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日 用心踏步,精進前行
◆11‧30《農十月‧十四》
【靜思小語】要自許為菩薩,莫自甘為凡夫;做自我心靈園丁,培植功德林。
尊重他人,就是自重
年輕的劫賓那比丘發心要隨佛修行,前往佛陀精舍途中忽逢大雨,借宿在燒陶師傅家,坐臥稻草堆上休息。晚間,又有一位形象莊嚴的比丘進門,劫賓那比丘恭敬推讓稻草堆讓其休息,自己坐在地上。後到的比丘正是佛陀,於是為這位有心修行的年輕人說法;其後劫賓那比丘證阿羅漢果,為大比丘眾中善知星宿日月者。
晨語時間,上人開示:「劫賓那比丘以謙卑、恭敬心待人,如同常不輕菩薩,視人人皆是未來佛;其謙恭之心、敬重待人之德,自然展現在日常生活。」
憍梵波提尊者是修行有成的大比丘,然而他有一個與生俱來的習氣——嘴巴常像牛反芻一樣嚼動不停。因多生以前,尊者為小沙彌時,見到僧團中一位老比丘齒牙脫落、嘴巴習慣性地嚼動,覺得很好玩,經常仿效、作弄老比丘,就此養成習慣。
此後五百世,尊者都出生為牛,再五百世轉生為人,卻仍有嘴巴嚼動不停的習氣。雖有緣遇佛而出家,也證得道果,此一習氣仍在;佛陀遂讓尊者拿著一串數珠,嘴巴常動似在念佛;為免尊者外出托缽、入眾傳法時,受到不明究理者作弄造業,遂讓尊者至天堂受供。
上人叮嚀,無論面對任何人,皆要謹慎以待,莫以「開玩笑」、「隨便」的輕率態度犯下無心之過;看到別人的習氣,以輕蔑的心態仿效、作弄,使人亦以不恭敬的態度對待他,即使是無心之過,也會招致累世的果報。
「要以謙恭尊重的態度待人,尊重人亦是自重;旁人見到彼此尊重的莊嚴形象與態度,自然會起恭敬心,而不致輕慢造業。」
上人警惕人人要時時戒慎用心,莫在無意間養成習氣;一旦發現自身習氣,必定要立即改過。
菩提大道,以愛鋪路
參與「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進研習」的學員,於靜思堂同步聆聽志工早會。上人以馬來西亞賴振東師兄跨越肢體障礙、超脫心靈障礙做慈濟,且不辭路遠歸返心靈故鄉受證為例,勉勵大家見賢思齊。
賴師兄因肌肉萎縮症無法自主行動,一趟從馬來西亞到台灣的航程如此遙遠,若非排除了身體與心靈障礙,無法達成來台受證的目標。上人以其精進勇猛之心教示:「只要有心、有願,世間沒有達不成的心願、沒有做不到的事。」
上人表示,人生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要自我疼惜生命,以身體作為「載道器」。「珍惜能夠自由動作的身體與力量付出、利益人群,才是有意義的人生;要把握每一天的生命增長慧命。」
雲來集的菩薩,每一位身上都有感人的藏經;這次海外志工有八百三十多人受證,也是今年度歲末祝福的起步。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中,上人感恩殊勝因緣,讓來自不同國度者同來接受慈濟法髓。
「這一條菩提大直道,是普天之下所有慈濟人用心耕耘、以愛鋪路而成的康莊大道。期待大家持續愛灑人間、廣播菩提種子,讓人間菩薩更普遍,更多苦難人有機會獲救。」
普天之下災難偏多,上人期許海外志工把菩提種子帶回居住地播撒,就地生根萌發,讓每一個國度都有同根而生的菩提林。
「也許過去的人生有過錯,從此刻開始重新再來,以虔誠一念心面對未來時時刻刻的人生,修習氣、除煩惱,自度度人。」上人期勉人人恆持此時此刻的平靜與虔誠,時時精進,福慧雙修。
心靈園丁,育功德林
「從凡夫地到佛的境界,是一段很遙遠的距離,若沒有牽引者,可能迷失方向或半途而廢;菩薩就是這條長遠道路的接引者,不斷接引凡夫走上成佛之道。」
香港會務在眾人用心耕耘下,十多年來在四大志業都有所成。香港分會董事會上,上人殷勉人人自許為菩薩,莫自甘為凡夫;在這條長遠的菩薩道上用心踏步、精進前行。
「慈濟團體中的資深、資淺,並非以加入的先後認定,而是對於法的體悟深淺。若比別人早進慈濟,卻退失道心,亦無法稱為資深。為何退道心?實是心靈作怪;要當自己心靈的園丁,照顧好自心功德林不致衰敗凋零。」
經云:「菩提大道直故。」上人引以教勉:「慈濟是一條平坦寬闊的康莊大道,行於其上若『踢到石頭』,無論石頭是誰放的,也是自己不用心才會踢到;既然不小心踢到一次,豈能再碰撞第二次?」
上人教示,行菩薩道要時時用心。「前腳輕輕舉步,還要細心踏穩,再舉起後腳往前走,步步接續;從凡夫地走一步、進一步,直至佛境。」
人生無常,上人提醒大家要對生命的流逝有所警覺;有一天的時間可以做事,就要好好把握。「生命過一天就少一天,我天天都在倒數計時,所以我很珍惜時間。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樣的,時間絕對不會為任何一個人停滯一秒。」
過去香港是台灣與大陸的交通轉運樞紐以及政經橋梁;而今兩岸互通,香港慈濟人更有餘裕落實就地人間菩薩招生,上人勉眾多辦活動,扎根深實,凝聚力量。
「人間菩薩招生能否順利推展,有賴團體的和氣吸引人來接觸。團體的和氣,是由個人自我修養而來。與人相處不要處處計較,個人事小、天下事大,要克服自我欲念與執著,與人相合;即使受了委屈,也要自我克服。」
上人勉眾打開心門、放下身段,多結好緣。「縮小自己如奈米,小到能進入別人的眼中、鑽入其心坎;即使很微小,卻能發揮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