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風輕撫綠寶石——第一所希望工程學校移交
◎撰文‧藍錦菲、李誠捷、王棉棉、陳誠宣、楊蘊美
慈濟在緬甸援建的希望工程,第一所啟用移交;
清透的風流動在敞亮的課堂,每張童顏晶瑩閃爍望向未來。
世界優質的寶石,盛產在緬甸,代代人才也將在每所災後重生的學堂培育發光。
雖然是假期,仰光市頂甘鐘(Thingangyun)第四中學師生們卻在清晨雀躍返校。當司儀宣布儀式開始,官員、慈濟志工們拿起金色剪刀剪下繡球——納吉斯風災後拔地而起的希望工程學校,三月六日正式移交給緬甸政府。
教學大樓兩旁十二間教室門前,志工拉下紅色紗巾,數百位學生從室內走出,簇擁著緬甸國防部部長敏崔中將(Lieutenant General Myint Swe)主持揭幕儀式;他從女學生手捧的銀缽拿了浸有香水的蒲桃葉——緬甸人供佛時最常用的植物,輕輕抖灑在立碑上,祈求未來一切圓滿。
二○○八年五月,納吉斯風災摧毀了仰光市六十所學校,頂甘鐘第四小學四棟建築物倒了三棟;師生們分散在舊校舍和寺廟上課,一年多來克難辛苦,終於等到校舍啟用移交之日;由於新校舍設計符合規格,政府宣布將小學升格為中學。
學生們以緬語演唱慈濟歌曲「慈悲的心路」,男孩丹泰索(Than Htai Zaw)說,他最喜歡的一段是「在理想中追求進步,點滴匯聚大愛與情義,讓人間沒有苦痛與悲泣」,他解釋歌詞傳達了救助苦難人的意念,也正是他這段時間的體會。
升格、啟用、學生人數增加
頂甘鐘第四小學建於一九六四年,位在仰光市區,是周遭兩萬居民主要的小學;風災前從幼兒班到小學五年級共有二十四個班級、八百餘人。
納吉斯熱帶氣旋重創校區,只有一棟建物和大風抵抗到底;雖然沒有倒塌,但是大片屋頂被吹散。學生輪流在僅存的長型教室上課,一間教室容納六個班級,各班學童分別面向不同方位的黑板上課,很難不受干擾。儘管如此,空間還是不敷使用,學生分成上下午班,甚至有部分被安置到鄰近寺廟上課。
災後月餘、六月十三日,慈濟志工首次到訪勘災,映入眼簾的是滿地破磚和有待整修的桌椅;由於地處低窪,多處積水無法消退。校園入口處旁,由沙烏地阿拉伯政府捐贈的白色帳棚,成為教職員的辦公空間和會客室。
頂甘鐘第四小學學區內,一般家庭多從事木工或水泥工等,經濟並不寬裕;有些較貧苦的家庭無力購買文具,由校方在鄰近村落募款添購制服和文具。
災後,各項物資更加缺乏。志工得知窘況,準備了鉛筆、彩色筆、蠟筆、橡皮擦、刨鉛筆機、筆記本等九百份文具致贈;孩子們彼此分享新文具的歡喜神情,教人難忘。
二○○八年十一月新校舍動工,不僅為孩子圓一個堅固的求學夢,也替居民帶來工作機會,連婦女都頭頂泥沙參與建築行列。台灣慈濟建築委員定期來訪工地監督工程,嚴謹要求細節,並播放設計藍圖解說,希望建築人員了解援建初衷,一起追求高品質。
慈濟援建三棟教學樓共有二十五間教室、兩間特殊教室、四間辦公室、十間廁所及校長宿舍。去年六月一日完工,學子陸續遷入;九月十日,自風災以來堅守不倒的長型舊校舍也正式走入歷史,拆除以利施作景觀工程。
經歷一年又一個月悶熱昏暗的求學生涯,師生們珍惜新校舍的明亮通風;一位老師說:「我們因為慈濟救助而能舒服地上課,從電視看到台灣莫拉克災情,我們無法幫忙,只能祈禱台灣不要像緬甸這樣受苦……」
從小學升格中學後,設有一到五年級小學部、六到九年級中學部;學生人數從八百增加到九百五十位。老師金珊茉(Khin San Maw)說明,以往小學生畢業後得離家上中學,如今可連貫求學,貧窮的孩子更不會因為負擔不起交通費用而輟學。
校長妙善(Myaw San)女士則是感觸良多,「災後學生分兩處上課,老師和家長辛苦奔波,也擔憂著能否度過難關。現在我們能在同一個地方,平平靜靜、快快樂樂教導孩子;這樣的畫面讓我很感動。感恩慈濟彌補納吉斯風災帶來的破壞,造就緬甸未來的人才。」
●
慈濟計畫在緬甸建設三所希望工程,三月六日將頂甘鐘第四中學移交給教育部,三月七日則舉辦馬揚貢第一中學和雅倫第四中學(No.4 Ahlone High School)動工典禮。馬揚貢第一中學第一期工程預定九月完工,日後將成為仰光規模最大的高中。
在雅倫第四中學動工典禮的尾聲,負責緬甸語翻譯的主持人出其不意宣布了最後一個節目——將由師生表演當地舞蹈。原來這是校長特意為慈濟志工安排的驚喜!
緬甸人歡慶新年(潑水節)時,大街小巷、男女老少都會朗朗上口歡唱「Myanandar」,旋律輕快,舞蹈動作簡單但非常優美;他們選擇在動工典禮表演,象徵這天猶如新年,都是普天同慶的好日子!
校長誠心邀請在場人士與師生歡唱,志工和貴賓也大方接受邀約。音樂再次響起,歡笑聲此起彼落。
Myanandar是緬甸一個水池的名稱,Mya是綠寶石、nandar則是仙女的名字;歡舞的眾人沐浴在陽光下,不時徐徐涼風吹過,給大地帶來無比清涼。也祝福希望工程猶如暖陽,給孩子未來、給社會造就無限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