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2期
2010-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莫拉克風災重建
  甲仙地震關懷
  特別報導‧川震兩周年
  一句話的力量
  【慈濟四十四周年慶】
  人文新賞
  百川歸海
  發現歡喜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2期
  【莫拉克風災重建‧屏東高樹大愛園區】心寬居福地 新豐村喜迎大代誌

◎撰文‧賴怡伶   攝影、圖說‧顏霖沼

八仙彩高掛門口,跳鼓陣喧騰著喜氣熱鬧迎客……
莫拉克風災後一百九十一天入住新家,
是高樹鄉新豐村的大事情,也是鄰村參觀的新景點,
新家園佇立在明亮的陽光中,
展現迎向全新生活的姿態……


屏東縣高樹鄉新豐國小正對面、村內主要幹道泰和路上,林立著數棟灰色洗石子雙拼斜屋頂新房,無論是開車、騎車、散步經過,或者是帶小孩上下學,眾人眼神總是流連在建築物前,或者乾脆停車詢問,言語間既是好奇,也是讚賞。
黃善福倚靠在新家門廊前,如同一般鄉下老人家舒適乘涼,那平靜而滿足的面容,展露出因安身而徹底的安心。
回想四月入厝,各戶新屋走動著來訪的親友,椅子坐了滿滿,外地孩子署名送來的鮮花就在門廊,八仙彩高掛門口,一派喜氣洋洋。
黃善福的妻子凃玉英,平時農婦打扮,當日特別換了新衣,脖上掛串珍珠項鍊以示慎重,但還是閒不下來——拿塊抹布就在樓梯間擦了起來;從台北回來的媳婦高潔,也忙碌跟著婆婆打掃,充分地愛惜這間新房。
莫拉克風災使家園流失,老夫婦頓失依靠,但幸有眾人之力成就新居落成。當黃善福從慈濟屏東分會見慧法師手中取得鑰匙,激動的心情使這位老人家不由自主跪地感謝,「歡喜到不會說」、「以前娶老婆也沒有這樣開心」……

尾寮山下芋田旁
大難後的新家園

位於尾寮山下、占地零點二四公頃的屏東高樹慈濟大愛園區,元月底動工,經過了農曆春節,八十一天工期建起一排八戶,共有大、中、小三種不同坪數的新屋。這是新豐村的大事情,也是鄰近村民參觀的「新景點」。
規畫時特意保存的大樹,其中一株在路口迎接來客,其他群聚在基地一側,夏日正是乘涼好去處。家園後方是一整面青綠美麗的芋田,打開窗戶涼風習習,看著寧靜的田園,心情也趨平靜。
縣府核准的五戶於四月十九日入厝,慈濟和各界善心人士為每戶準備了八十多項生活用品和家電。村內小廣場上,新豐國小學生演出「跳鼓陣」,整齊一致的節奏及韻律,帶給新住民歡喜祝福。
在台下欣賞的新豐村村長張享能,是莫拉克風災當時幫助村民逃過一劫的重要人物。回想起八個多月前,荖濃溪最大支流隘寮溪決堤、村民逃生的恐怖經驗,以及數月來為重建奔走的辛苦,張享能溼了眼眶。
「當時雨下得很大,我覺得不太對勁,一直盯著河堤的動態,也請社區巡守隊待命;後來水勢又高又湍急,太危險了!我顧不得安排家人,先請巡守隊通知居民,我則開車疏散住在河堤旁的民眾。」
趕到河堤邊,眼看著水逐漸淹上來,張享能發現颱風夜家家戶戶緊閉門窗,夜深風雨大,即使大叫或按喇叭,居民都聽不到,這使他心急如麻。
「實在快來不及了,我只好找地上的石頭,直接往住戶的門或窗上砸!住戶聞聲出來,才發現事態嚴重,來不及收東西就逃命了。」晚間十點半潰堤,淹沒了六百多戶,數十戶家園遭大水沖毀,慶幸的是無人傷亡。
重建期間,張享能忙於和軍方、政府及各團體間聯繫,打壞了八支手機;如今看到房屋沖毀的住戶能有穩固的住家,即使在繁瑣的重建過程中遭受許多壓力,他仍然感到欣慰,「房子很漂亮,好像鄉間別墅,又蓋得很快!慈濟一直在照顧我們的村民,很感恩!」

從急難安置到重建
新豐國小最佳後援

帶動跳鼓陣前來表演的新豐國小校長王佳祺,在此任教二十多年;他提及校舍地勢高,以往颱風來臨會開放給新豐周圍村落居民疏散避難。「莫拉克那晚的豪雨,讓我不禁擔心新豐村也將受災。」於是他開車前往學校,打算打開校門及教室門以應緊急需要;不料道路積水,車到了距離學校數百公尺的路口即無法通過。
「我下車涉水走往學校,當時汪洋一片,分不出是路或水溝,只能靠腳底感覺摸索前進。平常開車只要五分鐘的路程,我走了將近一小時。」
接下來幾日,王佳祺幾乎都留在學校協助照料村民,直到開學前夕,村民移到大津農場安置,他才回到教育崗位。
災後,新豐國小配合政府政策,釋出教職員宿舍預定地由慈濟援建房屋;不只如此,在營建期間更提供穿堂,讓慈濟志工暫時設立服務中心。
作為鄉親重建新家園的全方位後援,王校長說:「新豐國小只是盡量做能做的,還是要感謝政府和慈濟,讓居民有個長久安居的地方。」

迎接兒孫返鄉
團圓共享天倫

黃善福、凃玉英老夫妻的兒子媳婦黃信寰、高潔,為參加入住大事,從台北坐夜車南下。莫拉克風災前夕,夫妻倆也因慶祝父親節回到屏東,對於逃難歷程餘悸猶存;之後必須返回北部工作,但對爸媽委身在受創嚴重的老家生活,十分掛心。
如今看到新家園如此整齊美麗,夫妻完全地放下心。總是笑得眼兒彎彎的高潔說:「孩子們在台北上學,最期待就是暑假回阿公阿嬤家;新家位置很好,對面又是新豐國小,他們回來會很開心!」
和黃善福比鄰的黃春雨、伊秋馨夫婦,原先居住在老式三合院,被決堤的大水沖毀僅剩一個小房間。等待新家園完工期間,一家人分隔三地——公公黃贊富住親人家、黃春雨守在損毀的老家、伊秋馨回娘家。如今一家人在新家團圓,熱切招待眾多親戚走訪。
說話輕柔溫和的伊秋馨說:「感恩慈濟師姊很關心我們,比我們更投入工程,其中楊秀莉師姊還為此放下工作,天天來當志工,我很敬佩。」因為深受楊秀莉的付出精神所感動,伊秋馨農忙之餘也會到工地走走看看,適時幫助。
數個月來,楊秀莉將自家美髮生意交給員工,常駐工地安排大小事宜,不曾缺席,也清楚每家每戶的受創心情——從逃難的恐懼、安置時的茫然、到等待進住新家的期盼。楊秀莉也常常用好話來鼓勵村民正面思考。
「一夕之間,土地房屋財產放水流,一無所有讓人痛苦;但是居民很有毅力,擦乾眼淚,慶幸生命還在,又繼續努力工作,這就是農人們的韌性。新家的坪數不比過去寬敞的大堂屋,我告訴村民:屋寬不如心寬;有了穩固的安居處,跌倒的人生可以再站起來。」
「很感恩村民聽得進去,不只把握所有,且進一步付出。我只是盡本分事,把自己的心和村民的心照顧好;在安慰他們的過程中,也像是說給自己聽,安自己的心。」
楊秀莉藉由付出來充實助人能量,也帶給居民安心的力量。「新家園蓋好了,也是我回歸正常生活的時候了。我會回來關心村民、帶動他們做環保,這是我們的約定!」

「年輕時候為了家人小孩非常辛苦,風災後農產付諸流水。看到滿田的漂流木,難以想像辛苦一生竟會成這般光景,痛苦流淚感覺希望落空。」再次擁有家園,黃善福淚眼婆娑,跟楊秀莉說:「我想請一齣布袋戲來演,酬謝慈濟。」楊秀莉請他萬萬不可,於是他改變作法,「我和牽手要報名參加環保志工,以後對同村的人相互關心。」
四月底,梅雨鋒面來到,夜間下著細雨,凃玉英和鄰人來到慈濟環保站,手腳俐落地分類資源。「做這個很好啦!我以後都會來!」笑得含蓄的她,繼續低頭「耕耘」。
伊秋馨則說,白天農忙比較沒時間,晚上沒事就來環保站,「慈濟幫我們蓋房子,我們來做環保愛護地球。」
他們將安心化為行動,開始在自家做回收分類,回饋大地珍愛環境。也祝福他們能遠離災厄,在新家園建立新生活!
(資料提供╱郭素霞、陳梅花、林美瑜、陳虹秀)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