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憶念
撰文‧雲南人文真善美志工
(攝影╱陳忠華)
頭一次見面,老人家卻直說:「我認識你!」
身上穿著三年前慈濟發放的棉外套,
心底始終記得那藍天白雲身影。
彩旗飄揚,人頭鑽動,雲南華寧縣青龍鎮廣場上,站滿遠道而來、等候已久的鄉親。元月十六日,是二○一三年以來,慈濟在華西地區第二次大型冬令發放;寒冬裏大家滿懷希望,翹首以盼。
當地山區連續幾年天災,貧困家庭需關懷援助。半年來多次勘查訪視及造冊,雲南志工會同臺灣慈濟人,帶來白米、棉被、棉衣、菜油等物資,兩天共發放兩千兩百九十六戶,七千一百八十七人受惠。
志工送上熱茶點心,撫慰鄉親們耐心等待,也不時用凡士林滋潤鄉親們粗糙的雙手。發放隔天就是臘八節,受助家庭歡喜準備過年。多位居民領了物資後,隔天加入發放現場幫忙搬米;幾位長期照顧戶,也到現場手心向下助人。
人群中,兩位奶奶站累了,一個坐在背簍上,一個席地而坐,笑瞇瞇的表情吸引了志工;其中七十五歲的胡桂英奶奶,雖然第一次見到志工劉宇庭,卻連聲說:「我認識你!」
湊巧地,志工在另一頭發現行動遲緩、嚴重聽障的爺爺掉隊了,他就是胡桂英奶奶的先生張有會。當七十九歲的張爺爺顫巍巍地歸隊,劉宇庭看見爺爺身上穿著二○一三年慈濟發的棉服,衣服雖已破舊,但是慈濟標誌仍然顯眼。
「謝謝你們,感恩你們!」奶奶一直重複這句話。雖然慈濟人只做了一點點,但在鄉親們心中卻留下深深的愛,這身藍衣白褲制服烙印在奶奶心中。
胡桂英奶奶把志工當成自家人傾訴:「現在農活做不動了,自己身體也帶病,家裏已經沒錢買米了。兒子打工長年不在家,媳婦有精神病,常常丟下四歲的小孫子……」
奶奶一家人住在青龍鎮落梅牙口村,這次領到五包白米、兩瓶菜油、兩床棉被、五套棉內衣、四件棉服,志工親自送他們及物資回家。
小小的土胚房,門已變形,屋內昏暗,屋頂破洞透著星點光亮;後半間堆著高高的柴火,邊上就是爺爺的小床。志工問奶奶:「您在哪兒睡覺?」她俐落地爬上灶上又窄又陡的木樓梯,志工跟上,想幫奶奶鋪新棉被,她一再推脫;環視床上凌亂堆著棉被及衣物,想必奶奶覺得不好意思吧!
說起風雨飄搖的家,奶奶多次含淚;志工只期待物資與關懷可以溫暖這冰冷的小屋。離去時,奶奶堅持送志工上車,穿過幽深小巷,車前揮手道別。在奶奶心裏,看見慈濟人就是親人,就感受到愛。
坎坷無怨,轉念助人
住在海鏡村的陳躍波,罹患小兒麻痹,行動不便,一大早與三位村民合租了一輛車前來領取物資。「今天特別高興,終於可以過一個好年。」他說:「感恩慈濟的關愛,我也要學會去關愛別人。」
四十八歲的他,婚後生下女兒,被診斷罹患小兒麻痹,妻子不堪生活艱苦而離家,他與七十歲的父親承擔養家責任。小孫女雖是殘疾,但在爺爺照顧下一身乾淨整齊;爺爺戴上慈濟志工結緣的毛線帽,開心地笑了。
志工跟陳家父子相約,從小小竹筒開始,作青龍鎮的一粒善種子,哪怕是一毛錢,也能一生無量,改變自己和周圍鄉親的命運,匯集點滴善念作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兩天發放完畢,天色已晚,車輛的閃光燈在山間小路分外明亮。慈濟的旗子和佛教的彩旗飄揚在青龍鎮,猶如吉祥的祝福,迴盪在山坳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