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3期
2011-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寰宇慈濟
  【特別報導‧慈濟45周年】
  人文新賞‧長情劇展
  【特別報導‧汶川地震三周年】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一年三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奧地利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3期
  二日 歡喜心,開心結

 

◆3‧2《農正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常懷歡喜心,遇到逆境也能轉心念、開心結;反之,累積無明煩惱,心結愈纏愈緊。

無憂無疑,常住歡喜


臺中環保志工碧霞阿嬤,兒子因車禍往生,她在悲傷中提起大愛,捐一輛救護車給醫院,並且帶著小孫子投入環保。早會時上人感言,這是最好的身教典範。

「人生難免有苦有難,只要心境一轉,痛苦的心緒也能轉為輕安自在。要把握時間,用心做大地、人間的貴人,若能如此,每一秒鐘的生命都很可貴。」

上人囑眾以歡喜心行菩薩道,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更重要的是提升自我生命價值、開拓心靈境界,以大愛行大道。

「常懷歡喜心,即使遇到逆境也能轉心念、開心結;假如心不歡喜,經常累積煩惱,心結會愈纏愈緊。」上人強調,時時心存感恩,就能常住菩薩「歡喜地」,輕安度日。

「時時提起感恩心、彼此尊重,則世間沒有走不過去的路。對人起了疑心,『心鬼』住心,就會自我障礙。所以要時時警惕,保持心靈潔淨無憂、無疑,才能達到菩薩歡喜地。」上人表示,只要心境開闊,於人於己皆無障礙,菩薩道就是一條寬廣暢通的「易行道」。

天下大事匹夫有責,上人以皈依文勉眾——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既提起誠心皈依,就要對佛信心無疑,發無上心,以大愛行大道;「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以清淨心深入經藏,滌除心垢,再引入法水滋養慧命;「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要發願自度度人,廣招人間菩薩。

「一生汲汲營營、自私自利,累積再多財富,臨命終時終究帶不走,唯有業力隨身;能把握有限的生命,積極為大地、為人間付出,就是走在正向的菩薩大道上。」

媒體報導,日本企業界多年來推動「掃除道」——用掃廁所、掃街道磨練心智,發展出「凡事徹底」與「感恩惜福」的清掃哲學,已有十萬人響應。

上人讚歎:「透過掃除行動『內省觀心』,掃除環境髒垢的同時,也洗除了自我心垢;是清淨心靈的道路、美化心靈的運動。」


開闊心量,菩薩招生


與菲律賓慈濟人談話,上人殷勉要跳脫「人我是非」的狹隘思惟,開闊心胸、凝合心力;除了廣招人間菩薩,對於曾經脫離團隊的法親,也要循循善誘,使他回歸大家庭。

「人與人之間無法和合,多由於心無法開闊、彼此無法善解包容;不可託言是他人造成,要勇於面對問題,從自我改變做起。」

臺灣各地慈濟人也在進行法親關懷,把脫隊已久的委員「愛」回團隊。上人說:「要珍惜每一位有因緣進入慈濟的法親,當他遇到生活上、心理上的問題時,須及時關懷、了解與幫助。」

上人殷切教導,僅憑少數人的力量,無法面面俱到、成就廣大慈濟事,所以要事事感恩、對人人感恩。「人不合,就無法凝聚大力量。就如閩南語『碗有碗的功能、箸有箸的功能』,每一位法親都是慈濟大家庭一分力量,只要真心投入,對慈濟只有加分不會減分。」

志業的根要往下扎實,才能向上伸展、枝繁葉茂。是以上人期盼團隊能合心、和氣、互愛,才能協力開拓志業。「只要有意願、能以誠意投入的人,我們就要予以牽引、教導;若有人心靈打不開、脫離軌道,要慈悲勸告;真正盡力過後,再隨順因緣。」

上人殷囑,師父最關心的是大家是否合心,能否相互帶動、照顧?「請大家務必提起誠意,行走佛陀為我們開闢的這條菩提大道。每天自問是否以誠待人、以誠行事?唯『誠』可體會『心包太虛』的佛心而『體解大道』;意誠而心淨,才能『深入經藏』。」

全球災難頻發、天地告急,上人請大眾莫再為自己的私心、私愛而計較。「請大家用誠心、淨心、願心,在居住地用心付出,增進社會的祥和平安。」


淨心齋戒,法雨入心


慈濟用愛鋪路走過四十五年,慈濟大道愈鋪愈開闊、鋪路的隊伍也愈益浩蕩。與慈悅師姊等人談及今年八月「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經藏演繹之事,上人表示,世界災難一波接一波,正是加緊推動齋戒、懺悔的時刻,要廣邀社會大眾歡喜入經藏。

「經由一次又一次的共修,淨心入法,發自內心誠懇懺悔、齋戒;也彼此提醒去除習氣,讓法雨滲入心地,吸收到法香與道氣。」

四十五年來,慈濟用愛鋪遍了社會。上人比喻就如鋪連鎖磚,鋪磚的人一塊接一塊緊密不斷往前鋪,終於鋪出寬廣長遠的菩提道,讓大地能呼吸、也讓人人有一條平坦大道安穩行走。

「寬廣長遠的菩提道,是從最初的一塊磚開始。四十五年的慈濟路,追本溯源,是從每一位慈濟人發心、出力以成。」

以音樂手語劇方式領眾入經藏,始自一九九九年歲末,靜思手語隊在上人歲末祝福場次演出「三十七助道品」;翌年五月首辦「浴佛」大典,之後逐年落實社區、更擴展到全球。上人感恩慈悅師姊與靜思手語隊的創意與用心,將佛教美好形象從靜思堂室內鋪到露天廣場,從慈濟會所鋪到中正紀念堂、伸展到國際,連中美洲海地、南美洲智利與玻利維亞等對佛教陌生的民眾,也隨著慈濟慈善腳步,在克難環境中莊嚴浴佛。

「只要有人帶動,就有人會盡心力。慈濟人藉由浴佛以及宣導農曆七月吉祥月等活動,讓社會大眾感知佛教之美,拔除根深柢固的迷信觀念。這是慈濟人的勇氣、智信與毅力所成。」

上人勉眾提起「三皈依」的精神,推動齋戒、懺悔——

「要相信佛陀的智慧,才能『體解大道』,由衷地『發無上心』誠懇齋戒、淨潔身心。有清淨心,才能不起煩惱而『深入經藏』,成就『智慧如海』。有智慧,就能『統理大眾』歡喜投入;發揮『合和互協』的願力,以誠懇、清淨心彼此成就,就能達到『一切無礙』。」

此次活動以「齋戒」為重,上人強調,讓人人入「歡喜地」是首要步驟,「只要大家起歡喜心,自然會廣傳訊息,招呼更多人共同參與。」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