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3期
2009-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 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3期
  【屏東縣】 沿海鄉鎮成水鄉 擺渡送愛

◎撰文‧涂心怡 攝影‧簫耀華

屏東縣西南沿海鄉鎮,
包括林邊、佳冬、東港等地,
自民國五十、六十年代起養殖業興盛,
大量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
成為台灣淹水頻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四天內屏東降下超過三千毫米雨量,
破歷年最高紀錄,也讓三萬人受困水中。
「黑珍珠」蓮霧的故鄉——林邊,
三分之一低於海平面,
積水超過一層樓高,三天三夜不退。
志工由水路供應三餐、
從北而南協助清掃,
源源不斷的愛,也從此開始運輸……


夏末時節,在屏東林邊種植蓮霧數十年的一位老伯,本該在果園為蓮霧樹催花;但他卻一手拿著畚箕,奮力清出家中淤泥;一手拿著掃把,將積水往門外推。

蓮霧園是他的畢生心血,現在卻是連提都不想提的痛。田厝村村長王賜霖在旁無奈地說,伯伯家所有的蓮霧樹都被大雨打壞,樹枝、樹幹不成形,樹根怕早被泡爛。「不只這一家,全林邊鄉的蓮霧園恐怕都泡湯了。」

屏東縣林邊鄉,不僅養殖漁業興盛,鹹鴨蛋品質好,由於地層下陷、海水倒灌造成土壤鹹化,非常適合蓮霧栽種,被譽為「黑珍珠蓮霧的故鄉」。

莫拉克颱風侵襲,林邊鄉全鄉泡在水中,果園、漁塭、鴨寮無一倖免……

八月八日凌晨三點,大雨傾盆直下,林邊鄉鄉長陳朱雲看情況不對勁,立即趕回鄉公所坐鎮指揮;當時街道上淹水直到小腿處,「才三個鐘頭就淹上胸口。」

水勢一發不可收拾。首先是停水斷電,接著連鄉長桌上那支專線也在下午四點宣告中斷聯繫。「市話不能打,我馬上拿起手邊四支手機,結果全都收不到訊號。」

莫拉克為南台灣帶來驚人雨量,屏東連續四天降下總計三千毫米雨量,不僅遠遠超過當地一年總降雨量,單日降雨量也創下歷年紀錄。

「林邊鄉十個村兩萬一千人口,全部受災。」陳朱雲說,屏東縣西南沿海自六、七○年代開始,養殖漁業興盛,超抽地下水的結果,導致地層下陷。

林邊鄉舊名「林仔邊」,古早時期是一片樹木蒼蒼的原野。然而過去三十多年間,地層下陷累積超過三公尺,境內三分之一土地低於海平面,尤其初一、十五大潮,常需借助抽水設施方能順利排水。

「雖然長年飽受淹水之苦,卻從來沒有像這次嚴重。」陳朱雲指出,這回連鄰近的佳冬鄉、東港鎮,也幾乎全泡在水中。

淹水第一天,救人要緊

林邊鄉受災嚴重,不僅通訊中斷,就連重要的對外交通要道——南二高林邊交流道,也幾乎被大水堵住去路;外人想進來救災,也是困難重重。

林邊女兒施芳宜,八日清早從附近的新園鄉趕來,一到交流道口即受阻。「我媽還有阿姨,二十多位親人都住在林邊……」原以為嫁得近就能照顧家中老小,「沒想到會有這一天,連近水都無法救。」

新園鄉也淹水,但狀況不嚴重,「我以為林邊也是。但看到新聞不斷播報林邊淹大水、停水停電、缺糧……當家中電話打不通,我就知道事情不對了。」

施芳宜的娘家住在比較裏邊的村落,她和先生不斷和在現場救災的軍方溝通,下午終於得以搭乘搜救小艇進入。

八月八日早上十點,國軍進駐林邊鄉,先將病患接到交流道口,由待命的救護車接送醫院,並將居住在一樓平房的鄉民緊急撤出,老人家也送出安置。三個臨時安置點在第一天就擠滿五百多人。

軍方人員表示:「第一天主要工作就是救人!最感謝由南至北,各警、義消單位及民間救難組織主動支援,帶來許多救災小艇、水上摩托車。」

陳太太想起搭救生小艇撤離前的狀況,餘悸猶存——大水淹至一層樓高,鐵捲門被強大水壓阻擋,人力拉不開,一家三口只得從後門逃出,由橡皮艇載至交流道口。住在屏東的哥哥早已守候許久,看見妹妹一家平安,放心地說:「你大嫂已經把飯菜煮好了。」

「已經兩天沒吃過餅乾以外的食物了。」一家三口幸運獲救,陳太太說自己從沒有想過,穿著乾爽的衣服坐在餐桌上吃飯,竟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到了第二天,許多鄉親都被親友接走,安置所只剩下一百五十人左右。」鄉長陳朱雲表示:「緊接著,補給糧食就成為救災重點工作。」

小船難入巷,涉水覓食

林邊鄉以透天厝居多,大水來時雖能往二樓以上避難,但停水停電無法煮食,加上大水圍困出入困難,連乾糧都難以補給。

外援不斷湧進。民間與軍方合作出動快艇,發放水、便當、泡麵以及麵包等物資。「但範圍實在太廣,有些地方拿到中餐,都已是下午兩點多了。」

涉水前來尋找物資的陳先生感嘆,外援雖多,但現實狀況實在有太多阻礙。「我們那條小巷弄,膠筏進不來,只有水上摩托車可以走,但那載送不了多少物資……」

當時他聽到有人大喊:「鄉公所有物資!」他半信半疑,與兒子、姪兒五個人,從家裏一步步涉水、繞遠路,耗費兩小時才「走」到地勢較高的鄉公所。「這樣的人體廣播器,可是災難來臨時才有的特殊現象。」

部分路段水流湍急,他們幾人拉著水管前行,頭上還戴著安全帽,避免被水沖走或不慎踩到異物摔倒,也防被強風吹落的東西砸傷;推來的幾口保麗龍箱與大水桶,則要用來放置物資,配備齊全又很有創意。陳先生說:「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災民啊!為了活命,就會激發出生存的本能。」

排隊半小時後,陳先生領到的熱食不多,大部分是泡麵跟乾糧。雖然家中水塔還有淨水可供飲用,卻沒有電力跟瓦斯可以煮食,但他們不擔心,「用冷水泡麵,泡久一點麵也會軟喔!」

除了居民自力救濟,不少在外焦急等待的家屬,也備妥一袋袋物資,用塑膠袋封好、寫上地址,拜託國軍循址送達;也有人不放心,親自進入災區。

七十多歲的林玉枝,一早就搭著水陸兩用裝甲車進入林邊鄉,把熱騰騰的食物交給女兒,再搭膠筏出來。「坐裝甲車跟膠筏很不舒服,但能親眼看到女兒平安、有東西可以吃,我才能真正安心。」

災後第一口熱飯,水中烹煮

慈濟屏東分會所在地長治鄉,雖不靠海,卻也淹水及膝。作為屏東地區慈濟救災協調中心所在地,志工仍在第一時間打開爐火,為鄉親烹煮熱食,同時也向高雄、台南分會求援。

八月八日當天,眾人合力在風強雨大中送出五千五百六十個便當;接連兩日更供應民眾和救難人員約六萬七千份便當。

「慈濟的便當,是村民吃到的第一口熱飯。」林邊鄉田厝村村長王賜霖說,七日晚間,他跟幾位村民冒雨涉水到鄉公所,領回兩百個便當與三箱乾糧,卻不足以供應全村一千兩百位村民食用。

風雨稍歇後,田厝村周邊卻潰堤,大水不僅沒退反而淹得更高。「很擔心要等到水退後,村民才能全面領到物資;幸好隔天慈濟就送來一千兩百份便當和飲用水。」

災後,慈濟救災協調中心電話不斷,有受困鄉親打來,更多的是心急如焚的家屬。協調中心召集人黃麗香說:「電話幾乎癱瘓,很多人打通時已經急到泣不成聲……」

「一位小姐人在台中,擔心永樂村的家人沒有拿到物資。志工在發放現場回報,永樂村長已親自領取物資,我們馬上回電,讓她安心。」黃麗香說,協調中心接到求援電話,會通報第一線志工跟現場救援的軍方配合、提供協助;第一線志工也會回報物資配送狀況,讓協調中心及時安撫家屬的情緒。

黃麗香表示,慈濟志工在長期訪視關懷中累積救災經驗,在緊急時刻更多一分細心。「有人打電話求援,說小孩需要奶粉;我們問清楚孩子的年紀跟慣用的奶粉品牌,送奶粉時還用保溫壺裝了一壺熱水進去。」

嚴重地層下陷,積水難消

舊名「鴨舖」的田厝村,由於臨近大鵬灣,沼澤生態豐富,提供魚蝦等天然飼料,造就了養鴨事業發達。養殖業興盛後,雖然許多土地改為漁塭,養鴨戶漸少,但是「林邊鴨蛋」仍令當地人引以為傲。

田厝村剛和社區在這次風災中有上萬隻鴨子死亡,災後,社區守望相助隊員緊急進行清理。六十歲的村長王賜霖顯得很疲憊,雖然憂慮著風災造成的經濟損失無可估計,但他說:「人平安最重要。」

王賜霖家的地基挑高足足有一丈,是田厝村唯一沒有被大水侵襲的地方,也提供二十八位村民避難。他笑說:「人家蓋一次房子就住好幾代人,我是被水淹怕了,又重蓋一次。」

走在林邊街道上,常可見到頗有年代的老房子因地層下陷,只剩屋頂殘影。林邊和東港鎮、佳冬鄉、枋寮鄉同列為「嚴重地層下陷區」,是台灣淹水頻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三十多年來超抽地下水養殖魚貨,造成地表下降、海水上升。為改善淹水狀況,政府做了不少防護措施——二十幾年前即設有抽水站;七○年代更將當地列為地下水管制區,鼓勵漁民以海水養殖取代地下水養殖;四年多前花費一億建造防潮閘門,希望能有效阻擋大水來襲。

然而,地層下陷屬地質災害,以目前的科技或工程方法,均無法使已下沈的地平線再上升恢復;也絕非加高海堤就能防範淹水。

四年前的七一九水災,積水一天內退光;這次莫拉克颱風來襲,儘管做了層層防護,林邊鄉還是淹了三天三夜,大水消退的速度相當緩慢。

水退後,大量淤泥占據房舍與道路,甚至深及膝蓋。「等水完全退去要五天,清這些爛泥巴要花更久的時間……」王賜霖無奈說著,後續的打掃工作,才真是勞心勞力。

萬隻豬群滅頂,消毒防疫

「颱風來時,有警覺到可能潰堤,於是廣播請大家幫忙穩固堤防。」同屬沿海重災區的萬丹鄉,村民冒著大雨、扛著自家工具鞏固堤防,這才讓災情減緩一些。

災後第四天,水全退光,七十三歲的黃身妹阿嬤蹲在自家門口刷洗還堪用的家具。她說:「水退到腰部就要開始清了,不然等水退光,房子都要臭了。」晚點,她還要洗那堆被水泡過的髒衣服。

洗衣機泡壞了,一大疊衣服只能用手一件件搓洗,「一天洗一點,能救多少算多少。」黃身妹說,即使家境還過得去,但能用的東西就不浪費,多搶救一些就不用花錢買新的,「現在擔心的是傳染病問題,因為死了很多豬。」

萬丹鄉位於屏東平原中樞,是典型的農業鄉,境內有許多養豬、養雞、養鴨業。此次大水讓豬隻浮了起來,第一天豬群們還能開口哈氣、奮力游在水面上,但水退得太慢,全鄉有上萬豬隻難逃滅頂。

巷弄間遍布發臭的豬隻屍體,社區義工出動協助清理、噴灑消毒藥劑,就怕造成疫情。新興國小校長林敬欽說:「昨天清潔隊清了一萬多隻,還有很多沒清……」

林校長災後趕回學校,還以為來到動物園,「有死的豬、活的豬,還有鴨子跟附近魚塭飄來的泰國蝦跟金魚……」

萬丹鄉不乏淹水紀錄,但頂多淹到小腿肚;這次開始淹水時,新興國小家長會長還特地到校把地面上的物品搬上桌子。「沒想到會淹那麼高。包括硬體設備、開學後要發給學生的教科書和圖書館七千多本藏書……全泡湯了!」

學生家裏也受災,清掃工作落在校長和二十幾名教職員工身上;但奮力打掃一整天,才將兩三間教室需要丟棄的物品搬出來。

「淹水時我們最需要食物,水退了,最需要的是人力。」

致贈應急金,回收善念

「水退後,慈濟人立即展開訪視、協助打掃以及發放應急金。」志工黃麗香說,這個階段最需要人力投注。

八月十三日起,台北、台中志工南下支援;嘉義、台南、高雄等慈濟人也在完成當地急難救助任務後,前來添力。一連十天,全台各地每日匯聚數千人次志工,前來屏東投入清潔工作。

志工抵達後幾乎毫無休息,馬上換上高筒雨鞋、透明雨衣和遮陽帽,與屏東志工整隊,前往高樹鄉、萬丹鄉、東港鎮、林邊鄉、佳冬鄉等災區,進行訪視發放和清掃工作。

清早搭乘高鐵南下的台北志工林秋鳳說,昨晚十一點接到詢問電話,她馬上應允,並張羅行頭,「最困難的是找雨鞋,半夜買不到,只好硬著頭皮四處借……」

林秋鳳的家鄉在旗山,這次也受災,「幸好家人平安,慈濟人的使命就是做該做的事。」她與志工逐戶訪視了解受災民眾生活狀況;來到陳先生家,他的所有家當幾乎全毀,唯一還堪用的,僅有頭頂上的電燈。

經濟損失不小,但陳先生將裝應急金的紅包袋收下,裏面的善款捐回。「我還有存款。有更多人在風災中無家可歸,希望這筆錢能給他們。」說著說著,陳先生落下了眼淚。同樣受災,他慶幸自己和家人都很平安。

高雄縣原住民鄉土石流滅村、天人永隔的遺憾,讓屏東災戶有不同的感受。「我一邊清掃自己的家,一邊幫他們祝福。」同樣捐出應急金的賴小姐說,家具雖毀,只能坐在地板上吃飯,但一家人都在,就是最幸福的事。

災後第二天,屏東分會湧進一群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以網路串聯響應志工行動。

「與其在家看新聞,不如直接來幫忙。」就讀台北大學的邱同學,邀約兩位好朋友趕半夜十點的客運南下,「會想到慈濟,是因為慈濟救災總是跑第一。」

服務於電子量販業的陳威凱,帶著十幾位員工接連多日到會所幫忙,也提供貨車運送物資。「一次要搬十幾公斤的便當跟水,很多五、六十歲的師姊還在隊伍間幫忙傳遞。很佩服她們,我們也要加油!」

熱心民眾與慈濟人一起涉水發送便當、到居民家打掃;陳威凱說,收穫最大的還是自己。「居民拿到便當時,一個淺淺的笑容,就會讓我們感到喜悅,覺得做了該做的事。」

「台灣人有愛,這股愛會將福的力量聚過來。」慈濟志工深受感動,也虔誠祈禱,即使重建的路漫長,災民會因為愛與善念凝聚,堅強挺過難關。


霧台 撤村,牽掛美麗家鄉

霧台鄉,屏東地勢最高的鄉鎮,居民以魯凱族為主。風災使道路嚴重坍方,對外交通中斷,六村落間的通道也遭土石阻絕,短時間無法修復。縣府因而決定撤離霧台鄉佳暮村、大武村、阿禮村和伊拉部落五百多戶。

徐冬林夫婦八月十日從山上搭機抵達內埔農工安置中心後,經常想起阿禮村的老家、故鄉的美麗風景。「我們的石板老屋有一百多年歷史,保留著五代人的時光回憶;每年櫻花季吸引觀光客,也豐富了部落的繁榮……」

然而道路斷成大峽谷,不知何時才能恢復;徐冬林的女兒住在平地,想接他們回家住,但他想跟族人在一起,守在家園附近。

慈濟志工數度前往安置中心關懷,提供生活物資、應急金。由於開學在即,需歸還校園,居民八月下旬遷離。

縣府計畫在中央廣播電台長治分台園區興建三百戶組合屋,包括鄉民和慈濟志工均前往打掃以利搭建。縣府另計畫為霧台鄉興建永久屋,正與慈濟研議中。

(撰文╱陳美蓮 攝影╱褚信介)


佳冬 避難,慶幸人平安

「活著就是最大財富。」這是單親媽媽余小姐,從水災中得到的人生啟示。大水來時,她抱著孩子拚命往前跑,直到搭上國軍裝甲車到達安全地方才稍安。

因為海水倒灌,佳冬鄉塭豐村、燄塭村、羌園村、四塊厝和大同村淹水嚴重,四百多人緊急撤離到佳冬農校。余小姐說,住在大禮堂雖然諸多不便,「但我們很幸運,還能看到這個精采世界。希望不只我們一家平安,祈求每個家庭都平安。」

當區六位慈濟志工也受災。李桂鴦在淹水當天上午,正聯繫各區志工討論如何救災,想不到打開家門的那一刻,大水湧進,一天一夜沒水沒電沒食物;第二天村子裏的老人家和小孩先被救出,第三天全村撤村。

「世事無常。以往都在救災,想不到現在也變成受災戶。在拿到便當的那一刻,眼淚撲簌直流。」李桂鴦說,孩子也在接到慈濟便當的當下,深深體會原來媽媽做慈濟是這麼有意義,因此主動加入服務行列,和媽媽一起膚慰鄉親。

八月十九日起慈濟志工和慈青每天來到安置中心帶動小朋友、關懷老人家。由於佳冬農校將開學,安置中心將移至加祿營區;慈濟志工也將持續前往陪伴。(撰文╱林美瑜、蘇艷玲、林素燦 攝影╱鄧勝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