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後的我永不放棄
◎撰文‧許斐莉 攝影‧蕭耀華
愛愛茉和特偉林坐在門口,兩雙小腿晃呀晃的,
這在兩年前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畫面——
那時特偉林的雙腳只能彎曲或盤坐,無法走路;
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力熬過多次手術與復健,
如今無法享受自在的樂趣。
愛愛茉轉過頭對他說:「特偉林,你好棒!」
潑水節前的仰光鬧街,熙來攘往的人們忙著張羅年節用品;氣溫直逼攝氏四十度,驕陽之下,街頭庶民生命力旺盛而活潑,似乎宣告著兩年前的納吉斯風災(Cyclone Nargis)已走入歷史,傷痛正慢慢遠離。
慈濟緬甸辦公室正舉辦每月一次醫療個案聯誼會,包括風災後接受慈濟幫助而上學的戴維妮(Thet Wei Hnin)姊妹、被火灼傷的密威喬,以及特偉林、愛愛茉……在父母的陪同下,他們來此歡喜重逢。
半天的課程包括帶動唱、靜思語分享、遊戲互動與繪畫等,三月起更增加志工與家長的懇談會。緬甸志工郭寶鈺設定「兩年前與兩年後的我」主題,讓孩子們透過繪畫抒發情感——
在多耐昂筆下,從前自己的肩膀是歪斜的;特偉林描繪了彎曲的雙腿說明過往;密威喬則表達被火紋面時脾氣暴躁的他……孩子們以畫筆忠實記錄了兩年來自己的轉變。
二○○八年五月起,慈濟人進入仰光災區進行急難救助與中長期援建,從中發掘出七十四位慈善個案與四十四位醫療個案給予補助。揮別傷痛的最好方法就是努力活下去,個案們的生命故事不僅感動了志工,也以勇敢與堅持為自己的人生寫下壯麗的一頁。
青年多耐昂的脆弱與堅強
今年十八歲的多耐昂(Toe Naing Aung),四歲罹患小兒麻痹,醫師交代多運動、勤復健,以減緩脊椎與雙腿變形;但從他十歲起,脊椎日漸扭曲成S形,拱起的背部妨礙行走與端坐,身體時常感到疼痛。
「當時我們覺得,這個孩子沒希望了。」多耐昂的父親敏翁(Min Aung)說。
十一年前,敏翁帶著一家人從南部鄉下遷居仰光,他向朋友租借了一輛二手計程車,每天工作十二小時,扣除車租與車用瓦斯開銷,一天可賺五、六千緬幣(約新台幣兩百元)。妻子艾艾瑪(Aye Aye Mar)每天清早到歐金火車站(Oak Gyin Budayong)旁的市場賣盆栽,生意時好時壞,通常一天賣出四、五盆,一盆一千緬幣(約新台幣三十二元)。
敏翁說:「省吃儉用,三千緬幣可以過一天。」但在仰光租屋,租金和生活費高昂,夫妻倆的收入僅供一家勉強溫飽,已無餘錢治療多耐昂的疾病。
多耐昂雖然身有殘疾,卻十分聰明好學,家中收藏著好幾張獎狀。可惜的是,養育五個孩子的沈重負擔,讓敏翁夫妻無法專心栽培多耐昂,更常為了家計吵翻天,一度讓多耐昂萌念輟學。
風災後,慈濟志工來到仰光市區北方的馬揚貢第一中學(No.1 Mayangone High School)致贈文具、評估援建校舍,也因此認識了在此就讀的多耐昂,發現他即使不良於行也不願放棄課業,於是安排他在二○○九年三月接受第一次脊椎矯正手術。
術後疼痛難忍,志工來訪時聽到他嘶喊著:「我不要治療了,我想放棄……」翌日再度來到病房關懷,他不好意思地說:「對不起,我是男生,昨天哭得很失禮……但當你們來的時候,我就覺得有力量。」
主治醫師佐敏梭(Kyaw Min Soe)說明,多耐昂因為小兒麻痹引起脊椎側彎、骨盆歪斜及馬蹄足,雙腿的肌力較弱,肢體平衡失調;目前尚無法精準預測還得接受幾次矯正手術,但三次是最保守的估計。
多耐昂預計今年五月再與醫師商討何時再接受手術,改善踮腳走路的情形;佐敏梭即將遠赴緬印邊界行醫一年,「我的老師佐懷梭(Zaw Wai Soe)教授將接手手術,他的經驗非常豐富;但對多耐昂而言,復健會是個漫長的考驗。」
佐敏梭強調,手術無法幫助多耐昂恢復腿部的肌力,他必須終身藉助步行輔助器,「強烈的心理支持非常重要,他需要像慈濟這樣的組織不斷給予信心。」
支持他往夢想邁進
三月家訪,志工發現多耐昂又搬家了。他們舉家遷到又高又窄的八層公寓——在仰光,許多市井小民都住在這種租金便宜、無電梯設備的高樓中。多耐昂家位於五樓,不難想像他每天是如何跛著雙腳,辛苦進出。
緬甸志工黃秀志說,多耐昂家沒有電話,居家關懷前會先打電話到一樓的雜貨店,再請多耐昂下樓接聽。這一來一往,對身障者是很大的負擔,但多耐昂總是笑臉迎人,不曾抱怨;讓人為他的懂事乖巧感到心疼。
「還沒動手術前,我的背部拱起,肩膀也一高一低,左肩往下斜,左邊肋骨凹進身體裏,有三分之二的腸子受到擠壓,只要吃一兩口飯就嚥不下去,必須喝水才能順利進食。」多耐昂回憶手術前的情況。
第一次矯正手術拉直了多耐昂的脊椎,外形最大的改變就是上身變挺了,「同學們都好奇,我後面那一塊跑哪去了?」正值青春期的多耐昂,長相英俊、口才便給,他笑著說,現在他兩邊的肩膀一樣高,穿衣服好看許多,自信心也增強了不少;「終於可以暢快地吃東西」是他最開心的事。
談起孩子的改變,敏翁對慈濟充滿感恩之情,「光靠我們,絕對做不到這樣。」艾艾瑪也放下憂慮,重展笑顏。這對夫妻曾經一度衝動想要離異,在慈濟志工的好言規勸下和解。敏翁不再酗酒,工作更起勁,一家人終於重拾溫馨與希望。
雖然未來的復健之路還很漫長,但多耐昂的生命似乎悄悄轉了彎。他要求參與志工工作,協助慈濟探視馬揚貢社區其他需要幫助的清寒學生,鼓勵他們積極向學。
今年三月起,慈濟每月援助多耐昂三萬五千緬幣的補習費,幫助他達成上大學的夢想。「我本來想當工程師,但因為身體的關係沒有辦法……我想,電腦方面的工作也不錯,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明年考上大學。」多耐昂笑著說。
拜訪烏櫻村好朋友
納吉斯風災帶來前所未有的大破壞,卻也帶來了許多不可思議善的連結。
風災發生後,慈濟人來到仰光省礁旦鎮烏櫻村(U Yin)致贈稻種與文具,發現了八歲男童特偉林(Htet Wai Lin)。他彎曲著雙腿無法走路,對慈濟人第一個請求是「請給我一匹馬」,因為他不忍媽媽每天背他走兩小時的路上學;第二次慈濟人家訪,他說:「請你們醫好我的腳,我要走路。」
慈濟為特偉林尋找醫師進行腿部矯正手術,經過三次手術治療與復健,他的雙腿已經拉直,可以扶著站起且無痛感。去年底他在志工安排下前往馬來西亞分享,當他穿上鐵鞋、以雙臂支撐拐杖從舞台後方走向台前,許多人流下感動的眼淚。
今年三月,慈濟志工重返烏櫻村,愛愛茉(Aye Aye Moe)一見到慈濟志工便飛奔而來,緊緊擁住一位位好久不見的師姑師伯。曾經因為鼻內增生瘜肉而呼吸困難的她,也在慈濟幫助下順利接受手術。
只可惜這次到訪,志工發現她的瘜肉又有增生趨勢,立刻與母親溝通再安排回診。
「特偉林的家很遠,我也沒去過。」愛愛茉操著如銀鈴般的童音說。愛愛茉的父親在前面帶路,她則牽起志工的手在田埂上健步如飛,見到幾位志工落後,還不忘貼心問道:「師姑們走得動嗎?」
鄉間小路快到盡頭,特偉林的爸爸特威(Thet Wai)已在前方等待,愛愛茉跑上前揮手大喊;特威黝黑的臉上堆起笑容,彼此見面就像家人重逢般甜蜜。
特偉林由媽媽抱著,等在獨木橋前方,開心的小臉龐竟一張口就是流利的中文:「你好嗎?」「好久不見!」「我很好!」他比兩年前長大不少,也重了許多。
特偉林已可穿上鐵鞋、撐著拐杖走路,但由於家裏到學校的這段田埂路沒有整理、崎嶇難行,他還是得由母親索索敏(Soe Soe Myint)抱著上學;但對索索敏來說,情況比兩年前改善太多,「他在家裏可以扶著牆壁走,會自己走去上廁所,我輕鬆很多。」
慈濟志工林銘慶特別帶著特偉林在家裏走一小段路,發現他的右腳比左腳有力,「還是要經常復健才行。」志工叮囑特偉林的父母,千萬不要因為心疼孩子而荒廢了復健,若回到原點就太可惜了!
離開特偉林的家,愛愛茉牽著志工的手一路快步前行,一面興奮地說:「那是閔壽先生家的牛!」「我們村的廟在那裏!」「我今天好早就在碼頭等你們了。」「我好高興看到你們來」……
她一手緊抱住十來個志工致贈的潑水節禮物,只要看到小朋友就上前分送——慈濟的孩子已經懂得在接受後與人分享了!
慈濟志工走向碼頭,村民們看到藍天白雲立刻比出手語「感恩」,笑容在臉上盪漾開來——佛國子民是如此單純善良,接受了幫助便永遠記得。這樣的溫情,難怪讓志工們始終無法忘懷烏櫻村。
●
每月醫療個案聯誼會,約有十五名青少年在仰光的商貿飯店(Traders Hotel)聚首。密威喬(Myo Wai Kyaw)家住在遙遠的坤仰公,總在凌晨三點出門趕路,每次都會帶著竹筒撲滿來捐獻;而特偉林全家更常在前一晚就從烏櫻來到仰光,借宿在廟裏。
結束採訪離開緬甸,我的腦海經常浮起一個個畫面——那可能是多耐昂用右手按住膝蓋,踮著雙腳往前走;或是特偉林顫巍巍地向前跨出步伐,臉上漾著純真而驕傲的笑容;還有戴著小帽子的愛愛茉在烏櫻村碼頭一路跟著我們的船跑,一面揮手送別,粉紅色的洋裝在豔陽下顯得多麼美麗……
這些孩子們以無比堅強的毅力,教我們「永遠不要放棄」,這也正是納吉斯風災引領慈濟人進入緬甸,所帶來最寶貴的一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