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3期
2010-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智利
  【特別報導‧花蓮慈濟醫院第二例連體嬰分割】
  莫拉克風災重建‧台南縣玉井慈濟大愛園區
  天涯共此情‧雲南
  天涯共此情‧海地
  人文教育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3期
  雲來集昆明 山之巔送愛

◎撰文‧邱如蓮  攝影‧蕭耀華

縱使待援者眾、苦境偏遠難行、志工人力有限,
他們勇於承擔,
行走在山之巔送暖、灑播愛……


抖著手,朱順清吃力地找著鑰匙孔。這個家,他住了三十多年,開門的動作卻一年比一年艱難。痲瘋菌慢慢啃噬他的健康,讓他關節變形、視力模糊。來訪的慈濟志工看見朱爺爺打不開門,趕緊幫忙;朱順清歡喜喊著:「謝謝阿彌陀佛!」

五十九歲的朱順清,居住在雲南安寧市的螺絲塘村痲瘋病院;病院由兩個四合院組成,約有三十位病友,日常利用空間種菜砍柴,有太陽的日子就到中庭的大廣場話家常。

院友大多在二十多歲發病,身體逐漸變形,家人心生害怕,於是將他們送到螺絲塘村,糊個土胚房安身。近年來人們終於明白痲瘋病不是「惡魔的詛咒」,政府也修建收容中心照料他們。

幾個月前,痲瘋病院發生火災,病友生活陷入困境;慈濟志工聞訊前往關懷,感受到病人的孤寂,往後逢年過節即來團聚。爺爺奶奶每看到藍天白雲的身影出現,就會歡喜呼喚:「阿彌陀佛來了……」

尋聲救苦,四年耕耘

四年前,台灣慈濟委員劉玫為了工作移居昆明,認識了杜偉、柴祖芳等一群渴望了解慈濟、甚至飛往馬來西亞求法的昆明本地人。

劉玫央請投入慈濟志業多年的上海志工邱玉芬,帶著他們做慈濟。邱玉芬勉勵她,我們期許慈濟是一座無形的心靈殿堂,佇立在人人心中,「如果你發願做心靈殿堂的這一根大柱子,我就帶你。」

「當時我其實懵懂,但參與大上海志工籌募助學經費所舉辦的愛心酥活動,看到大家齊心為同一件事情付出,我突然有一股勇氣,覺得自己應該在昆明當那一根大柱子。」這油然而生的勇氣,讓劉玫決定承擔慈濟在昆明的開拓。

「每當有事情回台灣,我都告訴自己,很快就會回來。」劉玫說自己從小到大,第一次有如此大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四年來,三十多位志工以堅定的腳步,投入慈善志業——因著苗族志工的因緣,到密馬龍山寨給貧童送棉被、冬衣,在寨子遇上第一位醫療個案,募款八千元幫助就醫;緊接著發現鄰近的昆明市西山區樂畝村鄉親生活貧困,除了定期關懷,更舉辦冬令發放,並從中發掘第一位助學個案王建瓊。

從關懷安寧螺絲塘村的孤兒張蘭、張飛,以及痲瘋病院的爺爺奶奶,補助雲南廠口鄉迤六小學食堂的米糧及宿舍床板,到近期大哨村、竹園村的發放……這支小隊伍只要聽聞哪裏有苦難,就往哪裏去。

志同道合,八方匯聚

雲南有超過三成人口是少數民族,省會昆明位處交通要道,居民來自不同民族或省分,志工背景也呈現多樣化。

從四川嫁到昆明的王梅,有感於自己的幸福,樂於付出所有:「我們福報很好,不用煩惱生活,父母身體好、孩子健康;我和先生很滿足,滿足到自己覺得有點過分了,應該多為社會付出。」

樂於行善的王梅,過去常為單槍匹馬而難以執行的慈善計畫感到懊惱。二○○九年五月,她應朋友邀約參加慈濟舉辦的「浴佛」,聽聞志工分享慈濟,立刻發心加入。她在自營的茶館中陳列慈濟文物,每天向進門的客人講慈濟。「活了四十多年,終於看清眼前這條路該怎麼走,不像從前一樣迷茫;真的覺得太幸福了。」

而在王梅茶館工作的二十五歲青年尼瑪,屬於雲南二十五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摩梭族,家鄉位於瀘沽湖畔。「摩梭人信仰佛教,是母系社會,由祖母當家,對於女性抱持著尊敬與感恩;所以當我看到上人法相,深受感動。」尼瑪感受到慈濟將慈悲實踐在同胞身上,因此投入志工活動,也常用手機轉發「靜思語」給朋友們。

尼瑪的媽媽在貧窮的家鄉推動傳統手工藝,帶動婦女就業;尼瑪發願做媽媽的手和腳推廣摩梭文化,將成品帶到昆明販售。這樣的精神讓王梅很感動,邀請他將藝品陳列在茶館,此處不但有靜思人文,也有摩梭文化,共陳為特殊的風景。

「我得了肺結核,在醫院躺了一個月,每天看著天花板,真想從二十七樓跳下去!但一個下雨天,姚麗師姊打著一把小雨傘,帶著師兄、師姊的愛,給我送來住院費用,我覺得很感動。」東北姑娘李金玲,二十四歲時先生意外往生,幸福生活瞬間變調;為求溫飽,她帶著兒子四處打工,過程考驗無數,甚至差點丟失性命。

她覺得上天不公,再也沒有人比她更慘,直到在昆明遇上慈濟。「去山裏訪視,才知道有很多人比我苦。」慈濟的愛,讓李金玲找到生命方向,也在付出中體會新的幸福人生。

身為慈濟環保志工的林治宏,二○○○年從台灣來昆明發展烘焙事業,將志工服帶來異鄉,只要看見路邊有小孩乞討,晚上下班後會開著車,將麵包、蛋糕分送給他們。「我想大陸這麼大,如果鄰近地區有需要援助,我可以隨時出動。」幾年後終於和昆明志工相認,也鼎力參與慈濟活動,「在昆明能夠做慈濟,是我的榮幸;也希望可以把大愛帶給這裏的同胞。」

彝族歌聲,迴盪感恩

志工團隊平日投入慈善訪貧,帶著物資走訪偏遠山區;每年年底舉辦冬令發放,今年更將關懷觸角延伸到昆明市西方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

姚安縣官屯鄉在去年七月九日發生芮氏規模六點零地震,劇烈搖晃使得百餘公里外的大理、麗江、昆明均能明顯感受,也讓楚雄半數以上人口、一百二十六萬人受災;垮塌了一萬八千多間住房,三百多人受傷。

姚安農村多是傳統的土坯房,將富有黏性的土料填打成磚再砌成房;頻發的地震在牆面造成裂痕,往往補上新土便算修繕完成,卻禁不起強震。政府救災快速,送來帳棚讓居民暫時安身。

震後第二天,志工歷經四小時車程前往勘災,並多次與相關單位商議。了解到居民入冬後缺乏足夠衣物禦寒,今年元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致贈一萬五千多人衣物、棉被、白米、油等物資;由於發放範圍廣大,來自上海、蘇州、昆山及台灣的慈濟人支援本地志工完成任務。

李金玲承擔總務,弱女子卻像個大漢,發放現場東奔西跑,協調扛米、搬棉被。鄉親將入口擠得水泄不通,杜偉、柴祖芳、林治宏偕同領導維持秩序;點發棉被的志工賈學珍,平日在昆明做環保,俐落拿起拆箱後的打包帶將物資綑綁整齊,以利鄉親搬運回家,也暢通了動線。

第一次參與發放的王梅,一手拿著相機記錄,一邊對鄉親鞠躬、點發油品;一旁的尼瑪對照著通知單的人口數,將滋潤雙手的凡士林放進鄉親的口袋,隨後合十祝福。

志工下鄉發放,沿著山勢一路向上,官屯村、巴拉鮓村、馬游村、三角村、葡萄村……山路崎嶇難行,某些村落還得換上底盤高的四輪傳動車輛才能抵達。

楚雄彝族自治州居住二十餘種少數民族,包括彝族、苗族、傣族等;彝族占全州四分之一人口,姚安縣馬游村就是個彝族聚落,老奶奶們幾乎都包著特有的頭帕,耳朵綴著穿過玉石的銅環,小腳踩著自己繡的船形繡鞋,連初生的小嬰兒都戴著小繡帽。

馬游村的土坯房層層疊疊點綴在大山的綠意之間,鄉親生活純樸自然,有人勉強住在牆面龜裂的老房,或者在倒屋旁架起帳棚安身。七十七歲的駱國恩爺爺,依舊住在失去牆面的老屋,打算新房蓋好才離開;女兒、女婿尊重老人家不捨故舊的心情,同住在老家照顧他。房子雖然損毀,所幸良田仍在,一家大小耕種維生。

駱爺爺認出了慈濟志工藍天白雲的制服,開心見到這群在地震後不斷關心他的「好人」,用「梅葛」即興編唱了一曲:「米也有了、油也有了、衣也有了、今年的年好過了,感恩台灣的好人……」志工們聽不懂彝族話,卻在迴盪山谷的嗓音中,感受到爺爺的歡喜。

                                                             ●

昆明這支慈濟隊伍已連續舉辦兩年大型冬令發放,逐步實踐將大愛足跡深耕雲南的大願。合泂,來自雲南省昭通市的姑娘,不只是劉玫工作上的助理,也常參與慈濟活動;她說:「昭通,人稱窮山惡水,希望有一天,慈濟也能走到那裏。」

劉玫廣邀台商志工也帶動本地人關懷身邊人:「雲南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愛,我們的人力還不夠,太遠的地方去不了。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愛灑播出去,讓雲南各地都有慈濟志工。」

美善的種子正在昆明發芽,讓春城美的不只是大地風景,還有心地風光。


賣菜人家 雲開見月
◎撰文‧邱如蓮  攝影‧蕭耀華

天未亮,空氣還透著微溼的朝露,昆明市占地廣大的馬街市場已經人聲鼎沸。保有芝在街角架設簡單的木架,擺上稍早批來的青菜開始叫賣。她租賃的房屋離市場不遠,沒有客人的時候,她總往家的方向望去……

之前,她與先生王繼雲一同賣菜;王繼雲二○○八年感冒久久不癒,到大醫院檢查出已是肺癌末期,化療後靠著中藥調養,狀況好時,還會做幾道菜、送便當到菜攤給太太;但隨著癌症轉移,他走沒幾步路就氣喘吁吁,漸漸只能待在家裏。

保有芝努力掙錢,醫治先生的病;兩個孩子相繼考上醫學院,讓夫妻倆非常欣慰,但賣菜所得不夠支付近一萬元人民幣學費。保有芝四處借貸,幾次籌措不及,眼看孩子就要被迫停學,王繼雲說:「我的病就別治了,給孩子們念書吧!」

二○○八年歲末,慈濟志工在昆明市西山區樂畝村著手第一次冬令發放,結識了保有芝。不捨她撐起一個家,志工每月居家關懷,開導王繼雲因病而自怨自艾的心情;並提供助學金讓兩個孩子持續學業。

開設公司的志工杜偉,固定向保有芝買青菜水果,提供員工餐廳之用;劉玫替保有芝的女兒王建瓊找到家教工作,足以支付生活費用。二○○九年歲末,當慈濟志工忙於冬令發放,接到保有芝來電:「先生已經不行了,要送回老家去。」雖然發放事務繁多,志工仍設法將夫妻倆送回距離昆明約七十公里的樂畝村。

冬令發放後,志工上山探望,緊鎖的大門還殘有喪事張貼的輓聯,向鄰居打聽,才知道母子三人上山砍柴。等待了一會兒,看見三人揹著背簍走近,保有芝遠遠見到熟悉的志工,趕緊奔來:「不曉得你們要來……」

兒子王建宏將青菜切段後快炒,王建瓊削著馬鈴薯皮準備煎餅,保有芝看著兒女忙碌的背影,一邊和志工說話,「先生最後啊,痛得坐也不是、躺也不是,晚上睡不好。所以雖然捨不得他,但他走了就不用再折磨了!」保有芝說,姊姊、姊夫、鄰居幫忙辦妥先生的後事;村書記看他們孤兒寡母,也協助他們申辦低保戶補助。

馬街賣菜的日子雖然清苦,但保有芝決心供兩個孩子念到畢業。

「再一年我就從山西醫科大畢業了,希望能回到昆明的醫院工作,照顧媽媽。」王建宏滿懷理想,期待盡早報答親恩。王建瓊則說:「我們漸漸可以獨立,以後有能力一定回饋社會。」

相伴三年,保有芝一家人同舟共濟堅強度過考驗,讓慈濟志工屢屢受到感動。雖然失去了男主人,但孩子逐漸自立,漆黑烏雲將散去,露出月光溫暖這一家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