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3期
2011-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寰宇慈濟
  【特別報導‧慈濟45周年】
  人文新賞‧長情劇展
  【特別報導‧汶川地震三周年】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一年三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奧地利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3期
  超越感傷 把希望找回校園

◎撰文‧邱如蓮  攝影‧蕭耀華


對新學校的期待早已超越了感傷。
——金堂縣楊柳慈濟小學校長周禮芳
對這十三所希望工程用情和著力很深,使命完成。
——慈濟基金會營建處主任林敏朝
好想回到小時候,重新在這所學校再成長一次。
——金堂縣縣長萬琳

汶川大地震,發生在上課日的午後,
許多父母失去了他們的孩子,師生失去了他們的學校。
一千個日子,營建專業和教育單位齊心努力,
在傷痛的心田培育希望,把屬於校園的朝氣再找回來。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兩點二十八分,從汶川地底傳來的震動,震波傳達大半個中國大陸,四川更彷彿被人用手翻轉了過來。

「地在晃、樹在搖,我喊著『地震了,快跑』……」服務於成都市金堂縣前進村小的老師周德芳,明白第一時間就是確保學生安全,「但是從午休中驚醒的學生們一團混亂,樓道上小學生推擠著幼兒;我趕緊去護衛著,把幼兒生疏散下樓。」

中國大陸幅員遼闊,大多數是一村一小校,集鎮才有中心校區;各村學校修建時間不一,但幾乎都是逐年增修、「老背少」的建築結構,在芮氏規模八點零的強震破壞中嚴重受損甚至瞬間崩壞,讓師生來不及逃生……

兩個月後,小學生李小璐回到校園,俯身看著操場上一小塊一小塊的磚頭,代表著她的同學在學校最後的身影,也是存活下來的人心口的痛。

地震後,前進村小三十多年的老校舍成了危房,併入楊柳中心小學復課,共用加固後的校舍;學習空間不足,又在操場增建板房教室,過度期間倍嘗辛苦;也因此今年三月十七日金堂縣楊柳慈濟小學新校舍啟用,五百六十八位學生、六十位老師難掩欣喜,從舊校區浩浩蕩蕩朝新學校走去,不少家長更專程來幫忙搬遷。


突降的低溫,讓春風變得冷冽,在地人說這叫做「倒春寒」。然而即便是如此寒冷,金堂縣楊柳慈濟小學的孩子,仍然準時在八點前抵達學校。他們腳上穿著一雙鞋,還人手提了一雙,在校門口更換後才走進校園。

教導主任鄒紅英說:「孩子來自周邊的農村,深怕鞋上的泥弄髒了校園,於是多帶雙鞋到學校換了才進教室。」

校長周禮芳說:「我們培養學生的生活習慣,讓他們珍惜這所來自全球慈濟人愛心所援建的學校。」學校制定了生活公約「兩個一、一個二」——每天多帶一雙乾淨的鞋上學、一個能重複使用的袋子、兩張帕子。

袋子是裝自己製造的垃圾;手帕一張擦手、擦嘴、擦臉專用,一張是用餐後拿來擦桌子,以此減少使用衛生紙,師生在校園力行環保。

回想震災後這一千個日子,周禮芳說,對新校的期待早已超越了感傷,「這所學校修建了,對學生、家長、老師都是福音,也將這個地區的教育往前推進了十到二十年。」


硬體條件好,增加自信心


汶川地震後,慈濟在德陽和綿陽援建六所中小學及幼稚園組合教室及宿舍,同時著手永久校舍的勘察評估及設計;當年冬季第一所學校發包,翌年春季多校同時動工,去年十一月十二所學校舉辦聯合啟用典禮。今年五月川震三周年,第十三所、遊仙區朝陽慈濟學校工程收尾,宣告著慈濟川震希望工程全數完工。

超過一萬三千位師生在新校園安心教育,展現企圖心。在雅安市,名山縣前進鄉的前進慈濟小學去年夏天啟用後,雖然位處偏僻,卻被雅安市政府及民眾普遍認為是前進鄉最漂亮的校園;師長辦學用心,今年三月獲選為雅安市唯一的小學示範窗口學校。

慈濟援建的雅安市名山縣名山中學,也因為新校園新氣象,以及本身具備的優秀條件,成為唯一一所雅安市中學示範窗口學校,甚至吸引雅安市許多學生下鄉就讀。

回顧營建期間,師生們有些分散他校寄讀、有些在校區空地搭板房求學,成都市金堂縣韓灘慈濟小學向社區借車棚,簡易隔間,展開為期一年多的克難生涯。

夏天時,鐵皮屋頂經太陽一曬,彷彿成了大烤箱,師生搬著桌椅,到戶外陰涼處上課;冬天時,車棚圍牆低矮、沒有門窗,寒風長驅直入,校方於是綁上塑膠布條,稍稍抵擋寒風……校長吳勝斌說:「環境很困難,但內心很堅定。」家長劉明禮說:「我們小時候也是苦過來的,吃苦也是一種磨練。」

距離省會成都市六十五公里的邛崍,古鎮牟禮也有一所慈濟援建的學校:永豐慈濟幼兒園。震災後,百餘位師生向永豐小學借了三間教室復課,一間教室容納三十個孩子,午睡的小床擺放在教室後半部,前半部再擺上小椅小桌上課。有時為了擴大活動空間,只得把幼兒教具收放在小床上。

但彷彿苦盡甘來,永豐慈濟幼兒園今年三月二十一日開學後,學生人數從震前的一百六十二人,增加為兩百一十九人。「學校太漂亮了,第一天上學,很多孩子都捨不得離開校園。」從事幼兒教育二十多年的園長龍倩說。

成都市長葛紅林到訪,肯定硬體設施的質量,也設法加強軟體資源,於是安排邛崍市評等最好的機關幼兒園領辦永豐慈濟幼兒園,傳承教學經驗、補給學生營養等。

牟禮鎮永豐區約一萬四千人,僅有這一間幼兒園;多數青壯年出外成都工作,隔代教養家庭很多。以往幼兒園被當作是托育中心,老師猶如保母,只要照顧好娃娃,別在遊戲中受傷就好;如今永豐幼兒園徹底執行一個班有兩位教師、一位保育員的編制,加強孩子們的生活教育。龍倩說:「等師資更上軌道,我們計畫招收特殊學生,在教育上多盡一分心力。」


素雅為背景,師生是主角


成都市分管教育的傅勇林副市長表示,如果外界要參觀重建後的學校,他都會推薦金堂楊柳慈濟小學、韓灘慈濟小學。

韓灘慈濟小學的校地呈不規則形,還有好幾個路口匯集在此;慈濟營建團隊共畫了十七個設計案,最後決定運用半圓弧造型,將紊亂的空間創造出規矩,而兩排校舍間的夾角,則利用傳統圓壇式建築,轉衝突為圓融,並考量陽光照射角度,提高教室的採光,美化校園中庭,讓師生輕易感受空間之美。

慈濟學校不僅要求結構穩固,校園的設計與整體的美觀也期待能歷久彌新。慈濟基金會營建處主任林敏朝說明,十三所學校均採用洗石子外牆和灰瓦,「洗石子灰白素雅,是慈濟建築語彙和特色,歷經時空淘洗仍能保持色調,蓋好的模樣就是幾十年後看到的樣子。以此素雅為背景,再用植栽搭配,突顯出流動其間的師生才是校園的主體。」

慈濟也創新洗石子工法,不同於傳統牆面有粗糙的粒刺感,而是將碎石子滾圓,洗出來的牆面觸感平滑舒適,也將柱牆邊緣的直角修為圓弧狀,增加建築物的可近性。

金堂縣縣長萬琳數度勘察韓灘慈濟小學,喜愛之情溢於言表:「好想回到小時候,重新在此學習成長一次。」曾任教職十年的萬縣長說,相信不只學生感到幸福,老師也一定能特別感受到自己的職業幸福感。

校長吳勝斌表示,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校舍啟用後,他就針對師資培養規畫「走出去、請進來」的進修計畫——參觀其他由慈濟援建的學校及教育單位認可的優良學校,學習更多辦學方法,並且邀請慈濟志工、教育專家蒞校舉辦人文活動或講座。

「這所學校蓋得這麼好,教師團隊也要提升素質;透過與慈濟合作,在人文教育上多努力,使校風不只有韓灘的味道,還有慈濟的特色。」

金堂縣城約有八十八萬人口,高達十二萬為學齡兒童,屬於成都教育大縣;萬琳表示,「我們特別選在交通方便之處興建慈濟學校,希望發展為金堂縣的教育典範。」


用心在工程,成果在團隊


林敏朝主任表示,慈濟與其他援建單位最大的不同,是不僅單純捐贈硬體或重點監造,而是從規畫設計到施工全程參與;營建處和領導、學校、建設單位、監理(設計院)、施工企業(營造廠商)等緊密合作,踏實地一步步走過來,共同成就希望校園。

他以名山縣的前進慈濟小學為例,通往學校的山路因為地震毀損,建築材料無法運上山,校長宋如偉與施工單位及工人多次溝通,逐段化解運輸困難。而在大陸建校牽涉複雜行政程序,宋校長也一肩擔起與相關單位協調解決。景觀營造時,哪塊石頭擺哪、栽種什麼花草樹木,營建處也是與宋校長討論定案。校方不只是受贈者,也一起參與了重建的歷史。

「這十三所學校,無論站在哪個角落、觸摸哪個細節,我都可以清楚想起當初與學校及施工單位互動和要求的過程。兩年多來,我們營建處同仁放入許多感情,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還真難以割捨……」林敏朝感性地表示。

十三所希望工程,最北綿陽到最南名山,幾乎就是臺灣基隆到恆春的距離。林敏朝每個月赴四川巡視各校工程,經常一天就驅車五百公里;「四川天色暗得慢,有時晚上七、八點了還感覺像白晝,是同仁提醒說肚子餓了才知道需要休息了。體力雖然累,但是精神上知道這是個使命,也有股熱忱。」

而這股熱忱在營建處同仁身上也看得見,所付出的遠比監工多得多。駐守洛水鎮的江榮溪,負責德陽市五所學校工程,他更抽空和師長互動,傳達慈濟人文理念;洛水小學退休教師李建聰說:「看他從白面書生變成皮膚黝黑的老農民,還真是捨不得。」

鄧乃仁負責金堂、邛崍與名山三所學校,這三個地區不是重災區,重建資源相對不足,他積極與各校商討復課後的需求,盡力滿足所需;他的用心讓學校備感溫暖,楊柳小學校長周禮芳說:「大大小小的事,找他就能擺平了!」邛崍市永豐小學副校長朱琴音也提到:「他和慈濟建築委員為了解決永豐幼兒園的淹水問題,挨近勘察臭氣熏天的排水溝,我震撼又感動。」


三年了,四川建設的腳步飛快。成灌高鐵通車、地鐵一號線啟用,讓成都的大眾運輸更為便捷;出了省城,緊鄰高速公路的樓房嶄新完工。進入德陽什邡的洛水,板房區多已拆除,居民遷入新社區,起居不再窘迫不便;水泥工廠、磷化工廠也復工營業。

慈濟十三所希望工程率先完工的洛水慈濟小學、洛水慈濟幼兒園,這兩年是教育界人士參觀的首選,也成為災區重建成果的指標之一。

眾人的汗水堆砌出這條重建路,當殘破不再,眼前的農田綠了顏色,鄉親在新房裏守護著家人,學校傳來學習、遊戲的音聲——這一切的平凡,是讓三年前傷逝了八萬餘同胞的四川人,最珍惜的幸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