雨不動心,堅持拔苦予樂的目標,才是真正人間菩薩!」

知識分子,真能「知事」

與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及范德鑫教授談及求才,上人強調慈濟志業體同仁必須具備「合和互協」的人文,才能有志一同、克服困難。

「志不同、道不合,必難合心。能合心,在互動中就能和和氣氣;團體最重要的是和氣,和氣才能凝聚、發揮力量。」

精神理念的凝聚實為不易,需要主管們用心創造環境,上人期許大家有共同的理想與方向。「慈濟教育只求人文的精進,不為利益而鑽營;對於具有教育使命感的人才,是最好的環境。若能凝聚更多志同道合者,合心承擔,這樣的團隊就是最美的組合。」

教育是社會未來希望所繫,上人強調不能有絲毫偏差,期待慈濟學校老師要是「知事」分子,而非只有「知識」,一味教學生競爭和批判;慈濟要教出能真正明辨是非、而非人云亦云的學生。

「知識分子要真正『知事』——如果知見狹隘,凡事欠缺實際了解,只選擇願意知道的事,閉門『想當然耳』地批判,將扭曲事實,為社會帶來很大的危機。」

上人期許知識分子也要有單純心。「事理並非不能討論,但評論者需秉持公理,不存私心,而且親身了解,確實『知事』;若能更進一步『見善隨喜』,相信更能促進社會的和諧與信任。」

有人云:「佛教說『為善不欲人知』,為什麼慈濟做事情要讓人知道?」上人表示,慈濟所為是公益事業,必須負起「教育」責任。

「其實慈濟人平日『為善不欲人知』的事可多呢!志業基金點點滴滴來自十方,必須讓大眾得知慈濟將十方善款運用至何處;再者,宗教是淨化人心的教育,要表彰善行引導大眾學習,轉惡向善。」

常言道「發心容易恆心難」,而慈濟人真心付出無所求,且持之以恆;上人期勉大家進一步做到「風雨不動心」。

「行善是本分,既然甘願付出,即使面對質疑與扭曲,慈濟人還是要『心寬念純』以待,從中學習開闊心胸、修除習氣;無論如何,絕不放棄解人苦困的志願。」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