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4期
2009-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4期
  【城‧鄉‧新‧生】 十年淬煉 再造東勢客家庄

◎撰文‧賴怡伶

夏末秋初的東勢山間,粒粒飽滿香甜的甜柿、水梨高掛枝頭,
待天氣轉冷,酸甜多汁的柑橘、葡萄也要上市報到。
農人以一年的辛勤耕耘,獲得大地之母庇護而歡慶豐收。
就如十年前那場大地震過後,雖然房子震垮,但客家精神不被打倒;
靠著自己的力量,鄉親們一點一滴展開重建,
讓東勢鎮上觀光興盛、房屋儼整,
外表已難看出那場災難留下的痕跡……


在東勢耆老印象中,生命中的第一個大地震,是發生於一九三五年,震央位於新竹、規模七點一的「關刀山大地震」,帶走東勢鎮二十八條生命。

然而,讓一般東勢民眾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三千多個日子前的那一場「九二一大地震」。

天地家園變色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規模七點三的大震襲來,猛烈地撼動房屋、拔斷道路、撕裂河山……數分鐘過後,熟悉的世界已完全不同。

劇烈的搖晃驚醒劉紀勝一家人。住家一樓前方的梁柱折斷、二樓走廊下斜,劉紀勝抱著小孫女、帶著家人,利用這個地震造成的斜坡匆忙破窗逃出,躲到附近空地。黑暗中,人影幢幢、哭聲不斷,全家人瑟縮在一起,內心充滿恐懼。

天亮後,一家人才發現住家四層樓變成三層樓,整排房子的一樓完全塌陷;時常見面的鄉親鄰居,有些成為冰冷屍體被運送出來,哭聲處處可聞,慘不忍睹。

當時東勢聯外道路與橋梁都中斷,外援進不來,宛如孤島;又有宣傳車廣播,上游水壩受損嚴重,恐怕潰堤,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劉紀勝內心無比惶然。

「當時不知外界情形如何,以為是世界末日。想著未來該怎麼辦才好?尤其我是一家之主,要把家人帶到哪裏?……」

爬出危屋看見需要

居住在東勢「名流藝術世家大樓」的慈濟委員陳麗珠,二十日晚間臨睡前,心裏還掛念著白天為土耳其大地震上街募款,遭遇許多困難;睡夢中,突來的大震將她拋跌下床,屋內杯盤傾碎,倒下的衣櫃差點壓到她。

丈夫破門而入,將陳麗珠救出;一家人逃往社區中庭,才看到一樓嚴重毀損——梁柱歪了,某些樓面甚至傾斜搖搖欲墜……一家人死裏逃生,相擁而泣。

餘震不斷,沒人敢進屋歇息,許多人暫避到舊火車站前的空地。望著滿目瘡痍的震災現場,陳麗珠想到自己作為慈濟人的本分。

「我是慈濟人,在東勢鄉親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怎能缺席!」她讓先生帶著女兒暫到安全之處,自己則上街尋找慈濟人的身影。

另一位東勢慈濟委員林愛珠,住家牆壁被震裂,她和家人逃出,前往河濱公園避難,看到許多人受傷流血。

「前幾天我才將家裏的急救箱補足。地震後停電且餘震不斷,大兒子做了個危險但勇敢的決定——奮不顧身跑回住家二樓找出急救箱……」

林愛珠為輕傷者擦藥,兒子則騎摩托車載重傷者去醫院,母子倆相互補位。「遇到這種情況,大家都是相互幫忙。」

災區幅員廣闊,受災嚴重。鄰近的大甲、后里、豐原等地慈濟人得知災情後,排除萬難摸黑趕來,成立救災中心,為受災民眾烹煮熱食、提供生活物資……

陳麗珠和林愛珠放下驚恐、拍去身上塵土,很快加入慈濟服務鄉親的行列。

一碗及時熱湯麵

天亮後,劉紀勝聽說社區廟裏有人提供熱食早餐,便前往排隊領取。站在等候隊伍中,他心情複雜:「家境尚可,為何今日淪落在街頭排隊,只為溫飽?」

慨嘆一家人的際遇,又見一群志工正忙著為鄉親張羅熱騰騰早餐,引發他的好奇心。他詢問志工從何而來?聽聞大多是從外地摸黑跋涉而來,他深受感動。

劉紀勝將家人安置在岳父家,並回家收拾能用的物品,將聯絡方法寫在紙板,掛在窗前告知親友家人平安。接下來幾天,慈濟人在社區發放便當及物資,同時穿梭大街小巷膚慰災民,劉紀勝自動承擔嚮導和客語翻譯。

東勢地政事務所倒塌,許多攸關重建的重要地籍資料都埋在廢墟裏。事務所人員頭戴安全帽、手拿採果籃,用最克難的方法將資料送出危樓;並且在倒塌的事務所門口搭建帳棚,為民眾服務。

在東勢土生土長的劉紀勝,由於熟悉公眾事務,也協助戶政人員調查社區傷亡人數。

地震後四十四天,十一月三日,慈濟在東勢林管處提供的東興街土地上,動工興建五十戶大愛屋;動員一千四百多人次志工、半個月即完工讓當地受災民眾入住。

包括東勢在內,慈濟總計興建十九個組合屋社區安置受災民眾。劉紀勝參與了埔里、東勢兩地的大愛村興建。大太陽底下滴著汗水,和志工並肩工作,看到許多外地志工推著手推車,來回奔跑於工地中,他很疑惑:「為何要用跑的?」

「這些志工告訴我,他們來東勢的路上,看到許多居民住在路邊帳棚,居住環境惡劣;因此希望加快重建速度,讓大家可以趕快脫離帳棚生活……慈濟人的尊重和感恩心,讓我更決定加入這個團體,為家鄉做點事。」劉紀勝說。

震出對家鄉的愛

受災當時,慈濟人提供的那一碗碗熱騰騰的湯麵,是許多民眾心中最深刻的記憶。「東勢沒有被人遺忘」的心靈膚慰,填補了不少人受創的心。

這分熱忱感動了東勢居民,無論受災與否,他們慢慢收拾起絕望哀傷的心情,積極展開重建;許多人更投入志工行列,藉由服務鄉親安頓自己的心,在付出中體會自助助人的快樂。

家住「東勢王朝」大樓對面的劉宜蓁,地震當晚眼見十幾層樓高的大樓瞬間橫躺路上,意識到災情慘重;她行走街上,觸目所及盡是悽慘狀況,人人面色凝重。即使自己未受災,仍感覺徬徨無依。

劉宜蓁來到慈濟熱食供應站,吃了一碗熱騰騰的湯麵,安定心神;看到等待熱食的民眾大排長龍,志工們忙不過來,她便自動留下來幫忙。

那段時間,她幾乎天天和慈濟人同在,打雜、跑腿樣樣做,也拿著急救箱帶領志工穿梭大街小巷,幫忙傷者敷藥;發放物資時更負責接電話、記錄便當數量、送達地點,親自帶路一一送達。直到恢復上班後,更利用午休和下班後繼續在慈濟救災中心幫忙,興建大愛屋也能看到她的身影。

而東勢鎮民何銘欽,地震前有六位親人在五年間相繼往生,兒子遽逝更讓他無法接受;他放下計程車生意,鎮日借酒澆愁。

九二一發生後,何銘欽家中平安,他得知慈濟志工從外地前來,烹煮熱食所需的物資有所欠缺,二話不說把家中的瓦斯、鍋子、食材等搬來提供慈濟人使用。

連續幾日,目睹非親非故的慈濟人為鄉親付出,為亡者助念、照顧傷患,並打理林總事務;他想到自己因親人往生一蹶不振,實在汗顏;決定投入付出行列。

他守在東勢王朝廢墟現場,和十幾個國內外救難隊共同奮戰,直到二十九具遺體全數被挖掘安置後,才結束了四十天的救援生涯。

為重建家園打拚

「災後即使有組合屋可住,那畢竟不是永久的家;大家都很想加快重建腳步,擁有自己的房子後,心情比較安定。」

在地政事務所擔任義工的劉紀勝說,九二一過後,政府提撥金額供受災民眾辦理重建緊急融資,而受災戶原有房屋擔保借款部分,本金展延五年、利息展延六個月。

「不少人擔心災後五年紓困期過,可能會發生無力償還的情況。然而,這樣的情形卻沒有發生;也少聽到因房屋貸款壓力而走上絕路的消息。這就是東勢人的韌性!」

家住透天連棟建築的劉紀勝,和鄰居達成共識,推派代表請建築師設計房屋樣式、確認施工建材,到政府單位跑重建手續、尋找營造商……二○○○年初夏新居動工重建,資金獲得政府提供無息和低利貸款,分二十年攤還。

「舊居貸款剩下不多,政府概括承受,還提供低利貸款。我們現在一個月還數千元,生活節儉還能過。」劉紀勝說。

然而,仍有不少民眾面對新屋貸款壓力、或未繳付完的舊屋餘款,壓力有如千斤般沈重。

身為慈濟人,陳麗珠以平常心看待受災。她暫時住進慈濟大愛村,在慈濟救災中心持續忙碌。

「大樓才落成一年半,梁柱和結構體卻在強震中損毀;若要修繕,每戶估計須花上百萬元。」儘管對於重建住宅的種種細節不甚了解,陳麗珠和大多數住戶卻有共識,要讓名流藝術世家大樓盡快重建。

社區主委劉如林、賴賜玉與巫苓蓁,是重建過程中的重要推手。身為「建築門外漢」,幾名委員會成員從跑政府單位、與銀行協商、選定建商設計師、修改草圖、督工等開始,深入了解、全程參與,並且將一切過程透明化,讓住戶放心。

「集合式住宅最難蓋,因為大家意見很多。但是只要合心就不難。上人說:『信己無私,信人有愛』,我們完全信任管委會。」陳麗珠說:「主委很辛苦,也很無私奉獻。我們的新房子是SRC結構,並獲得綠建築獎項,但蓋起來每戶約花了兩、三百萬。」

高標準的要求及動工的急切效率,正反映出東勢客家人刻苦耐勞、全心全意為家園打拚的重建精神。「重建事情千頭萬緒。但這都不能阻止我們想要重建家園的決心。」劉如林說。

堅韌靠己不依賴

災後十年,東勢街上觀光興盛、房屋儼整,山裏處處種植著高經濟作物,鄉親們為震災重生感到驕傲。走在東勢街上幾乎看不到地震的痕跡,人與人之間也感受不到地震過後的陰影。然而,談起東勢這十年的轉變,劉紀勝有其個人的觀察。

「家園再造千頭萬緒,萬般辛苦難以向外人道。東勢人之所以能夠堅持走過,靠的就是山城客家庄的勤儉精神。」身為客家人,劉紀勝有生動的描述:「山上的人,鋤頭鋤下去,不知道何時能夠收成,所以克勤克儉、非常勤勞;他們日出前就開始工作,日落後還在田裏,終年無休。」

「只要有土地,種一些菜、買一些米,山裏的人再怎麼苦都可以過活。」劉紀勝表示,大家平常都習慣節儉生活,地震雖然震垮房子,但手中都還有積蓄、有力量可以展開重建,比較不會完全依賴政府。

「東勢民眾在災後認分認命,不抱怨資源不夠或抗議政府重建速率緩慢,而是選擇靠自己力量再站起來。相較於其他地方,東勢重建速度可說是相當快!」劉紀勝說。

東勢鎮鎮公所社會課課長馬紀政則認為,各方的關懷和支援,讓東勢有浴火重生的姿態。「災後政府資金援助、民間團體在各方面快速補充,讓東勢人積極重建。而志工精神,也在東勢鎮播下了點點滴滴的善因種子。」

數不盡感恩情

九二一大地震讓許多東勢人產生「人生無常」的棒喝體悟;十年內,東勢地區受證慈濟委員人數由原來的二十多位,成長四倍。

相對於其他地區,這樣的數量並不算多;但對於家業、事業一向勤儉執著的東勢客家庄民來說,這分情誼的擴展與延續,已屬難得。

東勢資深慈濟志工姚淑娥分析:「對家鄉的愛、對社會大眾關懷的感恩之情,在在促使東勢居民也一同付出。在東勢,許多慈濟人就是被九二一給『震』出來的!」

「當年,慈濟準備撤離設在東勢的救災中心時,很多鄉親都在哭,覺得慈濟要離開大家了。後來我們成立關懷中心,繼續提供居民服務。」慈濟志工陳麗珠回憶。

慈濟服務中心撤站後,何銘欽就加入慈濟環保志工,之後受證慈濟委員;至今仍參與環保、醫院志工等服務。

劉紀勝國小最要好的同學住在「東勢王朝」大樓,地震使大樓倒塌,從此天人永隔。這讓劉紀勝更加喟嘆自己這條命是撿回來的,當善加利用;即使家園重建期間歷經種種考驗,也體會到人性的醜惡和善良,他仍有數不盡的感恩之情。

「地震讓我深刻體會『不知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所以更努力把握當下付出。」
投入慈濟至今整整十年,劉紀勝已是全方位的慈濟志工。

放在桌上的一疊照片,常牽動劉紀勝最深的心情。即使十年過去,每當看到這組照片,當時的情緒、處境、感觸,紛紛湧上心頭。

一張張相片,盡是房屋塌陷的凌亂畫面;其中一張,拍出鋁窗內一張紙板上寫著:「我們現在很好,親友不要擔心。」這是劉紀勝在九二一大震後十數天,在東勢舊家拍下的照片。「雖然紙板寫著要大家不要擔心,但當時我的腦中一片混亂,想著面對眼前這番景象,倒不如就在地震中往生算了……」

曾經心情如此沮喪低落,對明天完全不抱希望。劉紀勝長吁了口氣說:「經歷這麼大的災害,十年內要平復很困難。現在只要聽到大一點的聲音,我就會想起那個天搖地動的夜晚;停車時,也會不由自主看看周遭有沒有電線杆,怕地震一來會倒下來。」

陳麗珠也說:「去年四川地震,志工上街募款。許多東勢鄉親捐錢時,想起九二一地震當時的恐怖、想到最需要時有人幫助,還是忍不住哭了……」

服務互助的精神,是他們這十年來免除憂慮的良藥。

「『人』這個字是由兩撇組成,看來像是相互扶助,但誰支持誰、誰協助誰,實在不知道。」劉紀勝在大地震後振作奮起,為東勢鎮付出,也走向了新的人生方向;他為自己的心靈重建之路下了定義:「透過互助,脆弱無助的人,也能生起自助助人的力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