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至二十六日 相互「利益」
◆3‧25~26《農二月‧初十至十一》
【靜思小語】最大的「利益」,不是獲取財物,是成就善根道業。
甘願苦磨,感恩他成就
「法親之間,要尊重友愛、相互利益。所謂『利益』,並非指有形的金錢物資,而是彼此成就善根、道業。」上人於晨語勉眾,要自我用功,也要在團體中與人締結福因、善緣。
「面對種種人事境界,心地功夫若不足,很容易因他人習氣影響心境。內能自謙就是『功』,外能禮讓就是『德』;有德者得人緣,能在人群中達到人和、事和、理和。」
佛陀在《法華經》中譬喻三界如火宅、苦濁難堪,修行者多希望能脫離三界;然佛菩薩卻一再來回娑婆世界度眾。上人說明:「菩薩視眾生如己子,不只疼惜、愛護,絕無厭棄;且藉度眾生『善入佛慧』,所以甘願承受剛強眾生苦磨而無怨,付出無所求且感恩眾生成就道業。」
智慧深廣之德,來自長久的精進勤修。上人指出,菩薩藉境修心,將形形色色的眾生相、萬事萬物的道理收攝於心。「了徹人間事理,則能對外轉法輪——以大慈悲為本,運用智慧,應時、應地、應根機而說法,令眾生轉心境、轉惡念為善行。」
把握因緣,應根機度化
去年九月菲律賓凱莎娜風災後,慈濟人在重災區馬利僅那市推動以工代賑,與當地民眾結下善因緣,許多人報名加入志工行列。菲律賓分會已舉辦五梯次志工研習,帶領大家參與發放、義診及環保回收;至第四梯次時,已有八十位本土志工穿上慈濟灰衣制服。
上人喜見當地菩薩殷勤精進,從受助者轉為助人者。「《法華經.序品第一》云:『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菩薩『以慈修身』,需周圍菩薩共同成就,才能『善入佛慧』。慈濟人志為菩薩,要把握人緣、地緣、應眾生根機,用心度化。」
提起使命,堅持朝正向
四大志策會中,上人談及慈濟在智利與海地賑災,面對截然不同的境界,也體會到教育普遍化的重要。
智利國民多受過教育,即使遭受災難,社會秩序尚能迅速維持,救災過程也較為順暢;而海地超過六成國民沒有受過教育,多只能說本土語,外人溝通不良,加上長期政治紛亂、社會動盪,災後政府單位亦癱瘓,救災過程萬般艱辛。
「教育能穩定浮動不安的人心。若思想方向正確,未來社會就有希望;思想方向偏差,則是社會混亂的源頭。」
上人表示,現今社會人心變化,推動醫療與教育困難重重;然而即使環境嚴苛,仍要提起使命、堅持正向,為社會人群付出。
愛的力量,啟動善影響
大陸海協會「宗教交流訪問團」參訪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後,來花蓮會見上人。海協會副會長王富卿先生表示:「上人的理念透過慈濟人實現,在大陸廣為行善所體現出的仁愛、慈愛精神,影響深遠。」
慈濟於一九九一年至今,在大陸的慈善濟貧工作從未間斷。上人表示,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世界才能和平。
「現在天下多災難,很需要有慈善理念、人道精神的團體付出。慈濟走過四十多年,於世界各地播撒善與愛的種子,期能就地扎根、開花結果,衍生無量愛的種子,發揮救人良能。」
上人期待能以愛的力量啟動善的影響,讓人與人之間互助、互愛,消除對立與衝突。
運轉佛法,使正法不退
海地民眾因慈濟人前往賑災的因緣而得知佛教,了解付出無所求的「菩薩」精神,看到慈濟人即稱呼「菩薩」。上人於二十六日晨語勉眾效法菩薩德行,「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開闊心胸、不斷救度眾生,在此過程中成就智慧。
「聽聞佛法,要進一步修學——入於心性深處、行於菩薩大道,度化眾生。」上人指出,慈濟人不論身在何地,都要「以身說法」,用行動弘揚佛法,將佛法運轉於全世界,讓「名稱普聞無量世界」,不斷成就菩薩。
不使正法退滅,是佛教徒的本分與使命。上人教勉,要入人群學菩薩、做菩薩。「得一善法即拳拳服膺,恆持於心、身體奉行,就能使正法不退。」
善待水脈,如愛護命脈
有「天無三日晴」之稱的中國貴州,已經「三季連旱」;湄公河流域國家如泰國、寮國、越南等,近來也因旱災導致農業受創;而台灣南部自去年莫拉克颱風後亦罕有降雨,用水吃緊。
早會時間,上人籲眾珍惜水資源。「水乃大地萬物生命所必需,生物無水無法存活,故水脈亦是命脈。每天轉開水龍頭就有清水流淌,點滴來之不易,要心存感恩且珍惜使用。」
新聞報導,大陸西南地區雲南、貴州等五個省市受旱情所苦,農作受災面積達五百萬公頃。中國氣象專家認為乾旱主因,乃全球氣候變遷、降雨現象極端——長期不下雨或集中暴雨。
今年元月雲南昆明慈濟人至山區冬令發放,即知當地從去年秋天開始,農地即因乾旱休耕;山區居民缺乏飲用水,從山下運上山的水,一人只能分到約一個杯子的量。廣西那坡縣人民醫院甚至實施用水配給制度——一位病患從洗臉、洗澡到沖馬桶,一天只能用一小桶水;產婦可以多半桶水,幫嬰兒洗尿片、洗澡……
中國西南部乾旱、東北部卻因暴雨而釀水患;對此大乾坤「水大不調」的現象,上人指出:「四大不調起於人類造作,唯有人類檢點行為、自我反省,降低欲望,珍惜大地資源,才能減緩污染和災難,與大地共生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