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5期
2016-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阿板薰法香
  特別報導
  慈濟五十「靜思時空 慈濟萬行」靜態展
  特別報導
  靜思精舍生活禪
  天涯共此情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聞法札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5期
  【業師學堂】 中年的美學
撰文‧楊舜斌 攝影‧顏霖沼

精通多種樂器的張懿,在繁忙建築師工作與志工生涯中,活出精彩人生。

室內設計工作室總監張懿,
結合專長與興趣,職場得心應手,
業餘生活更精彩,
油畫、演奏、單車……
這分自在的背後,
下足了基本功與專注力。

 

  早上七點,張懿從新北市汐止家中,開車前往羅東車站,經過五十分鐘車程,無縫地搭上火車前往花蓮。接觸慈濟後,張懿十年來往返臺北、花蓮不下千次,有時是為了設計案,有時則是到慈濟大學陪伴學生,而這天正是他每月一次的「業師學堂」。

  「業師學堂」是慈濟大學針對有志挑戰夢想的學生所開設的課程,邀約各行各業志工無私地傳授所學,還實際讓孩子參訪職場環境;幫助各科系大學生藉此提早發現自己的興趣,少走些冤枉路。

  張懿負責教授的是「空間美學」,不過不只談美學,還談人文;因為他認為人文的涵養和美學息息相關。「一個生活習慣很差的人,也很難有美感。」身為室內設計工作室總監,對於這方面有所堅持,也反映在他的辦公室、住家與設計之中,井然有序而帶有禪意。

 

 

 

在個人工作室中,桌上的電腦、筆電、平板各自開啟著不同的視窗,張懿一邊聽著古典樂,將心神沈澱,然後在圖紙上將設計落實。

 

張懿這幅最近完成的油畫作品,取材自朋友拍攝的照片,正在學飛的八哥幼鳥與殘破磚牆的對比,流露出不甘平凡的堅韌。

 

耐力和意志才是強項

 

  張懿今年五十三歲,但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他的生活忙碌,事業和慈濟志工各分一半,即使如此,他仍舊醉心學習許多事物,認識他的人往往會用「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來形容他。

  在慈濟手語劇演繹活動中,他是種子志工,協助團隊完美演出。看著他在演繹時的神情與儀態,不認識他的人,還以為他是表演科系畢業呢。

 

    談起「手語」,張懿坦言一開始興趣缺缺,所以當慈濟四十五周年,全臺慈濟志工投入「法譬如水?經藏演繹」時,他躲得遠遠的;他說:「我從小就不喜歡跳舞,父母的教育又讓我比較內斂,肢體放不開。」

  問起他最後怎麼克服的?張懿笑說,就是每天照鏡子練習,覺得自己到底在矜持什麼,「不勇於去接受的話,就永遠沒辦法突破。」也許和從小完美主義的個性有關,所以他還是突破困境。

  工作之餘,他報名油畫課程,實踐幼時的夢想。從拿起刮刀不知如何下筆,到現在能臨摹出栩栩如生的作品,更努力朝著「畫出風格」邁進。在家人的鼓勵下,他著手整理畫作,準備參加比賽,他相信又將是一個新挑戰。

  張懿最喜歡的興趣其實是音樂。無論在公司或家裏,精神疲憊的時候他放上黑膠唱片,樂音即能舒緩身心。除了欣賞古典音樂,他也精通鋼琴、薩克斯風、笛子等樂器,這些才藝都是他運用閒暇自修而成。

慈濟五十周年經藏演繹,擔任種子志工的張懿,除了協助指導,也親自上場

  以最拿手的笛子來說,他在開車時聆聽知名演奏家的作品,如果遇到塞車,甚至拿起笛子吹上幾段。「第一首曲子好像練了一年,之後技法熟悉了,就愈學愈快、愈學愈難。我的個性就是這樣,要學就要好好學,不然就不要學。」

  從前年開始,張懿更迷上自行車運動。最初只是因為朋友的孩子邀約一起環島,但那次的經驗讓他練出了興趣,每週一定擠出兩次練騎時間,平路騎久了,就改騎山路。去年他挑戰武嶺,嘗試「西進西出」,共計一百四十多公里,雖然遇到下雨,但還是咬牙花了八小時完成。

  雖然他在幾位鐵馬同好中年紀排行第二大,但不服老的他勤跑「風櫃嘴」練習,讓他接著在武嶺「東進東出」,全長兩百多公里的路程中擔任領騎。

  今年三月,他還和朋友一起挑戰三鐵接力賽,雖然自認成績不太理想,但他在臉書上寫下:「這年紀,要跟年輕人比速度,真的不是他們對手;爬山路,我的耐力和意志,才是我的強項!」

 好習慣就堅持下去

 

  也許這樣的中年很讓人羨慕,想學任何新事物都隨心所欲,但張懿說自己最缺的就是時間,因為他在工作上還是事必躬親,通常一天只睡五小時,他不熬夜,如果有需要,就是凌晨早起來做事,「年輕的時候,我發現到公司時,老闆已經在辦公室,我就覺得自己當個員工應該要更盡心。」也因此養成他早睡早起的習慣。

  而所有展現在別人眼前的成果,也只有自己才了解背後所下的苦功。張懿分析,許多喜好都來自幼年經驗與年輕時打下的基礎,小學時參加「音樂班」、「體育班」,也經常看著課本裏的肖像臨摹,奠定素描功力,經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日後學畫畫也特別快。

  然而國中時,父親經商失敗,欠下不少債務,全家靠著擔任教職的母親微薄薪水度日,他經常和母親到菜市場撿拾菜販剝掉的菜葉回家「加菜」。高中時,他計畫半工半讀,但母親無法接受,因此大力反對。

  「這是只有爸爸和我知道的秘密,那時其他人都認為我是叛逆。」十八歲的他,半夜拖著行李離家北上,執意半工半讀,就是為了減少家裏的負擔,也因此知道父母供應孩子讀書是多麼辛苦的事情。所以他的假日或空閒時間就只做一件事──念書,成績優秀,還曾拿到全校第一名。

  考量自己在繪畫方面的專長,張懿大學時選擇了建築系。這段期間,母親打探到他的消息,但他仍決定繼續在外工讀,並利用上班的空檔畫圖自修,下班後就到圖書館或專修班研習,培養設計技巧。

  這些努力顯然沒有白費,張懿第一次到設計公司面試,就受到主管的青睞,覺得他做出來的成品不像是個新人,因此直接以設計師聘用,跳過助理設計師的層級,得以和客戶溝通設計到完成案子。

  張懿後來創業開公司,最初難免忐忑不安,但靠著過往打下的基礎,隔年主導的案子就獲得室內設計金鼎獎,事業也漸漸上了軌道。張懿說,即使再忙於事業,也要培養興趣,人生才會過得精彩,「唯有不斷的做,才會有所體認、有所收穫,慢慢累積出小小成就。」

 

 
▏談心時間  ▏

那些年輕時的夢

問:在追夢的過程中,是否想過放棄?又是如何克服?

答:對我來說,比較沒遇到這個問題,因為我很早就確立自己的方向,所以再辛苦好像也沒什麼。不過,由於我擔任慈濟大學「慈誠懿德會」的慈誠爸爸,陪伴過傳播系和醫學系的孩子,偶爾也會看到他們在這方面的困擾。

  剛開始,其實不太容易打進他們的心裏,大家相敬如賓;所以我和太太有時惡補一些偶像劇,來增加和他們溝通的距離;久而久之,他們有心情上的煩惱,就會和我們分享。

  有個孩子是聽從父母的建議選擇了學校和系所,過得很不快樂,到了大二甚至開始翹課,上網玩通宵,白天就是睡覺。和他溝通後,發現他其實很有想法也很乖,只是這裏不是他的興趣,自然就提不起勁。

  考量他這樣下去有可能會被退學,所以和系上老師一起去拜訪家長,期盼讓他們了解孩子的志向。後來他們替孩子辦了休學,孩子也到新的學校,順利完成學業,還考上碩士班。我很開心能看到他有這樣的改變,這其實也是我們當慈誠懿德爸媽的責任。

 

問:如何確定自己的志向或興趣?

答:現代社會多元,這是現在年輕人比較幸運也是可悲的地方,因為不容易找到目標和興趣。許多人都很敢於嘗試,可是最大的缺點就是耐心不夠,沒辦法很專注,什麼都想碰、什麼都想學,但就沒一樣精通,或是一碰到阻礙就放棄跳過,沒辦法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興趣或專長。

  有些東西是要靠累積才有可能達成。我在學油畫時,剛開始不敢去碰觸顏料,每一筆都愈下愈艱難,深怕一抹上去就會毀了現在的進度,但是如果不去碰觸,永遠不知道這個步驟是對的還是錯的,即使錯了,下次畫就會有經驗。所以,勇於嘗試,但不要輕易放棄,才不會一直找不到目標。

  另外,由於少子化的關係,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需求都會盡量滿足,反而讓孩子覺得太容易,不懂得珍惜機會。其實不要怕孩子受傷,沒有讓他跌倒過,他就不會覺得痛,要鼓勵他去經歷。正如我們在插花時,總是喜歡找一些比較奇形怪狀的枝條,因為經過逆境淬煉才是真正的美。

 

問:世俗上會認為您是成功人士,您個人對成功的定義為何?

答: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不一樣,有些人認為賺很多錢是成功,有些人認為事業有成是成功,但我覺得那些是一時的,因為人生會有很多起伏;我追求的是心境能不能感受到輕安自在,讓自己不那麼容易被環境牽扯,能單純地面對生活的大小事。

  就如同我自己的設計風格,也隨著年齡而有所改變。以前覺得要有造型才是設計,但其實抽掉了這些無謂的東西,反而能更凸顯想呈現的意涵,如禪語:「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然後,也不要妄自菲薄,像我媽媽會說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但我反而覺得她很成功,因為她從小帶給我的身教,讓我不至於走偏;如今她年紀大了,依然經常在各道場做志工。

我想追求的成功,就是心裏能很自在,甚至能帶給別人幫助,臨終前覺得這一生沒有白活,那就是個成功的人生了。

 

問:早年臺灣經濟起飛,只要肯打拚就能累積成就;但目前大環境不如人意,確實有年輕人抱著消極態度,或者未戰先怯。能給晚輩們一些建議嗎?

答:過去確實是個典型的時勢造英雄的年代,只要願意付出努力,大概會比現在多一些成功的機會。

  可是,時勢造出的英雄,因為成功得來容易,會誤以為自己就真的是英雄,比較少預想下一步、下兩步的生涯規畫,甚至愈來愈投機。現在回頭看,這些英雄不是早已陣亡,就是輸了事業又賠上家庭生活。

  當年的時勢,尚且要靠努力才有機會,現在的局勢,更是險惡艱辛,「努力」是基本配備,還需要提升自己更高等級的配備,諸如:提升做事的能力與效率,做人的態度;更重要的是,別把「利益」擺第一順位。見錢眼開的短利心態,會讓自己愈來愈容易碰壁;學會「付出」,能廣結人緣,會招來貴人,也才能給自己製造更多的成功機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