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3期
2009-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 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3期
  【義診往診】 鄉親出不來,醫療走進去

◎撰文‧葉文鶯

◆林邊夜間門診◆

別了白晝的喧囂,孤佇街角的交通燈號忽明又滅,林邊鄉仁和村睦鄰公園與崎峰村祿天宮、一南一北兩個醫療站內,燈火通明。大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正迎接每一個疲憊竟日的心靈。

林邊火車站前的泥水依然過膝,林碧鳳看著家裏物資不斷減少,小心翼翼牽著腳踏車劃過污濁泥水,出門領取救濟物資。領完後,接到朋友的電話又趕了過去,就這麼前籃載著泡麵、拖把,後座載著朋友送的礦泉水準備回家。

為了閃避路上車輛,她騎入泥濘,一陣打滑,人車應聲倒地。

腳掛了彩,來到慈濟醫療站。風溼免疫科醫師許寶寶檢查後,讓護士游斯評接手消毒傷口、上藥。忍著痛的林碧鳳道出感謝,因為入夜後的林邊人聲俱靜,又怎能奢望還有地方可以處理傷口。

離開前,游斯評送上一個家庭醫藥包,仔細說明內容物和使用方法,「每天至少要幫傷口換一次藥哦!」

許寶寶用手捏捏阿嬤的肩膀,「會痛喔?」阿嬤回答:「痠痛到麻!提水,提到手痛。」一旁鄰居也不斷附和著阿嬤的大小病痛,彷彿比阿嬤更了解自己的身體。

心臟外科張兼華醫師忙著看診,晚間七點多正準備趁空檔吃飯。看見帶著孫子前來的阿嬤,他起身招呼:「沒關係,來!來!」阿嬤實在不好意思:「先吃飯啦!」張兼華揮了揮手,堅持先看診。

來來去去的民眾圍坐在祿天宮前閒話家常,風災的肆虐像是已乘著微風,漸次飄向夜裏。這夜幕低垂的林邊,人醫溫暖的手正在膚慰。
(撰文、攝影/于劍興)

年輕人脫下髒污溼透的鞋,請醫師看看他的腳——每天在水裏行走,沒一刻乾爽,趾縫間早已磨出多處傷口。他所有的鞋被大水沖走,現有的這雙還是別人給他的。護理師宋益美教導他護理傷口並致贈家庭醫療包,叮嚀每日擦藥,傷口才能早日痊癒。

接連有男士主訴被機車排氣管燙傷,原來是在泥地騎車打滑,小腿內側燙出赤紅的傷口。國軍官兵也來掛號,清掃水溝時眼睛遭污泥飛濺;醫師立即給予大量沖洗與點藥。

幾名婦女正由護士護理手腳外傷,見有泌尿科女醫師來,悄聲詢問可否加掛。風災期間正逢生理期,缺乏衛生用品,身體溼透又停水停電,頂多只能以雨水洗澡,造成泌尿道感染,紅腫發癢、苦不敢言。

台中慈院劉昕和醫師開藥後,忍受多時的隱疾可望紓解,婦女們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民宅、帳棚下、宮廟前,慈濟醫療儘可能貼近民眾多加設站,從白天到黑夜,為人療傷止痛。

不同於民眾從電視新聞收看災情,大林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每天與花蓮本會連線「志工早會」,蒐集災區志工所回報的第一線救難資料。「循著志工救災點的推進,醫療團隊必須緊跟在後。」簡守信一語道破醫療團隊的著力點。

於是,當水漸退、道路搶通,慈院同仁踩著雨靴、穿上雨衣,設立醫療站,在災難中發揮及時守護生命的功能。除了施醫施藥,醫療站也發出家庭醫藥包,內裝優碘、紗布、棉棒等,讓民眾在忙碌一天梳洗後,可以自行上藥,貼心之至。

結合六所慈濟醫院及全台慈濟人醫會人力,醫療團隊分布台東、屏東、高雄、台南及嘉義災區服務;從八月十日迄八月二十四日,投入的醫護、藥師和行政人員超過一千人次,診治逾六千七百三十一人次。義診還在進行中,高屏區駐點至少持續到八月底。


「鄰人」有難,大林馳援林邊

八年前,納莉颱風水淹嘉義民雄鄉金興村,大林慈濟醫院同仁至今難忘當時就近協助清掃,那夾帶水分的淤泥猶如釘入土地,提不起來的沈重感教年輕人都閃了腰!這番景況在莫拉克風災後竟然再度重演。

災後,同仁們結合雲嘉、中彰地區志工即時在金興村送便當、義診、打掃;緊接著又往東石,以及土石流災情嚴重的梅山鄉瑞里提供醫療服務。重災區屏東縣佳冬、萬丹已有人醫會駐診,簡守信決定擴大至林邊鄉醫療服務。

「林邊,就在『大林旁邊』。」簡守信幽默笑說,鄰人有難,慈院理當馳援;況且人皆有惻隱之心,連花蓮慈院同仁也不惜奔波,加入這場歷史性救災。

慈濟醫療院所白天在林邊設立五個醫療站,包括林邊國中、鐵道睦鄰公園、靈善堂等;若民眾家中有行動不便的老人,醫師也親自上門往診。

八月十八日,大林慈院加開夜間門診,就在鐵道睦鄰公園和崎峰村祿天宮廟口。崎峰村白天有其他醫療機構進駐,但無法涵蓋夜間義診,慈濟透過在地志工發現居民需求,及時給予回應設站。

設立醫療站,必須依靠在地力量。分別在屏東巿區、南州鄉開設藥局的人醫會志工蕭志忠、劉素妙,自從水災過後,他們放棄這最可能賺錢的時機,拉下店門忙著籌設醫療站。每天開著沾滿泥漿的車,機動支援慈濟各醫療站藥品、物資、糧水補給;車輛到不了的地方,便將物品背在身上或繫在腰間,涉水而過。

此外,志工於災後送餐、打掃、發送應急金,救災行動已與鄉親建立情感,居民樂意提供地點作為慈濟醫療站,以擴大服務範圍。

在林邊火車站附近鐵道睦鄰公園對面,四十坪大的醫療站便是由居民連夜清洗騰出來。初設站時,下水道淤泥阻塞、垃圾堆積路旁,路面泥水四溢,人員進出相當不便。大林慈院總務室蔡建隆商請國軍協助清運垃圾。

見志工不時取水替前來看診民眾沖洗雨鞋,蔡建隆利用廢棄塑膠空盒,盛裝半桶水,每個人進入醫療站之前,必須將腳上的雨鞋放進塑膠桶,通過三次「水關」洗去淤泥。「儘量保持環境乾淨,就是防疫!」他說。

路愈難走,
醫療更要進去

光林村靠近林邊溪堤坊潰堤處,淤泥厚度超過半人高;國軍忙於清理街道,行路艱難加上可通行的道路時而改變,村民外出領取物資相當不便,有時索性放棄。村民鄭淑美嘆道,她和弟弟共用一雙雨鞋搭配拖鞋,在沒水的情況下清掃淤泥;即使有錢也買不到一雙雨鞋的窘境,令她不知如何是好。

「慈濟志工好像『螞蟻雄兵』喔!」找到貼切形容詞的鄭淑美興奮又感動地說,志工很早就利用竹筏送來便當,又將需要洗腎的病人背出去就醫,這幾天有一、二十位志工幫忙打掃她家,著實讓她鬆了一口氣!

而像這樣路難走,民眾外出困難,又有志工配合清掃的地方,醫療志工更要隨行。他們扛著帳棚和鐵架,搭起臨時醫療站,也在泥濘的地面鋪上廢棄門板,開闢一個較安全可供遮蔭的休息處。

「人力充足,就可以設立更多醫療站、將服務時間拉長、走到更遠的地方去服務。」簡守信說,在通行不便的災區,若只能在遠端設置醫療站,便失去服務的目的。

近午,當民眾放下圓鍬、水桶,坐在屋外牆邊吃飯歇息,志工卻還接力從民宅提出一桶又一桶的泥巴。由於高溫、水分流失、如廁不便,志工陸續因中暑、流鼻血或腰受傷而被送到醫療站。

七十三歲、來自台北的曹光雄滿臉通紅、汗如雨下。他在通風不良的民宅內清理淤泥,藍色上衣和內衣都能擰出水來。家醫科醫師劉鎮嘉請他坐下充分休息排熱,護士協助他脫去雨鞋、鬆開衣物,並拆開飲料紙箱當做扇子搧風。

大批志工從北、中、南動員協助清掃,上人關切志工安全,不能損兵折將,醫療團隊也在林邊交流道下方設站服務。這裏是所有來自非災區車輛集結的終點站,特別是結束一天的清掃,有人脫下雨鞋、手套後才發現受傷,醫護人員給予適當處置,才安心讓他們踏上歸程。

災區醫療需求具急迫性,貴在把握機緣才有付出的機會,「緊急醫療照護要『走』出一條路,而不是『想』出一條路。」簡守信說。

接觸鄉親、感受其對醫療的需求,家醫科醫師陳世琦,之前只能看著電視裏的災難畫面乾著急,而今親來奉獻心力,在漆黑夜色中踏上歸程。他欣慰地說:「今天可以安心睡覺了!」

連續兩天休假都來服務的護士游斯評笑稱,在臨時醫療站,一人身兼書記、藥師、護士和清潔阿姨,輔助醫師看診,充實的假日真是開心!

(資料提供╱大林慈院公傳室、人文室)


【分送家庭醫藥包】

在林邊,醫療車到達不了的地方,台北慈濟醫院院長趙有誠與醫護同仁,盡可能把家庭醫藥包往身上背,徒步逐戶致贈,「重災區的鄉親走不出來,我們就走進去。」

醫藥包內有優碘、生理食鹽水、紗布、透氣膠帶、棉棒、OK繃以及止癢、抗生素藥膏,還附上一般傷口照護衛教單張,讓民眾在緊急時可以自行做初步外傷護理,減少感染機會。慈濟醫院已準備八千包備用發送。

趙有誠表示,台北慈院有三百多位同仁報名參加義診兼清掃災區。八月二十日,院長夫人李菁薇也同行關懷鄉親,「付出愛心,不能少我一個人。」
(撰文╱朱文姣 左圖攝影╱簡淑絲、右圖攝影╱黃小娟)


【慈院守護東部災區】

花蓮、玉里、關山慈濟醫院醫護同仁守護東部災區,分別在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太麻里鄉多良村、大武鄉大武村、海端鄉利稻村等地區服務。直到八月十六日公路打通,鄉親可就近看診,義診任務才告終;期間服務超過三百五十三人次。

布農族部落利稻村,兩百多位居民平安,但道路中斷,均靠空運物資。青壯年人背負著容易腐壞的番茄、青椒等作物,徒步三小時送至山下天龍古道交給店家;關山慈院醫療團隊拾階而上,與頭頂著農作的村民錯身,村民說:「感謝這個時候慈濟仍上山照護我們。」

首位患者說,昨天下午發燒不適,正擔心何處就醫,聽到鄉長廣播翌日慈濟會來,才安下心來。為配合居民起居,當晚和隔天清晨慈濟均有義診,忙完家事的婦女晚上帶著牙疼、感冒、皮膚病的孩子來就診;何菊修醫師也到一位老先生家往診,當家人領到慢性藥,臉上終於露出笑容。(撰文╱洪麗莉 攝影╱曾芳榮)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