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1期
2010-04-25
  靜思晨語
  心靈交流道
  社論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天涯共此情‧緬甸
  莫拉克風災重建‧高雄杉林大愛園區
  天涯共此情‧河北
  一句話的力量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三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1期
  二日 心靈「捕霧網」

 

 

◆3‧2《農正月‧十七》

【靜思小語】心靈乾旱、滿覆「沙塵」,日積月累將釀成心病。

見苦啟善,教育良方

當年釋迦族淨飯王之子悉達多出生時,有人預言,太子將來若不是統治一方的聖明國王,就會出家修行成為度化眾生的大覺者。淨飯王擔憂兒子萌生出家之念,因此在其成長過程中,盡可能給予最舒適的生活。然太子在富樂無缺的生活中,仍體察到生命中無可避免的生、老、病、死之苦與無常之理,決意捨俗出家,為苦難人間尋求徹底脫苦的覺道。

現代社會,許多年輕人自出生即備受寵愛、生活安逸,卻誤入歧途、迷失放縱,不只戕害自我身心,甚至為禍一方,造成社會問題。因此上人常勉「見苦知福」——引導年輕人看見世間苦難實相,才能啟發愛心,從追求享受的沈醉麻痹中覺悟。

昨日一位海外人士痛心表達,現在的中學生、大學生沈迷物欲,已不受教,只能從小學教育扎根。上人慰勉:「並非中學生、大學生無可救藥,而是教育者找不到教育之方;應提起耐心、韌力,善用妙法循循善誘。」

泰國警察大學校長來台參訪後,返校推行「竹筒歲月」,引導學生每天省下買零食、飲料的錢,匯聚助人力量。上人以此為例表示:「投零錢的當下,起一念『要助人』的愛心,善心善念將日日增長。」

這位海外人士表示,學生們尚無工作能力,錢也是來自於父母。上人言:「雖然學生的零用錢來自父母,卻很會花錢;所以要教其花費在正確事物上,點滴用在善的方向。」

早會時,上人提及昨日對談內容,以《無量義經》「微渧先墮,以淹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經文,勉眾莫輕視少許之力,最重要的是培養一念善心。

涅槃的境界為「寂光土」——平安寧靜且祥和的境界;欲達此境,須先淨化人心。上人指出,眾生處在紛紛擾擾的五濁惡世,煩惱污濁、苦不堪言,這是招惹災難的一股大力量。

「要持續讓點滴法水入髓,才能使混濁世界逐漸淨化,成就平安、寧靜、祥和的寂光土。唯有清淨法髓能『除世熱惱,致法清涼』,使心不再受煩惱所縛,真正解脫。」

網住善露,滌塵潤心

南美洲的智利三天前發生芮氏規模八點八強震,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對整個中美洲及太平洋沿岸國家發布警報;台灣也在警報區域內,所幸平安度過。上人籲眾持續虔誠祈禱,同時提高警覺。

乾旱大地若受風吹襲,將發生沙塵暴;人心燠熱,稍有波動也會釀成風暴。上人教示:「欲念,是造成人心熱惱之因,唯有『法』能讓人心降溫降熱,獲得法喜法樂、智慧明朗。」

智利北部沙漠地區居民為收集水資源,架置「捕霧網」——讓水氣在網面凝結成水滴、匯成清流,此法每天可匯集一萬公升的水。上人以此譬喻:「心靈乾旱、滿覆『沙塵』——貪、瞋、癡、慢、疑,日積月累將釀成心病。即使點滴法水微如朝露、細不可見,架設起心靈的『捕霧網』,也能集成涓涓細流,匯成可觀的水量,滋潤心地、滋長慧命。」

上人勉眾不可輕視微小之力,在日常生活中,有機會就要募心、淨心,如「捕霧網」般網住點滴善念,減少天下災難。

末法時期,用法時刻

「雖然目前緊急採購塑膠布讓海地民眾搭覆帳棚上防水,但當雨季來臨,一片塑膠布又能發揮多大功用?看到人們以樹枝、乾葉鋪地,生活起居皆在泥地上,日子真是漫長『難過』……」

海地強震發生近五十天,上人持續與營建處和人援會研商適合的簡易急難屋,期能在雨季來臨前,找到施工簡便、耐風耐雨,能使用十五至二十年的簡易屋。

在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為主的國家付出,許多人都稱慈濟人為「天使」;然上人強調,慈濟人是覺有情的「菩薩」。「天使,是天主派遣而廣行博愛;覺有情的菩薩,則是秉持佛陀教導,自發心、自立願發揮愛的良能。」

慈濟人「為佛教、為眾生」,因此濟貧慰苦的同時,上人教眾也要彰顯佛教精神。「即使法微細如露,仍可潤澤大地;要給予一粒粒善種子雨露、陽光及和風,作為成長助緣。」

上人再言,驚世災難後,要起警世覺悟。「末法時刻,正是積極用法的時刻。如《無量義經》云:『微渧先墮,以淹欲塵。』《無量義經》是末法時代最好的良方妙藥,慈濟人應善用法,如雨露般滋潤大地眾生。」

悲智平行,健步如飛

現代人常說「壓力」大,上人對此名詞有另一番解釋:「遇困難不願說,協調時找不到方法、『溝不通』,把氣積在心中,才會有壓力。若大家都很甘願做,彼此溝通管道暢通,就沒有把氣積住的機會,也就無所謂壓力。」

與幾位同仁和志工座談,上人表示,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認知出現落差,就在於各有所執、故步自封,執意以自己的步驟行事。

「慈濟不能沒有宗教精神,也要有管理制度,故由宗教處統籌志工體系,重在以宗教情操推動志業,落實『為佛教、為眾生』。宗教處要承擔宗教精神與情操,必先做到『十在心路』。」

「十在心路」首言「在苦難中長養慈悲」。上人指出,人人本具慈悲心,但若不見苦難,即無法受啟發;宗教處須秉持宗教情操,積極走入人群。「以『見苦知福』之法啟發自心慈悲;才能如和風、如清水、如陽光,為人人心地的種子助緣,使之萌發、成長。」

所謂「人品典範」,即回歸清淨單純的本性。上人勉宗教處同仁要以身作則,入法得髓,與志工水乳相融。「能在人心燠熱時,為之吹拂和風;或運用法水滋潤、如陽光給予溫暖。聚合人緣、地緣、創造好因緣,打造人間菩薩典範。」

團體中,有人行事積極、大步前行,難以瞻前顧後;有人溫吞緩步,無法主動跟進。上人感慨,過與不及皆難和合,會讓整體運作如長短腳,難以穩當行進。

「有人衝得很快、有人故步自封,整體運作就無法健步如飛;如果腳步慢者稍微調整快一點,腳步快者稍微等一下,就能如慈悲與智慧兩足尊,穩步平行。」

可伸可縮,是真功夫

「做慈濟是為自己而做,莫執著於頭銜名相——慈濟人最重要的『名』,就是『人間菩薩』。」上人勉勵委員、慈誠,即使功能幹部交接,也要做「不請之師」,主動投入,與其他法親共同付出。

「菩薩隊伍愈益浩蕩,資深者要不斷培養人才;看到新進者日益成長,應欣喜法有傳承。即使卸下幹部,也要回歸組隊,陪伴、帶動,成就後進。反之,若卸下組隊長,就退居幕後,愈沒有參與、付出的機會,功能就愈來愈減弱,這是自傷慧命。」

上人囑眾,應照顧自我慧命,為人行事能伸能縮。「領眾者不算能幹,能夠確實跟隨帶領的人才是能幹。如將橡皮帶拉緊,過一段時間放開卻無法回復原狀,那這條帶子已經無用了;可伸可縮才是真功夫。」

因愛聚合,不受利誘

在濁亂的環境中,要潔身自愛實不容易;慈濟人長期在社區付出,有龐大的菩薩家庭,行為舉止備受社會關注,因此上人重申慈濟不參與政治的原則。

「所有慈濟人應出於無私大愛而聚合,無權力、名位的利欲羈絆,沒有你爭我奪的利益牽扯,也不被私心利用;用『覺有情』的開闊胸懷,以『實力』行於天下救苦救難。」

佛陀說法四十二年後,引導大眾捨離方便法,回歸真實道。上人殷切道,「來不及」之感讓自己迫切地鞭策大家,「大家都是慈濟宗門第一代,從現在開始,我要求你們就如要求我自己;人人要無私——信己無私;且打開心門,與人沒有芥蒂,在慈濟法脈中共生息。」

慈濟成立四十多年,都以「為眾生」為先,上人表示,現在要積極「為佛教」。「如《無量義經》所示:『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疏增長,大乘事業』,從過去應時機而說方便法、循循善誘,讓人人從善門入的時期,進入大乘佛法的階段。」

上人進一步說明:「如江、河、泉、井之水,終歸流入大海;佛陀廣開方便門,然而真理唯一,世間無量法、無量道理都歸於同一法源,也就是真實道。宇宙大覺者佛陀所指出的大菩提道,可直達真理之源,故學佛者應對佛法信心堅定。」

最單純的法就是妙法,上人強調自己不談怪力亂神,但絕對相信因緣果報、眾生共業;期待慈濟人要抓緊法髓,向外弘傳。

「學習宇宙大覺者的法,要心胸寬大。自我提醒、彼此提醒身為人間菩薩,要有『覺有情』的精神,為佛教、為眾生。靜思弟子必須法脈相傳,才能進一步開闊慈濟宗門。」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