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日 幸福的希望
◆5‧16《農四月‧初三》
【靜思小語】人人心懷大愛且彼此互愛,人間就有幸福的希望。
沈澱心,深入經藏
晨光初露,靜思精舍常住眾課誦之後靜坐,聆聽上人開示:「無論面對何等境界,都要如同此時一般靜心;心靈澄淨,則萬事萬物無不在說法。」
《法華經‧序品第一》中,彌勒菩薩問文殊菩薩:「導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羅,曼殊沙華,栴檀香風,悅可眾心。以是因緣,地皆嚴淨,而此世界,六種震動。時四部眾,咸皆歡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上人指出,眾生本具覺性,只是受無明覆蔽而迷失;諸佛菩薩遂顯跡於世,以慈悲、智慧啟眾生之迷,引導回歸清淨本性。
「《法華經》是為眾生而開啟,要讓眾生體解佛之知見;故佛陀現神變相,使大眾生尊重心;兩位菩薩則為大眾啟機——啟動人人恭敬信心。」
佛陀講《法華經》之前,有種種殊勝境界;上人表示,誦經時,只是按照文字讀誦,心與經文描述的境無法連接;若心和境相合,就能如同身在法華會上,感受莊嚴與歡喜。
「每每讀到『時四部眾,咸皆歡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對於如此莊嚴清淨的境界感到歡喜、震撼!此經深遠的意義無法盡述,請大家用心體會,對法常存恭敬信心,勤修不退。」
開智慧,善用時間
花蓮慈濟中學李克難校長帶領國三同學入精舍參與志工早會。會後上人期勉同學,平安最樂,能「從心所欲不逾矩」,是最好的人生。
「世間事皆是學習而來,然而差毫釐、失千里——即使心起非常微小的惡念,也影響深遠;故要時時自我守護生命價值。」上人期許同學,不論將來從事什麼行業,現在就要鋪好道路。
「要有感恩心,在家報父母恩、在校報師長恩,將來出社會報眾生恩。有報恩心才有大愛,人人心懷大愛且彼此互愛,人間就有幸福的希望。未來使命就看現在的方向,能把握時間,打穩人品基礎,未來即能行於正確的人生方向,提升自我生命價值。」
面臨大考,學子難免緊張;上人勉勵大家提高決心、把握時間。「不是要大家開夜車,而是抓緊白天時間,專注用功。」
上人並以自己的生活作息,提示大家「開智慧的訣竅」。「晚上十點我一定就寢,清晨三點多就起床,睡眠六小時,已足夠恢復體力。年輕人不要貪睡浪費時間,但熬夜也對身體不好;機器整天運轉也會過熱,該休息就要休息,千萬不可日夜顛倒。希望大家把握時間、珍惜空間、尊重人與人之間,負起人生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